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孙杰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速度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安排,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技能培养上,从而忽略体育锻炼,逐渐促使身体机能下降,形成不良生活状态。因此,为促使高校生可以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需要创新高校体育课程。于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可以在有效激发高校生的体育课程积极性基础上,更能培养其体育意识,实现“学业+身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育目标。
如何快速提升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生对体育课程的上课热情与积极性,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背景下高校以及体育课程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态度决定,教师教学手段高,学生受教情况良好,但这时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体育学习状态,并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学习对自身有哪些益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加深。此外,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因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重要性,从而出现偷懒、替课等情况,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要求加强体育练习时,会集体相互蒙混过关,向教师表示已经全部完成练习。因教师不能每时每刻关注每一组体育练习情况,所以也就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体育练习态度,这也促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通过长时间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讨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出现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其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健康观念、素质理念,而这些也正是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教学目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上课热情以及主动参与性,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与体育观。由此可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教师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应该重视应用并不断完善优化。
高校生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更理智的想法与目标,其兴趣、爱好已经初具形态。而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安排活动内容,还沿袭以往的大班式教学模式,全班学生一同进行体育活动。同时,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沿用以往的说教式、主导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夸夸而谈,将体育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听学”,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上课热情,进而对体育课程形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意识,只要课上签到,期末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意识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体育意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高校体育课程问题。其教学模式采用俱乐部形式,而俱乐部的主要特点是将有相同体育爱好兴趣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使学生身边都是志同道合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上课热情,进而形成对体育课堂学习兴趣。在开学初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体育俱乐部报名,这在很大范围内带动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选择,增加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度,使一部分没有明确喜好运动的学生也能进行运动尝试,从而在一步步的体育学习中,形成体育爱好,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传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节奏快慢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都由体育教师决定。体育课堂教学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与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转变这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将体育教师从课堂主体地位中脱离,进而将学生推导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上,将体育课堂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逐步强化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促使其对体育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并在逐步学习中发现体育课程价值与意义,最终一步一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因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在选择俱乐部时,会深入反思自身爱好与身体素质特点,进而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推动学生主动研究多种体育项目与技能要求,丰富体育知识。
体育技能的学习与锻炼是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课程开始前进行教学讲话,将教学要求告知学生后,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接着就进行体育技能锻炼,课堂教学程序化、流程化情况严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重视,甚至没有关注。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与健康意识。因而,在采用了俱乐部教学模式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改变,最明显的改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健康意识培养环节。这主要从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全方面体现。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每个俱乐部中的学生都具有相同点与共同爱好,其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同,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认知情况,制定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健康观念融入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练习,进行体育知识与常识学习时,自然而然地形成健康意识。体育俱乐部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还有一大不同,其主要进行健康活动教育,体育技能练习为辅。这种教学结构安排大大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逐步培养健康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要科学转变课程理念,将“教学、多练、常赛”教学流程实现,使高校生在俱乐部教学中收获体育知识、感受体育乐趣、增强身体素质、树立健康观念、锤炼坚强意志。这也是高校开设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因此,通过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与时俱进,科学转变体育课程理念。首先,要将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与体育课程理念有效融合。将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健康理念元素、思想政治元素深挖出来,进而通过有效分析整理,使其放大,并逐步渗入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其次,要时刻坚持育人教学导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目标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思想教育为主,将体育课程开设教学目标全面实现,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与人生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最后,要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突出教学整体性。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教授给学生知道,更要将健康、情感、健身意识传递给每一名学生。在创设体育俱乐部项目结构时,要全面考虑校内学生能力与身体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理念,使每一名高校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做到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培养不落一人。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并没有列入到专业主修课程中,高校生进行体育训练更多是采用选修、社团、自主活动等形式。这种体育练习结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高校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结构的及时与科学调整。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合理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其教学结构安排更是以单一体育活动为教学单位,将传统教学模式组合成一个整体,有效实现统一化管理,并根据俱乐部开展进度及时进行有效课程调整,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构安排遵从“分层教学理念”,按照报名学生身体特点进行有效安排,形成基础、提高以及高级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逐步经过锻炼学习后逐步加深体育知识与技能练习,形成系统化教学结构。“教学、多练、常赛”教学理念对教学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学生通过“学会”并在“多练”后,进行“常赛”,从而使自身运动技能在经常性体育教学比赛中获得实践经验,并在赛后进行总结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良好运动习惯。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活动并没有由学校体育工作部门承办,而是由团委、体育教学部门联合主办。高校体育运动活动的开设目的更多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促进高校内各院系与专业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而体育活动的本质、竞技性、专项性等并没有全面发挥应用作用,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变得片面、浅显,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形成。因此,高校必须积极调整体育运行机制,将高校体育活动主动权、承办权交还到高校体育工作部门,通过将体“教学、多练、常赛”体育教学理念融合到体育工作中,进而形成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针对高校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成立专门的俱乐部管理部门,使其管理工作者便于根据各体育俱乐部项目特点,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章程、教学方案以及考核方案等。俱乐部管理部门下属各俱乐部协会根据上级教育指示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计划、多练教学安排以及经常性比赛安排等,此外,学生考勤、阶段性成绩评定以及其他俱乐部管理工作等也要有明确的方案进行辅助管理。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明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帮助其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意识。但目前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刚刚实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与完善。首先要科学转变体育课程理念,合理优化体育课程结构,积极调整体育运行机制,有效强化体育师资建设,积极构建体育评价体系。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施行,相信会在一段时间后获得有效的、明显的教学效果,推动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