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赵旭 上海体育学院
健康是实现人全面发展,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青少年作为国家后备人才力量的主力军,其体质健康问题更应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自1985年我国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来,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得到缓解,部分指标出现好转,但不同地区、不同性别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差异明显,肥胖率、视力不良率等指标明显上升,且趋向早龄化,说明青少年体质健康仍受威胁,解决其体质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政府相继颁布出台的体质健康促进政策与法律法规,无一不显示了我国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视与态度,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虽略有好转,但其形式依旧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策本身完善性不足,表现为政策内容不完善、目标不明确,导致政策执行的偏离与背离问题出现;第二,政策执行缺乏监督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主体疏于管理,缺乏责任意识,不能切实推动政策落地实施;第三,政策执行深度不够,政策执行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未能挖掘政策本身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作用,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1]所以,如何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建设,找准阻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制约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以学校体育为主要推手,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加大对人、材、物等的投资建设。而我国学校体育正面临以下困境:第一,学校缺乏完善的体育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表现为众多学校体育文化缺失,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课程开展不力等,造成学校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脱节;第二,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材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地区体育场地及器材拥有率大于乡镇地区;学校存在体育经费未落实到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学生运动条件受阻,降低了其运动参与,减少了其运动选择;第三,缺乏专业体育教育人才,表现为体育课程“应试”化、“虚拟化”,教师忽视学生兴趣,体育课在形式和内容与健康教育相背离;此外,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致使其在开展学生课余体育工作中表现不佳。[2]
家庭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观念、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长个人素质等都被视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家庭依旧存在着重“智”轻“体”的思想观念,忽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青少年长期伏案学习,致使其体质健康备受威胁。由于家长对健康饮食理解不足甚至理解有误,膳食营养搭配不均衡导致其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现象出现。同时,家长的运动观念、家庭体育消费等对青少年运动参与、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等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的数量和战略高度不断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所出台的政策在内容上仍存在不足,且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补充与引导。对此,我国政府应在政策制定的同时,做到细致内容、明确目标,使政策实施更具可操作性。通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关政策文件等的归纳整理后,弥补缺漏,化解矛盾,完善政策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的监督保障机制,提高政策法律权威与监督力度,强化各责任主体意识,落实责任义务,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有效执行。此外,我国还可借鉴国外经验,推行青少年运动奖励政策,通过提供社会福利或优惠政策等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
首先,学校应明确素质教育理念,将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校体育政策实施,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其次,政府应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通过“精准扶贫”等方式,助力场地设施落后的学校走出困境,从硬件上保证学生参与运动。再次,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即提升教师主体地位,又使得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保障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最后,学校体育应以学生兴趣为主导,终生体育为目标,落实“快乐体育”理念,在保证的同时,兼顾体育运动强度、频率,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家庭健康教育为青少年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奠定基础,故发挥家庭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有积极作用。首先,家长应转变观念,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其次,家长应掌握更多健康知识,保障孩子健康饮食、作息规律等;最后,发挥家长监督与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家庭运动计划、参加体育培训等为孩子创造运动机会。
综上所述,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仍有待改善。建立促进全青少年体质健康长效机制需要国家主导,多方协助,发挥政策文本导向作用,强化学校体育功能与职责、联动家庭体育积极补位,合力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利局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