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夏永香 贵州民族大学
体育运动对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体育运动中,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增多对体育锻炼的传播方法多样化,学生易受其吸引。但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没有完全学到精髓、理解存在偏差、教师指导不当等行为,容易使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内心惧怕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就需要立即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康复方法的训练和引导。
安全意识的营造与建立分为三个主体,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必须对每一个课堂的安全进行着重的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要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安全。例如,在室内体育课堂中多媒体投影仪突然掉落,这就可以充分的说明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没有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上一节体育课时,教师没有把相关的安全问题考虑到其中去,说到底都是教师对于安全意识的思想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体育课锻炼当中容易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之下而发生运动损伤[2]。例如,在做准备活动前教师应在课堂常规部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这样就会避免学生在做热身准备活动时嬉戏打闹、发生激烈的碰撞或踩踏事件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教师应及时的做出安全保障措施。对于学生而言,由于男女生存在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不同,男生大多数偏向于活泼好动,在气质类型上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而女生大多数偏向于文静、温柔,在气质类型上多属于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中都要着重强调和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防患于未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课标的改革,传统的体育课不断的在发生改变。由以往的体育课堂是“一个课堂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状态和慢跑三圈解散的这种形式,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体质监测的标准。新课改之后要求体育教师按照新课标内容进行上课,就会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从而增强了体育课的上课的负荷,这就容易使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负荷量的加强而发生运动损伤。
体育课大多都是室外课,然而在夏季和冬季都分别存在着课堂的安全隐患,体育课大多排课在下午,强烈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面引起的部分反光会容易使学生出现晃眼或眩晕等现象,若因下雨等其他天气,在室内球馆上课会因为灯光的太强或者太弱,容易使学生在完成某个动作时突然受到灯光的刺激后发生损伤。例如在羽毛球跳杀球的时候受到强光的照射,会使运动者出于保护自己并迅速完成动作,由于动作的不规范等原因易发生运动损伤。冬季多连绵小雨或凝冻天气,若体育教师未足够重视课堂安全,安排学生进行长跑练习或者踢足球比赛,则学生容易因地面湿滑而受伤。
运动者通常会通过自己前后的运动经验对运动场地进行对比就会导致不满意的情绪发生。这样难以调动中枢神经系统保持活跃,加上教师对于训练都会采用比较强硬的手段,这就使得运动者由最开始的对运动场地和设备的不满意,转变为不喜欢体育运动甚至是体育课[3],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易出现抵触心理从而引发运动损伤。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都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一些影响。这种不良的影响会使运动者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上课、训练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情绪悲观等,若这些情绪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方式,就容易演变成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较差,不能较好的保护自己,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就极有可能导致损伤的发生[4]。
在运动开始前,运动者要进行身体活动的练习,同时也要有充分清晰的运动目标,这有利于自己对于所要完成动作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进行运动或训练。若运动目标设置不合理,不符合运动者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一旦开始实践运动者就会产生紧张、害怕、恐惧心理,会容易使运动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这些心理特点,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学年或者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多个组合的。例如在体育课中学习跨栏,由于栏架的高度、栏间距较远,初学者往往在练习过程中因为害怕擦伤、摔倒、动作不规范等原因不敢轻易跨栏的恐惧心理[5]。在跨栏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畏惧栏架高度、表现出身体僵硬、动作不协调、不敢尝试跨出第一步、害怕受伤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存在恐惧心理。
有的运动者会因为其他的运动者取得的成绩比他优异,动作完成的规范程度比他好等其他原因,就会激起该运动者的竞争意识,无论自身是否存在着旧伤。例如,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者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即使是自己差于同伴也会不甘落后的心理因素存在,有的运动者在技术动作未达到比赛要求时渴望成功而去参加的一些比赛导致自身受伤。这种急于求成的欲望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初中要参加体育考试,然而大多数学生在中长跑这一成绩上都比较弱。因此,体育教师将中长跑的训练计划定为三年内都必须学习。长期以来枯燥的训练模式容易致使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抵触该项目的继续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及意志力,发展至后期演变成谈“跑”即色变,以上表现即为运动性心理疲劳[5]。如果这些运动性心理疲劳得不到缓解和解决,那就极其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俗话说:“人生百年,挫折八九”。首先,运动者和教练员都应该把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作为比赛的一部分来理解,受伤是正常现象。其次,与其抱怨过去,不如坦然面对将来。最后,客观的看待受伤这件事,在心理和身体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运动者要正确理解教练员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不能隐瞒自己的真实病情。
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事情持有乐观的心态,好的心情也会给运动者带来积极的思维。受伤的运动员常常会感到自卑、不如别人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如,“我为什么还没有恢复,我是不是回不到以前的水平了,我的队友或者对手是不是领先了很多了”。教练员要及时的对运动员的消极情绪中止,对运动员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运动员也要学会用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如“我在一天天好起来,只要我好好配合恢复训练就一定会恢复到以前的竞技水平,只要有训练、有比赛就会有损伤,要通过积极的思维给与自身强烈的暗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损伤带来的伤痛,也有可能缩短康复的时间。
要对运动者设置合理的目标,只有目标符合运动者的水平才能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出最好的运动成绩,也能使运动者降低不能完成该动作的焦虑。所以,在帮助运动员建立康复训练计划时要注意制定清晰、可控的目标。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长期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容易目标和困难目标相结合、重要目标和一般目标相结合、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相结合。要想达到康复满意的状态设立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控制的和可测量的,让运动员与教练员一起设立运动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观测运动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和调整目标的设置。
运动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应对技能。例如懂得换位思考的安慰他人、鼓励他人,在康复的路上也能大大的缩短康复的时间。运动者要清楚的知道可以借助自身的免疫力来治疗运动损伤。
其实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等。例如,朋友、家人等,当遇到困难和自己的好朋友、家人倾诉时将有助于减轻焦虑感和无助感,朋友,家人也会在精神上给予莫大的鼓励。拥有好的朋友就像拥有一本参考书,总能帮助你摆脱困境,同时,若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发生运动损伤后不仅有家人朋友的陪伴与鼓励,更有粉丝团和社会的关注度来关心和温暖你。他们在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能减轻焦虑心理,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6]。
表象训练不仅可以帮助运动者因为被迫离开运动场带来的心理创伤提供帮助外,也能加速身体的康复,以便于后期更快的回到运动场。表象训练用于运动损伤的康复,也可以加速受伤部位的复原,以防止运动技能的退化。例如,在乒乓球上普修课时,可以通过表象训练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通过唤醒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促使学生对乒乓球技术动作产生深刻的记忆,从而形成肌 肉记忆[7]。
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中容易引发的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心理康复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运动者在进行运动前应该做足充分的身体准备活动和心理准备活动,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在运动损伤后教练员要对其运动者进行积极的引导归因,运动者也要对其自身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和寻找积极的康复方法,使其能够健康的康复后不再惧怕回到运动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