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金苹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传统弓箭是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中,受当地传统习俗、传统道德、传统教育等相关传统文化形态的影响通过长时间历史实践形成的弓箭文化。在人们的体育活动中有特殊的活动方式。传统弓箭与现代弓箭主要以三方面的不同:一是传统弓箭所用材料都是选自大自然,纯人工打造,每把弓箭都是唯一的;二是传统弓箭没有现代辅助工具,都是由射手根据自己的经验完成,撒放时也使用扳指;三是传统弓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弓箭也是因地理环境、人文生活不同而不同,比如说平原地区弓箭相对长,茂密森林地区弓箭短小,射速奇快。
在大约三万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弓箭,《史记》中对弓箭的起源、发明有很多的纪录。古人称弓箭为“乌号”,特别是质地优良的弓箭。起初,人们只能用拉弯的树枝来弹击石头。后来经过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发现用把树枝或者竹子消尖作为箭,其威慑力更大。后来弓体从单一材料变为竹、角、筋的复合材料制作,直到这时弓箭形态基本成型。传统弓箭的诞生是具有世界性的,是建立在人类不断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与大自然残酷的斗争的基础之上的。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下,弓箭的种类也是大不相同,都带有鲜明的地域和人文特征。
韘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射程,同时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属于武器型玉器。这枚玉韘是呈中空筒形,一端平齐,另一端一侧高一侧低。现收藏于新郑市博物馆的韘,其年代在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这个时期的韘与商代晚期的韘已有了不同,一是勾弦的沟槽没有了;二是形态上由原先向上的斜口变成向外横出的舌形;三是侧面增加了一个万柱形或万钩形的突起。西汉时期的一枚韘,此时的韘已经变得非常好看,换句话说此时的韘已经完全演变成为装饰物。到了清朝,玉韘又流行起来,这个时期的韘从形状和名字上较之前都有了变化,形状上变成了上下直平,没有高度的起伏筒形,名字也由“韘”改为了“扳指”。而此时的扳指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满足皇族的炫富之物。
扳指是依附于扳指的撒放方法,当今的扳指形状主要有四种,筒形(满族式)、坡形(战国式)、扳机形(朝鲜式)和韘形(装饰品)。
筒形(满族式)扳指是清代满族及其附属民族使用的撒放器具,形状呈圆筒形,材质非常的多样,既有木头、皮革,又有金属、玉等。清初由于战事稍多,且出于勾弦稳定和保护手指的作用,扳指制作的选材多比较粗糙。到了清代中期,生活比较安定,王公贵族的生活骄奢淫逸,扳指成为炫富和身份的象征,各种高档材料的扳指层出不穷。比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巡游山东时沿途收到大臣“恭进”的扳指中就包括掐丝珐琅扳指和象牙扳指等等。
坡形(战国式)扳指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妇好墓中发现的坡形扳指表面呈淡绿色,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不少地方有淡褐色沁斑,一侧高2.7厘米,另一侧比它这侧高了1.1厘米,形状看起来像半截壶嘴,中空,这样就能让拇指套入。
曾侯乙墓的坡形扳指已经与当今的坡形扳指没什么大的区别了。在之前朝鲜半岛也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弓箭、扳指等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坡形扳指主要用于的是软弓,它的弓力不大,非常地适合于女性射手。
扳机形(朝鲜式)扳指,这种扳指跟其他扳指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是跟筒形扳指、坡形扳指的形状也不一样,一直存在于朝鲜半岛。扳机形(朝鲜式)是戴在拇指的扳指,虽然这种扳指形状与其他扳指有区别,但是撒放手型与其他扳指撒放大致相同,这种扳指最大的特点就是垂直于拇指的扳机代替了拇指,其它手指直接扣押在扳机上,弓与手彻底的分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发现韩国运用这种扳机式扳指与坡形扳指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同,无特殊区别。而扳机形扳指主要是用于强弓,也就是说磅数比较大的弓,因此,这种扳指非常适合用于男性射手,而且它的射力均匀,易拉满弓,但是准确度较低,敏感度稍微差一些。
韘形(装饰品)成型于汉代,已经失去了撒放的功能成为装饰品,这一时期的扳指非常的好看,呈片状,带有凤鸟纹、龙纹、卷云纹等纹饰。总之,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韘形佩在两汉时也有一定变化:西汉早期的韘形佩是由战国时期的韘向佩的过渡,其中韘本体所占的比例很大。武扳指,实际上是指军事上所用扳指,常用驼鹿角、虎骨等制作,也有玉质的。武扳指的表面装饰较少,多为素面,更注重材质的普遍性、耐用性和实用性。
我国的传统弓箭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传统弓扳指的种类主要有筒形扳指、坡形扳指、扳机形扳指和韘形扳指。由于扳指的种类与性能特征不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传统弓爱好者喜爱的扳指的种类和形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坚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当下我们要坚持的根本道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