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市场化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4-09-03

张佩佩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化;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竞技体校成为我国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竞技体校的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的研究,推动我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我国自从实行“体教结合”以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终所取得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所收到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的学校在传统文化及现行的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广大的青少年缺乏挖掘自身体育才能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进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与推广[1]。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无多余精力进行体育运动,更无法谈及挖掘其某一运动项目的优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很多的体育才能被埋没,要想在中小学生中培养一支强大的体育后备力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技能”与“文化”水平不平衡

过早的专业化封闭训练让我国运动员过早地脱离了基础教育课堂,他们过早地脱离了科学文化教育。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重训练,轻上课”[2],集中于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运动员的专业技能与文化水平不相匹配,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竞技体校的教练文化水平较低,部分教练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没有接受继续教育,所以导致训练质量较差,运动员提升缓慢,训练效率低。

(三)体育制度发展不完善

我国运动员的培养、选材渠道较为单一,多从竞技体校进行选拔,社会机构、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没有形成科学成熟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3]。按正常高考体考体制进入体育院校的学生的竞技运动水平较低,并且上升空间不大,无法对其进行更高水平的培养,这并不是一条合理有效的选拔体育人才的方式。

二、我国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的变革

(一)完善顶层制度,建设符合实际的育人机制

首先,学校应提高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关注力度,建设和改善训练场地提高训练设施的利用效率,合理组织训练,为学生的训练和竞赛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其次,要提高专项训练教师的薪资待遇并进行层级区分[4],使体育教师向上流动时必须满足专业素质条件,促使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最后,要培养高水平的运动队来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二)构建特有的竞技体育精神,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在关注学生运动成绩的同时,不忘关注学生文化教育素质的发展,有效缓解现存的“学训矛盾”。合理协调体育训练和文化课的统一,使得运动员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不至于与社会脱节。树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健康中国”理念的全局出发构建健康理念。

(三)提高学生竞技能力,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

学校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竞技能力的提高,灵活采用合理的方式提高竞技能力。首先,学校要建立与社会高水平竞技俱乐部的长期合作和人员输送机制[5],对于具有竞技天赋的学生可以输送至社会高水平竞技俱乐部从事专业的训练,可以将竞技体育人才放入社会进行市场化培养。同时,定期从社会高水平竞技俱乐部引进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促进学校和社会的文化交流,二者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四)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

从校级层面来讲,要开展与学校体育文化相适应、与青少年发展特点相吻合的特色竞技活动,形成良好的运动环境;从社会层面来看,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体育运动的认知结构,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对从事竞技运动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支持学生进行身体的锻炼,解除学生训练的心理负担。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引导其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6]。

三、总结

我国要实现体育强国战略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而当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继续积极进行体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可以增加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出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炳军,曾肖肖,史岩,史兵.“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育使命及其研究维度的诠释[J].体育科学,2017,37(10):3-12.

[2]龙桂和.体教结合进程中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251+253.

[3]张健,江海林,熊焰,朱海明,陈立.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39-144.

[4]于晓光,于秀,马艳红.体育院校“体教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熵值及其干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4):1-4.

[5]张传峰.普通高校實行体教结合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106-107.

[6]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1):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