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4-09-03

郑 洁 刘雨清

(潍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26105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这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强调医学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观念、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1]。2012年,潍坊医学院获教育部、卫生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

1.病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

卓越医生培养建设内容的第一条就是“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临床医学专业是潍坊医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病理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现有病理学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师教的行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课程的讲授,弱化了学生临床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教学媒体缺乏,师生交流少等。对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过程中病理学教学的改革,我们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构建适合“卓越医生”培养目标要求的、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卓越医生”的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改革方案,即一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结合;单学科验证性实验、多学科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此来满足“卓越医生”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3.教学改革内容和举措

3.1深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一般传统的病理学教学都属于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即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等逐一向学生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低下,难以将所学内容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被动的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倡导小班教学,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典型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3],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PBL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实践交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进转化式学习,避免抽象的讲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能够联系临床实践,使学生对病理学的内容能够真正融会贯通,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学时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学时少,改革后学时相对不足。我们一方面申请增加学时,另外将部分内容放到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例如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组织完成部分病例的讨论,保证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推进。

3.2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病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考核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检验,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考试、笔试为主,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主确定成绩,考试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题、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理论知识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这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学风蔓延,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平时作业、临床病例小组讨论等形式,终结性评价以理论课程笔试为主,实验、实践内容考核为辅。目前形成性评价占考试比例的10%~15%,以后逐渐增加至30%~50%,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全过程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起到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使课程考核不仅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模式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其它工作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聘请专业人员开发了“病理学课程考核系统”进行考核成绩的登记和计算,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另外还聘任本专业的研究生为助教,协助课程考核,有效的减轻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

3.3优化实验课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优化病理学实验内容,保留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设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增加了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创新性及实践性。通过训练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三个阶段,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是我们原有的《病理学实验教程》只包括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鉴于此,我们联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及遗传学教研室编写了《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更新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供实验教学使用。另外,依托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鼓励学生自由申报开展科研项目以及参加教师指导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举办大学生病理学实验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整体创新思维。

3.4建立显微互动多媒体教室,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行的是教师的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我校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数码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可以观察到每个同学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实施动态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可以将在观察切片的过程遇到的疑问通过系统主动、及时的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但是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系统组成较复杂,部分教师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较低,操作不熟练,而且有时仪器设备还出现故障,影响了该系统的使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图像处理技术和系统操作等知识的培训,实验室还聘请了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时解决了相关问题。

3.5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我们于2005年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病理学教学网页,申报了山东省精品课程并获批,2012年参与了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精品课程群的立项申报。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基本建立,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课程教案、习题、大纲、教学录像、课件、图片库等教学资源的上网开放和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流互动。尤其是将临床病理讨论材料上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网上提交讨论结果,写出病理诊断、死亡原因分析等,计入平时成绩[5]。病理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和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增加了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现有的图片库的容量较小,部分图片清晰度差,而且缺乏某些疾病的图片。为了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平台,我们购买了高容量的病理学数字切片系统,数字切片包括整张切片全视野的信息,分辨率高,图片清晰,色彩逼真,还可以及时更新,有效的满足了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的需求。

3.6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统编教材为主,参考国外原版教材;讲授时应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案中的病理学名称均有中英文对照,部分章节全英文课件和教案;实验教学中播放全英文录像,英文朗读切片和标本的名称;试题库中包括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和平时的小测验中有部分英文试题等。在双语教学中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部分教师缺乏熟练的口语技能,某些单词发音不够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鼓励教师出国学习、参加口语培训、多与外教或医学留学生交流、多听英语广播等方法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听说水平。通过双语教学逐渐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深化对普通英语的学习,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学改革的成效

4.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4.2缩短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将典型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推行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查找文献、阅读教材、请教老师,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主动获悉相关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愉快经历。推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的整合,让学生有尽早接触临床实践的机会,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全面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病理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多种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了基本技能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目标。

通过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病理专业知识和具备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优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实用型人才。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教高[2012]20号)

[3]张慧,李生莹,刘瑞丽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07-108

[4]王秋威,张鹏霞,蔡连顺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7-58

[5]周建华,文继舫,李景和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50-5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