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婷 杜岩 钱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为当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划定了重点,明晰了规则。这份纲要是当前高校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指南,也体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建设进课堂,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迈开了新的步伐。“课程思政”从理念的界定到具体实施已历经很多年头,但是在体育领域的融合与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专业高校和体育专业老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不少困惑。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和难点,探索“课程思政”在高校公共体育任课过程的建设路径,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生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课程思政”在高校公共体育任课过程中的融入,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理念和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公共体育的培养计划中。“课程思政”在公共体育中彰显体育教育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是高校做好“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是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公共体育课程必须跟进国家“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步伐,融入“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从体育精神中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体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一流的课程应该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课程,其中的价值观引导就是课程思政”[2]。公共体育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把核心目标定位在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体育教学任务强根固本,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做好“助推器”作用。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将三者进行有效协同。“全员育人”环节,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能警觉起来,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成为体育育人的专业行家,力争做到教书育人期间的每一言行举止都具备育人的责任,都具有明显的育人效果。“全程育人”环节,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深入的贯穿到公共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做到体育育人,随时开展、随地进行。“全方位育人”环节,就是要把“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的线上线下、课上课后、校内校外,让育人理念无处不在。然而,在这三者育人过程中,要互相补充,同时开展,既要追求本位提升,又要重视环境营造;既要追求“课程思政”的教育规律,又要依大学生的特点来遵循成长成才发展规律。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汇总,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贯穿到课程体系中,也要依据当前国家发展趋势、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维影响等方面进行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强化大学生心智,以抵制新时期各种错误的思潮和负面舆情。“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也更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3]要创新方式方法,把国家体育精神融入公共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价值引领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之一。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之一。公共体育课程中的体育知识应该具有明确的价值引领,在体育技能的教授过程中,价值引领是应有之举、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中,通过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实质是设计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价值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之中。最后,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实质上和价值引领是密切相关的,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特征的基础上,挖掘蕴含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为大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程之余解惑身心,为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赋能,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寓德于体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之二。立德是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体育课程的基本遵循。寓德于公共体育课程,是当前高校借助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既针对教师寓德,也针对学生寓德,贯穿到公共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德智体”全面发展,体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寓德于体是德和体育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当代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和支撑。
人文立课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之三。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体育精神。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为人文立课,也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富有人文底蕴、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体育教师或者体育教练在教授课程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在学习体育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敬业、公平竞争、艰苦努力、遵纪守法等,塑造大学生追求卓越、精诚合作的精神,磨炼大学生不怕艰辛、抵抗危机的强大意志力,培养刚毅果断、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
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公共体育专业知识中是难点之一。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从理论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体育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是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具体落实的难点。公共体育主要进行体育技能的教学,是遵循人体运动技能的规律,依据人体原本的身体机理进行锻炼的过程,课程中涉及内在塑造的成分较少。所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如何将“真善美”的体育文化底蕴融合到体育课程的技能教学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我们国家国情,从顶层设计公共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共性、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等思政内涵,汇通世界各个不同文化底蕴的国家的体育价值观进行协同,让当代大学生认可并因课程而受益,是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也是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难点之二。公共体育教师是授课者和组织者,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过程中,能否真正让任课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让原本的体育技能教学同思政体系教育进行协同,解决“两张皮”问题,将体育能力培养、体育知识传授和体育价值塑造进行统一是当前体育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难点。另外,公共体育教师能否以己力行、以身作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站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德立身,胜任大学生的引路人,不仅对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因材施教,还能将思政元素因时施教,也是当前体育课程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难题。
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之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进行,同频共振,是当前高校解决“思政”普及化,“思政”边界不明晰的难点。一是协同育人的工作意识淡薄,导致“课程思政”在不同学科群中的具体落实出现有理论无实践的情况;二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口号无行动,或者不知道如何行动,难以将思政元素落实到课程教改的各项环节;三是体育“课程思政”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及校方的政策支撑,学校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协同育人的成效。
当前,各高校要落实好“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笔者认为应广泛挖掘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合理设置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组织与实施方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进行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将体育精神的内涵融入实际的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中,为国家“课程思政”的建设添砖加瓦。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体育人才和体育强国建设者的任务,在体育教学课程中,高校要挖掘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方面的教育元素,激发大学生有担当、能作为的敬业奉献精神。另外,公共体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互动性强,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概念灌输,还有身体力行的感知教育,要把体育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应用在课程中,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学生的家长也会受益其中,在课程的交互式教学和沟通过程汇总,潜移默化地让“课程思政”建设加以推进和落实。
各高校要统筹国家体育建设规划的目标,结合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职能,建设匹配学校办学特色的体育课程,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规划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工作正式化、常态化,突出公共体育课程育德、铸魂、健体的功能,将爱国情怀、强国意志等体育精神融入当前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事业中,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而努力[4]。要结合国家当前的时政热点、核心价值观等进行拆解,将学校体育发展整体规划进行细化,将可融入的价值体系应用到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组织学术能力强的教师编审融合思政教育的相关教材,建立思政工作研究小组,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建立合理的体育思政环境,使“立德树人”的理念浸润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同时,要优化教学形式,要从根本上对体育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方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思维转变,要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先进技术,多开发慕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思政元素应用在课件中,建立立体式的师生交互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发组织探讨等积极学习模式,构建合理的课外“网络课堂”,延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体育教学的实践应用,使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形式更丰富,教学成果更显著。
教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者,是“课程思政”具体实践的主力军,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引领着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加贴近国家的教育大方针。一方面,各高校承担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要树立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的决心和信心,主动学习,关注思政领域相关知识的涉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优越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体育精神等价值体系同体育教学相结合,具备领悟思政内涵,把控育人方针的能力。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搭建思政领域的学习资源整合,营造学习环境和提供学习机会,增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涉猎面,增加体育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在培训机制建设上,要将集中培训和课题研讨相结合,让每一位体育教师获取更多的提升自我、表达观点的机会,以强化体育教师坚定的思政理念和立场。
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激励教师的活力,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一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师风、思政课程研发、教学效果作为主要的指标。定期组织开展校内效果评测,组织开展问卷调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校之间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联动建设和互评机制,通过评估建立体育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点,评选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课,搭建互评互助的教学评估平台,实现科学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最后,要定期组织“课程思政”课程相关的项目评审、优秀教师评选、精品课程考核等配套机制,充分激活教师研究课程思政、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思政氛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