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杨英 安青青 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在人的生活中情绪参与了绝大部分活动,对调节人们行为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情绪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将带来影响,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抑郁、焦虑和压力都会导致疾病。因此,在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对人们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体育锻炼能培养生活中的自信,给身体带来极大的放松,感受各种运动的美,长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科研形成良好乐观、开朗的心态。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竞赛、课余竞赛等活动都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长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和谐、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自信、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能力等都是良好心理素质应具备的条件。体育运动是一组锻炼形式,也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体育锻炼激励的标语中常用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等。通过以上激励的语句展现体育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展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体育教师不注重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精神文化以及背景知识的讲解,以至于多数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缺乏,无法认识体育知识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应付、敷衍的态度。同时,在课堂上体育教师的教学缺少丰富的教学方法,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先教后学的方法,给学生讲解学习动作的动作要领、示范,学生再进行练习,此教学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运动方法的学习,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仅通过听和看凭借记忆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导致“教”“学”分离,学生缺乏技巧的学习,练习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多数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表情严肃,语气严厉,在教学时展现的威严感会使师生之间充满距离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会选择逃避,不敢请教教师。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体育成绩不达标,害怕责备,因而形成体育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将不利于学生体育的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自卑等。
影响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第二个因素是学生的自卑心理过于严重。多数大学生之间存在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会忽略这点,在分层教学中以单一的男女分组来开展教学。除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学生的体格、身高及运动神经的发达情况。随着学生学习的层次不同,学生的身体差异性也各不相同,身高的差异在我国的南北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北方人口多数身材高大,南方则较为矮小。在教学中学生因身体素质和运动实力的悬殊而导致他们对体育产生抵触心理的案例比比皆是,学生在练习中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这种心理令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情感和情绪足以代表人们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的脚步,生活烦恼、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带来的精神紧张,都会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和紧张的不良情绪。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消除高度紧张的意识和情绪,还能在体育运动中使焦虑不安的心理得到释放,让人们在生活的苦闷和烦恼中得到解脱。当代大学生任务繁重,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因而产生担忧,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担忧等消极精神状态。在生活中成功和失败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强的刺激,而体育锻炼能较好的转移和分散学生注意力,有利于调节大脑活动。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自信心,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活力和期待。
良好的意志品质应包含果断、坚毅、主动独立及勇于拼搏的精神和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对自我的一种正确评价,是依据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对自身进行认识的行为。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困难与问题中慢慢磨炼出来的,这也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练就的意志品质各具不同,如,长跑项目能练就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集体运动项目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等。体育教学是将学生聚集在同一场地,通过练习、训练和比赛学生相互之间会形成亲近感与信任感。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传递信息与想法的交流。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缺乏的品质选择运动项目来培训自身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而提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的主观层面对自身身心、思维及情感的综合评价。体育运动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和沟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他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应的项目进行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的构架,从而培养自信心和改善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一些心理医生给予部分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建议中都有提到适宜的体育运动能减缓焦虑和缓解紧张心理。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可以改善部分心理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习和生活压力繁重,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悲观的消极情绪,进而造成焦虑、忧郁、孤独、难过等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调节生理机能和提高身体素质,减缓疲劳,使身心得到放松,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战胜心理障碍。其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能增强信心,良好的自信心可以让学生在困难中重新站起来。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竞赛还能体验成功的乐趣,部分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成绩较差,导致他们在成绩优秀的同学前会产生自卑,缺乏自信心,当成绩较差的同学在自己十分擅长的运动项目上显得出比别人更胜一筹时,就显得不那么自卑,因此这类学生会更爱展示自己,更加自信。
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取其精华融入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运动心理。在运动中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教师的亲切感和关注,帮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并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运动的探索。其次,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也尤为重要,体育教师通过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在运动时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教师还应当以引导为主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必要时可邀请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演练,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养成良好体育心理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个体差异性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心理不可避免的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克服学生的恐惧自卑心理,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展现的更加积极,更加自信。对于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在教学中除了男女分层次教学外,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教学中还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面对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拆分教学或降低学习难度等多元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高效的学习建立信心。在教学中还可以安排教学比赛,学生对体育有着强烈的比赛愿望,并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成功的体验能进一步强化人的参与意识和前进的动力。[1]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会树立自信,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课程中融入竞赛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教学比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同样教学比赛也能活跃课堂氛围,给枯燥的课堂带来生机。
体育本就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不可缺少,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传统的练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前,体育教师需要重视课的组织和内容并选择灵活、适合学生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具,进行生动的示范和讲解。例如,在课堂上,分发课堂教学内容的示图,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式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育学习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练习中不断探索学习,这便需要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从中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纠正,通过探索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造意义的方法,也是当下许多地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成员合作而形成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学习中相互观察、帮助,彼此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也能更加主动积极对体育进行探索。
体育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情况,主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对性格内向自卑、胆怯、不敢表现的同学应当给予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适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能有效的调整和改善心理障碍问题,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通过体育教师的建议参与体育运动来释放学习的压力,具有显著效果。在体育运动中的有氧项目能较好的调节学生易暴躁、易怒的心态;球类项目有助于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和调节生理机能,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逐渐改变,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