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时间:2024-09-03

郭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随着国家对于高校体育运动课程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寻求提高体育运动教学课程效率的方法。而心理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成为了高校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会对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一、心理训练的解析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特殊的仪器和手段,来改变被训练者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将被训练者调试到最佳状态目的。心理训练最初是适用于医疗方面的领域,现在也被运用到体育训练教学中。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改变,被训练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使其达到自我掌握控制的程度。在高校运动训练中投入心理训练教学,会对运动训练产生极大程度的积极影响。心理训练具有针对性的特点,针对于不同的训练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训练手段。此外,心理训练也具有个性化的原则。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策略[1]。

二、心理训练的作用

(一)完善学生心理素质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心理素质不够完善是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紧张的运动训练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压迫感。而在比赛中,如果学生不能控制这种紧张的感觉,则会对比赛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篮球比赛中,学生不仅需要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还要及时迅速的对比赛中的过程和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此外,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也会给学生疲惫的感觉。那些心理素质较强,可以克服比赛中困难的学生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比赛成绩。通过心理训练这个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活动训练中,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心理的训练。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方式,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在比赛中失误的发生[2]。

(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成绩

由于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运动训练中,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而那些无法正确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的学生,则会与其他学生产生较大的成绩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是由自身的能力影响的,而是主要由训练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的。在此时,心理训练方式会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例如可以改善学生的兴趣特征,使其具有某些专业运动员具有的运动品质,促进这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特殊能力的形成。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决定的。而心理训练会在最快条件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缓解学生在比赛氛围中紧张的情绪,以此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目的。只有保持学生心理和生理能力的均衡,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得到发挥。同时也能使体育活动的战术方略得到发挥的最大化,进而取得最理想的成绩[3]。

(三)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恢复

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学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疲惫。而心理训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这短的时间内消除疲惫,恢复体力,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例如,在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训练之后,学生的体力会受到极大程度的亏损。然而,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则会能让学生在最快的条件下恢复体力。心理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和运动状态,消除疲惫。

(四)增强学生参与训练的动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抵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正确的心理训练方式会增强学生对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例如,通过激发学生对于竞赛获胜的欲望,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训练中去。运动训练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人可以完成的,这个过程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能对运动训练充满激情与兴趣,不仅能增强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也能有效推动教学策略的应用。

三、心理训练的现状

心理训练是一种心理干预方式。通过改善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来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与其它运动训练方式不同,心理训练者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和实训方式,才能了解和掌握心理训练的精髓。因此心理训练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然而,虽然有些高校增强了对心理训练的重视,但是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因此了解掌握心理训练方面的渠道比较短缺。这便直接导致了心理训练相关方面人才力量的匮乏。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并不能接受心理训练这一训练方法,因此,心理训练的教学地位处于比较低落的位置。此外,由于传统运动训练方式地位比较稳固,不易被动摇。心理教学也会受到压迫与排斥。

四、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实施心理训练不仅有助于运动训练任务的完成,而且对于将来可能从事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由于我国大多数的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足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心理素质水平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专业水平和技术的发挥[4]。

(一)注意力训练

对于要参加比赛的学生而言,能否在赛场上集中注意力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比赛成绩。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训练。例如,在排球运动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两两分组进行捡球和扔球的训练。一个学生负责,捡球,一个学生负责扔球。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需要最大程度地集中。这便使得学生无法在训练中出现走神的情况。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运动训练的进行。

(二)意向训练

意向训练是指学生运用大脑中形成的动作来进行训练。换而言之,就是把大脑中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意向训练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学会排除外界干扰,放松自身。意向训练就像运动会之前进行的彩排一样,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演,使得学生对于接下来的内容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在面对这是赛事来临之时,不会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而影响学生技术能力发挥。

(三)自我暗示训练

暗示训练是指通过自我催眠来达到改变行为和经验的手段。如同在考生考试前进行的自我鼓舞“我能行”“我可以”一样,体育运动训练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自我暗示相当于自我激励和鼓舞。可以在其他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防止学生因为存在自卑的心理现象而对训练产生消极逃避的态度。在自我暗示训练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支持与鼓励。自我暗示是一种思维意识性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坚韧的品质。

五、结束语

心理训练并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完成的过程。这便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心理素质。心理训练教学的难度较强,在心理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方式及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高校运动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配合。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不能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对学生产生压迫性行为。心理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改善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疲惫心理以及面对困境的反应能力。在高校体育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