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异性研究

时间:2024-09-03

胡勇波

摘要:体育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科目,较之语文、数学等常规理论科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教育领域愈加注重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运动训练是两种比较接近的不同概念,均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中,笔者就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异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差异

一、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概念的界定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合理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才能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运动训练因需要满足竞技运动提出的要求,并是一项具有较高强度的活动,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其实际目的是提升体育生的运动能力,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同时运动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过程,只有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过关,才能在竞技比赛时抵抗住外界的压力,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

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差异

(一)本质属性上的差异性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实际意义上都是属于体育教育的形式,但是在实际活动中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开展体育教学的实际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提升对运动的兴趣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从而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2]。而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主要是为了后期的竞技比赛所做准备,其实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其在训练时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为后期的比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运动训练的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与淘汰性质,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二)教学内容不同

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相对而言较为丰富多彩,但是大多数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师只是将一些基础的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比如篮球中的基本运球与上篮动作、足球的站位进球规则、排球的接球、传球扣球等技能,学会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从而达到锻炼的实际目的。而运动训练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战性,教练员在进行培训时要从多个角度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不仅需传授相应的技巧类,还要对学生在比赛的心理状况等进行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让运动员不断的追求极限,使其成为赛场上的佼佼者[3]。

(三)在运动馆与器材上的差异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会侧重于学生的安全性,若体育教学的场馆与器材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话,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校现有的器材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对体育器材的多样性要求并不是很高。运动训练因注重实操性,在开展训练活动时对运动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体育场馆的规模及地面条件需与实际比赛场地相符,同时体育用具器材等都要符合国家标准,只有在该形式下才能为后期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4]。其次,运动员若想提升自身的专项成绩,不仅需要教练员的指导,还需利用器材来增强身体素质,因此更需保证运动器材的实用性并能够符合相应标准。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使用的器材大多只是一些简单的篮球、足球、单双杠、乒乓球等,这些器材在操作时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并驾驭。但是运动员在进行锻炼时,会运用到杠铃、哑铃等高强度器材来打好基础,同时教练员还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该方式不仅能够辅助学生提升专项成绩,更能够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四)在运动负荷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开展活动时都具有一定的负荷量,但是两者因根本目的不同,教師在制定计划时其实际负荷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体育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对运动负荷量要求相对较低,同时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同所接受的负荷量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此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但是运动训练则与体育教学不同,其根本目的是让运动员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激发自身的潜力,但是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教练员应当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接受力适当的进行对应的调整,科学合理的安排每堂课的训练量,尽量选择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步增强训练量,进而达到提升运动员成绩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是两个概念鲜明的个体,其内教学内容、场馆器材的要求、运动负荷量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适当法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动训练时,教练员需根据每个体育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发掘运动员的潜能,并对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加强重视度,培养其顽强、拼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贾明学.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08):3-33.

[2]方千华,王润斌,徐建华,谢正阳,李凤梅.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逻辑进路、研究进展与视域前瞻[J].体育科学,2017,37(06):3-23.

[3]王宏亮.基于逻辑范畴视角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学的逻辑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3):103-104.

[4]张颖,李雷,赵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市场,2014(47):153-15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