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郑淞 刘振坤 王定瑜 李欢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猴鼓舞是瑶族、苗族和毛南族三个民族各自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其中,以贵州黔南的白裤瑶猴鼓舞和毛南族打猴鼓舞最具影响力,两个民族的猴鼓舞因为濒临失传消亡,急需抢救保护,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鼓舞作为一种体现民族迁徙发展史的古老舞蹈和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对其文化内涵价值的研究极具意义,而从体育人类学的视域,利用其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贵州黔南境内相邻两县两个不同民族的同名舞蹈文化进行探析,提炼其体育价值,对其文化传承发展以及价值利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白裤瑶是生活在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和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一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自称“布诺”,因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又因女子夏天的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而被叫作“两片瑶”,也因过着刀耕火种及狩猎迁徙的生活被称为“过山瑶”。瑶山是贵州历史上最穷的“三山”地区之一,白裤瑶先民在与恶劣环境斗争的过程中,白裤瑶也创造了自己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山高林密、环境闭塞,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其中就有猴鼓舞这一古老舞蹈。白裤瑶也因其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而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赐予“人类文明的活化石”[1]。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贵州毛南族,他们自称佯僙人,1990年才被认定为毛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州的平塘县、独山县和惠水县,主要聚居在平塘县的卡蒲毛南族乡和者密镇[2]。贵州佯僙人虽然被认定为毛南族,但自我认同度较高,有其族群特有的民族风格。贵州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环抱的大山,虽人口较少、聚居集中、家族发展且氏族仅石刘两姓,却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在环境相对闭塞、外来文化冲击较少等因素的共同促使下,贵州毛南族的文化风俗得以较好的传承和保护下来,“打猴鼓舞”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舞蹈中的"活化石",是贵州毛南族所特有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遗产。
1.史源源于与猴有关的传说故事
无论是白裤瑶猴鼓舞,还是毛南族打猴鼓舞,它们的史源发展都源于与民族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并被族群认同的传说故事,都与“猴”有着重要关联。白裤瑶猴鼓舞,瑶语称为“玖格朗”,是仅流传于与黔南荔波县瑶山乡境内白裤瑶聚集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是白裤瑶对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体现了白裤瑶百折不挠的曲折发展史,其史源源于一则先猴救助白裤瑶祖先的传说故事。传说白裤瑶祖先从广西迁徙贵州荔波途中,在途经捞村时遇到危难,得到一群猴子的解救并一路护送,后来,白裤瑶的后人为纪念祖先迁徙之苦和猴子的护救之功,并模仿着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及猴子们攀爬跳跃、抓耳挠腮护送祖先的神态跳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白裤瑶的独特舞蹈,并流传至今。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语称“怼觥鞔”,是仅在黔南平塘毛南族聚集区流传和贵州毛南族特有的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其史源则源于母子亲情的传说故事。展现了一个与家人失散后与猴群共处的孩子对母亲逝世后,以模仿猴子动作跳舞来追思母亲的场景,是佯僙人民风民俗和图腾文化的具体体现。打猴鼓舞随着民族的生存、迁移、发展传承下来,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
纵览少数民族的民族舞蹈,多数都与丧葬祭祀活动有关。白裤瑶猴鼓舞和毛南族打猴鼓舞也是白裤瑶丧葬仪式和毛南族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白裤瑶的丧葬祭祀它大致要经洗尸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浅坑置棺、长席就餐和过三朝等几个程序,跳玖格朗,也就是跳猴鼓舞,是祭祀活动的主要部分,意在调节丧场悲哀气氛,热热闹闹送老人荣归西天和尽儿孙之孝[3]。而在毛南族聚居区,凡老人去世,都要举行“开丧超度”祭祀仪式,只有“开丧超度”,才能“祭鬼乞福”,“开丧超度”一般在道场举行,其程序包括引丧、赶场、送丧三个部分,打猴鼓舞表演主要集中在赶场部分,赶场也叫作场,是开丧中最隆重的仪式,在引丧后的第二天举行。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猴鼓舞都是闹场的重要仪式内容,而瑶族跳玖格朗则是重要的祭祀程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猴鼓舞生存土壤的缺失,作为丧葬文化的猴鼓舞,也使其逐渐失去了其祭祀功能,文化娱乐的性质更加突出,成为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3.舞蹈展现民族精神体现孝道和感恩文化
白裤瑶猴鼓舞和毛南族打猴鼓舞都是一种模仿猴子动作的古老舞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舞蹈其实是对古代生活场景的生动记忆[4],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5],是白裤瑶和佯僙人长期与猴子在自然环境中和谐相处的一种体现,也是白裤瑶和佯僙人先民通过模仿猴子动作,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舞蹈上,来看清自己、激发自己,与自然界斗争,顽强生存、战胜一切困难,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展现的是和谐共处和可贵的民族精神。同时,作为一种图腾文化,通过祭祀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孝道和感恩之意,体现的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对逝者的缅怀,感恩的是大自然的馈赠、祈求风调雨顺和长辈的教导和养育之恩,从中形成了一种以尽孝和感恩文化为特质的族群共同认同。
4.舞蹈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白裤瑶猴鼓舞和毛南族打猴鼓舞,在表演形式方面,都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白裤瑶猴鼓舞为七到九人,毛南族打猴鼓舞为三人),分三段进行表演,白裤瑶猴鼓舞的三段分别有开路、走路、送老人之意,毛南族打猴鼓舞则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火引路三段,舞蹈的每一段都有不一样的寓意,体现不一样的内涵。在表演者方面,受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影响,两个民族的猴鼓舞都是由男性表演,白裤瑶猴鼓舞是由专门的鼓师表演,鼓师既要击鼓(木鼓)又要跳舞,是猴鼓舞的主要舞者和全舞的指挥人员;而毛南族猴鼓舞的表演者则是由祭祀活动的塘漂(巫师)表演。在表演方式方面,白裤瑶猴鼓舞主要以木鼓为圆心,围着木鼓进行跳舞,体现的是一种“圆”的价值观,圆其实代表的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毛南族打猴鼓舞则是在树桩和地上跳上调下,通过语言丰富的舞蹈寄托哀思,展现民族性格。在服装和道具方面,白裤瑶猴鼓舞的鼓师一般都穿民族传统服装,在集体舞时的舞者穿着都是简陋的服饰,道具上主要是木鼓和铜鼓以及鼓槌;毛南族打猴鼓舞的塘漂表演时都穿着特制的做法事的服装进行表演,道具上主要是皮鼓和铜鼓以及木棍、替代树桩的木凳或竹编椅。在表演时间和动作旋律方面,祭祀时,白裤瑶猴鼓舞三段为一轮,一般时间比较长,轮次反复,直至抬棺上山,鼓停舞毕,而毛南族打猴鼓舞则是根据环境和表演者的情绪来安排,可长可短,表演时间一般约10分钟左右;从动作特点上看,两个猴鼓舞都是模仿猴子的动作,蹲跳是该舞蹈的重要风格,狂野灵敏是该舞蹈的重要特点,而毛南族打猴鼓舞的舞蹈动作相对而言更丰富;载旋律上,白裤瑶猴鼓舞属于无旋律伴奏舞蹈,表演纯粹根据鼓师的击打木鼓的节奏进行,相对而言,毛南族打猴鼓舞具有一定的旋律节奏,分为2/4、4/4拍、5/4拍三种,用鼓点节奏的强弱、轻重、快慢来控制舞蹈的变化。综上可见,两个民族的猴鼓舞在表现形式略有不同、各具特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与猴有关的表演风格和不同的舞蹈内涵。
双脚蹲跳是白裤瑶猴鼓舞和毛南族打猴鼓舞整个过程的主要舞蹈动作,此外,其翻滚、模仿猴的动作等,都有一定的表演难度,且表演时间较长,因此,对学习此舞蹈本身的协调性、平衡力、下肢力量、反应速度、耐力等身体基础素质要求就高,但长期练习也会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平衡力、下肢力量、反应速度、耐力等。调查过程中,通过监测跳猴鼓舞的学生也发现,舞毕时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产生了较高强度的运动量。因此,猴鼓舞的动作特征就具有了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这也是猴鼓舞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的核心所在,如果长期坚持跳猴鼓舞,对身体素质锻炼具有的积极意义。
体育的教育功能并非只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全人格。白裤瑶猴鼓舞和毛南族打猴鼓舞,其舞蹈内涵除了体现对逝者哀思和对先辈的怀念之情外,还展现了两个民族先民面对生存所体现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勇敢的精神价值,这样的文化内涵正是体育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而培养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勇敢的精神和进行抗挫教育,正是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对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应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不断挖掘其育人价值,让它活在当下。利用好猴鼓舞的体育价值,就是要在保护好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之迸发出新的价值源泉,在发挥好猴鼓舞身体锻炼功能的同时,更要发挥其在思想上、道德上、意志上的育人价值,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