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排球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分析

时间:2024-09-03

高源 华南师范大学

高校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包括排球项目在内,各种球类教学的根本宗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而通过排球训练或比赛对学生身心各方面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以达到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排球运动教育品质与效率

排球运动是非常典型的团队合作运动项目,需要每个队伍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完成配合才有机会赢得比赛。而对更多普通大学生来说,参与排球运动训练的初衷多为锻炼身体,或是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因此绝大多数普通大学生往往对排球教学中强调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缺乏足够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缺乏理解恰恰会制约大学生的训练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在分组练习或组织小型比赛期间,各种失误或失利都容易成为队员相互指责的导火索。倘若对这些问题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则高校排球教学便可能随时随地遭遇半途而废的困境。这显然不利于体育运动教学顺利推进,也无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从这一角度讲,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提高排球运动教育品质与效率。只有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大学生尽快形成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基本概念与能力,排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的根本特点才能充分体现,才能在基础性训练或比赛中以更加有序的状态展开。

(二)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健康意志

伴随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正在成为素质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体育教育已不再局限在提高身体机能,更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意识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更加完善的人格、更加健全的意志品质。因此,新时期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价值也在于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健康意志。

尤其对于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金字塔式的家庭环境中,自我中心几乎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不少大学生进入高校前还是班级或年级中的佼佼者。这些特殊场景、氛围都会给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一旦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无论是在成绩方面的落差还是同龄人的对比优势,各种压力都会给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精神扭曲的问题正是环境压力所致。

因此,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大学生更加健全的个性和健康品格已成为不少高校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排球运动的团队属性本身就对合作意识有较高要求。加强团队运动训练既是对学生体质体能的促进,也是在通过排球运动教学项目提升年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其更加健康、健全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常见问题

(一)重视程度相对有限

与直观的排球运动技战术相比,合作意识的养成更加间接、隐晦。而考核评价教育效果也只能依赖对学生体质的监测数据得出。这些现实局限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运动教育对学生精神与意识养成的关注度。重视程度相对有限也是部分高校在排球教学中难以切实提高学生合作意识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局部化、片面化较突出

数十年应试教育机制下,不少高校已形成了较为固化的体育教育形式与内容。即使是在近年来格外强调素质教育战略的背景下,仍有个别高校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体现在排球运动方面就是局部化、片面化较突出。即,这些高校的排球教学仍然停留在技术运作的练习或比赛技巧层面,且对学生体能体质等项目达标制定了严格训练计划。然而,就学生思想观念而言,合作意识往往只是教师例行公事的理论讲解,或者仅仅被作为赛前运动的演讲内容之一。这种局部和片面的灌输也是导致大学生合作意识停留在口头无法入脑入心的根源之一。

三、高校排球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转变陈旧观念,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

相比更加直观和直接的技术动作练习,合作意识属于典型的思想观念范畴。但不少高校体育教学恰恰只关注到表相,只重视学生体能体质变化情况,而对体育运动精神的养成相对忽视。这种不尽重视的问题往往直接表现在制度设计的宏观层面。因此,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首先需要转变陈旧观念,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

第一,制定定期观摩交流学习机制。正所谓“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许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需要在比较中发现、在对比中获得。定期观摩其他同行的行为过程常常能够对比发现已身之不足,这种观摩与学习也不必局限在排球运动这单一项目,而是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和学习其他更多运动项目训练与比赛。此外,校际的比赛也是非常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以赛促练是在实践中快速培养优良技巧和优秀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与更加优秀的球队打比赛固然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乃至失败的挫折感,却也是最快成长的渠道与手段。

第二,制定高校体育 + 心理教学机制。合作意识是超越个人意识的团队精神,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自私天性的颠覆与突破。这显然属于心理学专业范畴,且专业心理医生或指导教师能够对此进行更加系统和透彻的分析、引导。高校排球教学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体育+心理教学机制,包括为球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体育心理分析测试;邀请校园内外心理学专家品评球队的训练或比赛;组织校内外体育和心理专业人士开展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专题讲座或讨论等。

对有需要、有条件的高校而言,制定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测评方案也是可以尝试的措施。这种基于个体评价结果优化教学手段的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针对性,从而大幅提升高校排球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丰富教学形式及内容

合作意识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等根本特点,需要通过充分固化和内化才能形成潜意识,进而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相对稳定和深刻的影响,而这就需要受教育者充分认同和接受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因此,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需要基于兴趣先导,要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丰富教学形式及内容,进而激发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热情,从而取得相对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视频影像教学。利用素材开展视频影像教学,抽象的合作意识将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演绎和体现,这对年轻大学生的品格培养无疑是最为感性的教育举措。

又如,在排球教学之外引入拓展运动教学。拓展运动是近年来流行于职场、白领群体中的低烈度、游戏类运动项目,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团队精神、增进集体情感,因而逐渐成为各种企事业单位提高员工合作意识的常用选项。拓展运动通常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对体能要求较低的特点和优势,绝大多数普通职场人都可以参与并乐在其中。利用拓展运动辅助排球教学既能发挥出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也能利用其对团队合作的根本要求提高大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正式教学开始前的热身环节、训练结束后的整理运动中都可以选择拓展运动项目,这对激发学生保持团队合作意识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联动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

就人的天性而言,参与团队并通过协作完成各种任务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违反天性的本能。因为进入团队参与合作常常需要抑制部分自私的本能,从而换取他人的认同和接受。只有每个个体成员都能得到其他人最大限度的认可,每个人才能得以与团队融合,进而让每个人的能力汇集为一体,由此发挥出1+1 >2 的群体作用。由此可见,个人团队意识的养成涉及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的转变,而这很难通过纯粹的体育运动技术训练得到快速和系统的培育。因此,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还需要构建联动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

比如体育专业与心理学专业融合开展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教育。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从更加本质的层面帮助大学生剖析合作意识的本质及培养合作意识的正确途径。简而言之,合作意识就是对人自私自利的天性加以克服。年轻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私心属于人天性的组成部分,但也是人类天性中较卑劣的薄弱点之一。所谓合作意识就是要以公心对抗私心,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锻炼塑造越来越强大的公心,由此不断削弱私心。只有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比赛中时刻保持以公心战胜私心,让个人的小我充分融入集体的大我,学生们才能逐步让合作意识扎根在思想观念的最深处。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会团队合作精神并将之烙印在个性品格中的基本过程。

四、结语

高校排球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典型的技术性特点,也就是在各种训练及比赛中引导学生增强协同作战的观念,从而不断提高排球运动训练水平或比赛成绩。然而在专业技术特点之上,更为重要的意识则是基于合作意识的培养超越学生思想观念、意志品质的缺陷与弱点。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当下,新生代大学生普遍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对于团队合作的认识程度有限,更有不少大学生极其欠缺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这一角度讲,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根本价值其实在于突破私心与私利的瓶颈,引导学生发现合作的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繁重学业的帮助,更是为了学生即将面临的社会化生活与职场竞争奠定扎实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因此,高校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不能停留在纯粹的技术性训练层面,而是要与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在内多学科形成联动与融合机制,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这不仅是新时期高校通过排球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领域践行素质教育战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