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和评价

时间:2024-09-03

巩风燚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们锻炼身体以及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关键学科,但是当前,由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严谨,再加上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不积极,体育课经常呈现出散漫甚至凌乱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高职体育教师能够充分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学生们对各类体育项目的兴趣点,然后设置分层教学和针对性教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在兴趣使然下,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强化个人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竞技心理,并将良好的精神品质带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

一、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述

(一)定义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范畴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在体育运动中人们的心理表现以及心理变化规律,研究的内容包括锻炼性质的体育活动以及具有竞技意义的体育运动等。微观度来讲,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人对体育运动产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并且关注人在从事完运动之后,心理会发生哪些新变化和新进展。传统的体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一般以专业的运动员为主,通过剖析他们的心理,对其战略战术进行系统的更新。但如今,随着体运动心理学内容的不断延伸,在高职院校中运用该心理学方法,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更有效地掌握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素质等,并对其伦理道德、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心理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帮助教师们采取分层教学任务,激发高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并为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1]。

(二)特征

在一般性的体育比赛当中,多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差无几,真正能将最终比分拉大差距的是运动员们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心理素质越强的运动员,他们在面对紧张刺激的环境时,越能游刃有余,并在危机中化险为夷。而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虽然在平时训练中能脱颖而出,但往往在大赛时经常临阵脱逃,难以挑战自己。换句话来讲,运动心理学本身具有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的群体面对紧张刺激的比赛环境,所展现出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但是运动心理学也具有可控性的特征,通过高强度的心理训练和压力测试,可以让运动员们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情况下克服恐惧,从而在大赛当中能不害怕碰撞以及摩擦,有效解决问题。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满足和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需求

伴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完善,高职体育教学已经从传统重视技术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技术能力、知识体系以及健康系统等综合教育。理念上甚至逐渐形成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核心的、更加全面的体育教育体系和教学思想。在实践中要求高职体育教师能够更加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满足学生们的素质发展需求以及体育能力发展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实践中融入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便于教师更了解学生们当前对体育运动的了解现状,然后通过调研和实践,满足学生们的成功需求和兴趣需要。例如通过晋级对抗赛的设置,可以满足学生们的竞争心理,增强自信心;通过长跑训练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耐力和决心,更有效地满足了当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二)有利于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的运动动机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运动动机发现,这些动机相对复杂,是基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协调发展下所形成的丰富的动机体系。例如,有的学生想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身体机能,达到健康的目的;而有的学生则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摆脱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还有的学生想通过锻炼来减肥或者是其他增加肌肉的目的。归根结底,这些动机一般由自我效能理论、成就需要理论以及归因理论等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开展多类型的体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分析学生们的自主运动动机,然后结合学生们心理诉求和动机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体育任务和运动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发展机能,甚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

(三)有利于完成和强化高职体育教学的任务

高职体育教学的最关键目标,是让学生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全面的体育知识,并强化身体基本能力。但是实践中,学生往往会由于心理因素、练习环境因素、项目难度因素以及场地因素等,对体育学科甚至体育活动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例如在面对长跑训练的时候,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弱,无法完成任务,因此会感到恐惧;而有的学生则害怕竞争,在运动赛场中无法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时会处于烦躁、压抑甚至焦虑的心理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以及心理干预,可以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认识到体力和智力的结合对于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素质训练和目标训练来保证学生们的日常体育锻炼量,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决心。

(四)有利于促进和影响高职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关键期,但与此同时,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例如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由于其他学生漫不经心或敷衍了事,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判断,形成盲目跟风的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以及心理学教育,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体育锻炼,为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与其他理论和实践课程相比,体育课本身是运动心理学讲解和实践的重要平台,不仅能让日常的教学任务有规律的开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乐观负责的生活态度。久而久之,这种乐观负责的精神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调,也会影响学生们的日常交际和学习生活等,甚至让学生们在日后就业发展的时候,也能够延续这些精神品质,有效抗击压力,不断挑战自己。

三、影响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

(一)学校整体的体育教学环境影响因素

受教育背景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失败的升学经历可能会沾染很多的社会习气,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个性相对鲜明,甚至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会展现出行为失范、目标缺失以及自信心极度匮乏的特点。而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体机能以及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的重要学科途径,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使他们的心理烦恼尽快消除,甚至助力德智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整体环境相对较差,体育教师认为,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们通过锻炼来获得相应的体育技术。即使面对的是一些意志消沉且负面心理占上风的学生群体,教师也没有设置更精细化的课程内容,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引导也相对不足,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很难分层次地为这些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降低了教学成效。

(二)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影响因素

部分高职学生对体育教学本身缺乏正确且积极的认知,参与热情不足,再加上学校内没有开设针对性强、专门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学生们认识体育到从事相应的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衔接,而且学生们缺乏明显的动机和兴趣点,大多是被动的参与教师设置的锻炼内容和锻炼课程。例如,教师在开展竞技体育比赛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过度害怕,在赛场中无法真正展现技术,后期缺乏整个赛事的复盘以及教师的心理疏导,学生们会越来越害怕上体育课,甚至存在逃避的行为趋势。还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体育课程对日后的就业发展以及参与社会生活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存在消极和懒惰的课堂现象。如果这种心理趋势蔓延开来,不仅会形成相对散漫的班集体,而且也不利于教师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心理疏导活动的布置[3]。

(三)教师能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伴随着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完善,一些智能化的教学设备逐渐走入到院校当中。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的观念匮乏,自身能力不足等,很难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例如部分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仍以示范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自由分组、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不仅教学方法不严谨,而且教学程序也相对混乱,降低了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有部分教师在实践中,未能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没有关注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心理需求以及性格特点等。例如在比赛之后,没有安慰失利的学生;在耐力训练中没有对有恐惧心理的学生进行疏导和鼓励教育,很难激发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好奇心和主动性,降低了最终的教学层次和教学质量。

(四)体育教学考评体系影响因素

制定严谨且科学的考评监督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但是由于当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反馈,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考评系统。例如,教师只对学生们的动作完成情况、竞赛对打情况进行了考评,但是没有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进行鼓励和批评。还有部分教师设置的考评时机不够合理,大多在课程结束后或结课后进行,没有发挥竞赛或训练过程中考评的监督作用。再加上部分体育教师能力有限以及素质不过关,在考察和监督过程中,无法对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取向进行中肯且专业的评价,不仅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而且最终的考评结果也会引发学生们的不满,难以让学生们对体育学科真正产生兴趣,甚至降低了他们的期待值。

四、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和评价策略

(一)强化高职体育教学的心理训练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该强化体育运动的心理训练,为学生们渗透更多元化的体育心理学知识,例如使原本相对单一枯燥的体育训练演变成竞技性强的学习项目。在这种多元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们为了获得成功,在兴趣使然下,会强化体育竞争意识,甚至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们的意志力训练,使长跑训练等体育项目,能够演变成具有激励性质的训练内容。例如为学生许下承诺,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一段距离,便允许他们自由活动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学生们可以在顽强意志的引导下增强耐力和决心。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自信心的训练,通过多样体育项目的设置,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身体素质潜能[4]。

最后,教师要注重为学生们设置抗压活动通过压力训练,让学生们在了解自己身体负荷和潜能底线的情况下,不断迸发出更多的价值。例如设置拔河比赛和躲避球竞赛等,让学生们先制定战术战略,然后统一口号和身体节奏。在实际对抗的时候,能够抵抗住压力,不抛弃、不放弃,强化自己的进取精神。对抗结束后,教师要通过复盘,让学生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和修正,提高学生体育训练能力和抗压能力。

(二)适当应用完备的运动心理学原理

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们了解运动理论、运动技巧以及掌握心理学知识之外,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将掌握的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当中。例如在开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心理和生理等知识的全面灌输,让学生们可以观看急救视频或体育比赛等,了解体育活动的规则、技巧以及遇到意外事故,如何自救或对他人进行救援。与此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总结调查的实验方式,对高职学生以往训练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和比对剖析,然后针对性地采取行为调制和心理调节的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恐惧心理不敢参与大型的赛事活动,害怕因为自己输掉比赛,教师就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讲解和成功案例的剖析,帮助这些学生来克服恐惧的心理。而针对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教师则可以通过职业精神的引导,以及社会生活经验的剖析等,让他们了解拥有健康的体魄对日后就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充分探索多样的运动心理学训练方法

首先,是放松式训练。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训练中,教师采用放松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们缓解训练过程中的压力和不适感。例如进行肌肉放松,通过准备活动消解学生紧绷的肌肉和情绪。具体方法包括增强呼吸训练和节奏训练等。其次是采取控制思维的训练方式。在开始竞技比赛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大声喊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让学生们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比赛当中,消除恐惧和消极的思想。再次是自我调节法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依照现存的思维问题进行情绪的调节和舒展。例如在大型比赛中获得胜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延长这种喜悦的情绪,带入到日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使其身心始终保持持续的兴奋状态。最后是演练法的应用。让学生们通过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达到大脑和身体的全方位放松,具体可以观看激动人心的反转比赛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和多巴胺[5]。

(四)对高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行研究

将体育运动心理学应用到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们的兴趣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现状进行动态的研究,更新学生心理取向表供教师随时进行训练项目的调节和训练难度等。与此同时,还要求教师采取分层的训练方式,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采取多样的项目教学。例如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由于害怕参与竞赛,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观看激烈的比赛视频,激发他们的竞技欲望然后再开展小型的对抗赛。在比赛或训练完成之后,甚至在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及时递出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们的优异表现或不良反应进行动态的测评,予以鼓励和褒奖,使学生们可以在获得反馈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激发个人身体潜能,将体育运动心理学游刃有余地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当中。

五、结语

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还可以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学的心理训练,并应用竞争机制的运动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们的训练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多样的运动心理学训练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进行研究,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为高职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心理保障和素质训练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