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场地与体育教学之间的矛盾解决分析

时间:2024-09-03

王娟 常熟国际学校

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场地支持,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场地有限,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场地利用能力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国家对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这逼迫学校去想方设法突破场地桎梏,通过多样化体育活动为学生的体能、体育技能成长提供保障。

一、小场地与体育教学的矛盾

小场地与体育教学的矛盾是发达城市最为常见的现象,因为这里寸土寸金,后建的学校都受到了场地影响而不能很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同时一些口碑好的学校面临着生源扩大而导致的有效空间变小这一事实。总的来说,小场地与体育教学矛盾体现如下:

1.场地小难以安排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三大球体育学习对于学生体能而言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判断能力都有促进。而且这样的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对学生具有德育渗透作用。然而场地小,难以同时安排三大球球场,这对于学校而言的确是一种尴尬[1]。

2.场地小难以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感受。生活中在田野中奔跑和在院落中奔跑感受不同,这就是空间给予人的运动心理不同。空间宽阔,让学生有肆意奔跑挥洒汗水的舒畅感,而场地小这种感受弱。

3.小场地和国家“大体育”存在冲突。国家面对数千万学生提出了加强体育教育的要求,可谓之“大体育”。这种大体育指的是人群大、体育项目多,要遵从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要实现学生体能、技能全面发展。而小场地是现实,其作为“大体育”教学目标的舞台而言,难以承担起“大体育”重任,因为场地所限学生长跑、群体对抗类运动将严重缺失,而个人项目的体育活动增多,学生不能在集体体育活动当中形成集体荣誉感。这一点目前也被学术界、教育界所关注。

二、学校小场地体育教学应对方案

学校因为内部建筑扩充导致原本不够宽裕的空间更为狭窄,这让学校的体育教学处在了小场地现实和国家要求的“大体育”教学要求这对矛盾当中。客观事实如此,要求体育教学必须围绕“小场地”制定应对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应对策略:

1.有效设计体育学习内容。第一,科学选择项目。能够在42项体育项目里选择占地小,对学生体能技能都有帮助的项目,例如武术、跳绳、舞蹈、跳高、跳远等。这些运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四肢,并给予其一定的奔跑运动空间,而同时又不需要非常大的运动空间。最为主要的是这些运动不用过多的附属设施。第二,训练加量法。在尊重学生体能、体质基础上,能够通过沙袋等形式提升训练负荷,以期达到大场地具有的长途奔跑或者体能锻炼的效果。另外,多设计短程往返跑,例如30米、50米往返跑,增加往返次数,能够达到中长跑训练的目的。第三,原地运动法。即全班队列展开以后,每个人在原地进行体育运动,例如军体拳、跳绳、原地弹跳等,这些既能锻炼学生的肌肉强度,也能够伸展四肢。第四,环形运动法。即在场地小的情况下,以环状跑步来实现长跑练习[2]。这样需要操场周长在300米左右。第五,全面运动法。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综合发展,考虑到身体呼吸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将俯卧撑、仰卧起坐、力量训练等综合起来。目前已经有了综合训练器这一器材,其具有吊环、单杠、拉伸训练、力量训练等多种功能,占地面积小、功能全。总而言之,通过五种方法来有效解决场地和体育教学的冲突问题,可见这样的体育运动缺少了分组运动、对抗运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例如有效地融入信息化教学,通过其获得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

2.提高场地利用效率。第一,在学校体育课总体设计上,确保各班彼此错开,避免多班同时上体育课。这样可以避免班级间的彼此影响,也能够让有限的体育器材得到高效利用。第二,体育教师可以将整个校园纳入到课堂当中,可以具体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例如借助房屋墙壁进行壁球训练;利用环形跑道进行长跑训练;利用林荫空地进行俯卧撑训练;在操场之外的一些公共空间设计乒乓球、排球场地;在400米环形跑道当中设计足球场或者篮球场。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好对接分组教学法,可以让有限的教学场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对接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3]。第三,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来一同探讨场地综合利用,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笔者在这样的环节就收到了学生提供的“S型跑道法”“M型跑道法”“W型空间分布法”让有限的空间得到了合理设计。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于环形跑道中植入足球场,于足球场中融入可以拆卸的拦网,形成网球、排球场。当要开展足球赛时,可以将其中设备临时取走,而当学生进行网球、排球训练时,足球场又得到了具体利用,避免其闲置。当然也有人利用了两楼之间距离设网形成简易羽毛球场地。

3.创新器材。有些体育器材是需要较大场地的,例如足球、排球、篮球等。是因为这些球类受力之后滚得远、飞得高。若是将这些球类设计成为软质的,这可以改变其性能,其具有很好的滞空性,而且因为如此可以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童趣。在跳绳当中可以改变单人跳绳实现双人跳甚至于跳大绳,两人摇绳分组跳等,这些突破了单人体育局限,给予了学生体会集体运动的机会[4]。

4.创新项目。除了正常的占用空间小的项目之外,师生可以一同创新体育项目,来达成既能提升学生体育兴趣又能提升体质的项目。这其中融入民族体育是较好的办法。既能丰富体育形式,又能将体育课堂打造成为民族传统继承之地。例如毽球、摔跤等,这些对学生的体质以及体育精神培养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对于校园体育场地小的学校而言,以上方法可以组合利用,从而有效破除“小场地”约束,尽可能地贴近“大体育”教学要求。总的来说,其对于学校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师都有一定的考验,需要管理者、体育教师经常探讨,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去了解更多的有效的解决办法。不可被传统思维局限,对现实情况缺乏信心。

三、社会层面的小场地体育教学解决方案

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场地和“大体育”的矛盾,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但是放眼社会还需要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小场地”问题,让体育教学能够有本质上的突破。

1.合理规划校内建设。对于校园而言必须要将操场预留出来,这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也是体现学校全面教育的必要组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园建设规划,将占用空间小的项目例如舞蹈、武术、跳绳等都转移到室内体育馆当中,体育馆可以分数层,很好地提高了单位面积场地的利用率,足以容纳数个班级同时开展室内体育项目。而将更多的场地留出来能够让三大球场地建设得到满足。另外,于两个建筑间设计层级式平台,于其中设置乒乓球、羽毛球等设施,可以有效利用空间,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带来的冲击[5]。诚然,这些平台式体育场地必须采取玻璃封闭形式,要积极保证学生运动的安全性。甚至于可以于楼顶建设体育场地,这一点目前在多个地区都在尝试,其中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楼顶的质量,既能使其为学生运动提供场地,同时具有较强的耐磨性不至于快速老化而发生渗水情况。笔者认为在正常的混凝土防渗施工基础上加盖塑胶垫层是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缓冲体育运动带来的撞击,避免了楼内教学被打扰,同时也能够对运动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总的来说,在地面场地有限情况下,只能将视线放在空间利用上,虽然投资相对而言较大,但在拥挤的城市当中,这也是相对较好的解决办法。

2.利用校外场地。在校内场地确实没有办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所需时,此时就需要将视线转移到校外。城市当中的广场、林园是较好的室外运动场地,对于场地小的学校来说,其可以征求城市管理单位的意见,能够于此展开体育教学或者体育训练。问题是在进行此类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破坏环境,不允许扔垃圾。校外场地也包括体育馆,学校可以办理会员,于此展开体育教学。只是其容易受体育场馆体育活动影响,若是有区级、市级比赛,学校的体育教学便会被影响[6]。

3.共建体育场地。主要是指数个因为场地小而无法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学校进行联合,共同投资建设体育教学用地作为共用体育场。这其中需要教育部门、城建部门来一同支持,能够划出一定的土地为此类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支持。通过共建体育场地可以降低合作学校彼此资金压力。

四、总结

小场地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为了实现集约教学,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利用、项目创新、器材创新上投入精力,力争目前小场地体育教学能够全面满足学生体能成长以及健康需求,可以通过有趣灵活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学生受益一生的运动习惯。在本校资源的确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前提下,需要联合社会去解决问题。其中利用广场、林园等公共场所展开教学值得提倡,其可让公共资源利用率提升。另外共建体育场地也是一种好办法。只是这些都需要教育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协同,才能最终让“小场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