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4-09-03

狄嘉辰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一、前言

在新时代环境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场所,身上肩负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的责任和义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提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展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和教育价值,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现如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手机成为大家爱不释手的日常工具,低头族、吃鸡、王者荣耀等代名词上热搜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时常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形容词,这样的现象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不利于教育部提倡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号召。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民族节日、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社团、学术报告会等平台接触到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气息。校园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同时扩展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扩展知识面,消除文化差异等都有重大意义。

三、高校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课程没有充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除了少数民族性质的高校里会开设一些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课程外,高等学校大部分都没有开设民族特色的相关专业和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体育课堂上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接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都是通过社团组织、外来表演的渠道,部分高校虽然开设有武术、跆拳道、散打等课程,但是教学内容太单一,教学手段简单,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讲解和延伸。学生们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甚了解。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师资条件一般

通过走访部分高校发现,体育教学本身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占据较低的位置,更别提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师资力量方面,体育教师还是偏实践型为主,科研型较少,因此缺乏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土壤。高校如果没有开设一些提高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相关培训和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就会不足,就会造成无力承担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更无法拓展和延伸其他项目的文化,这样就造成了文化传播的断裂现象。

(三)缺少场地器材

教学环境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必备前提条件,本文所研究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同于西方的竞技性体育项目,需要的场地器材较为特殊,通过研究发现,只有部分少数民族的学校有特殊专有的场地器材,如东北电力大学的龙舟、郑州大学的荷球、宁夏大学的角斗士蹴鞠等,这些学校都是选用一些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本校体育赛事竞争力的王牌。

四、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融合的建议

(一)设置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

依照现有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来看,高校体育课中设置内容较为单一,缺少文化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当地地方性民族性特征,设置一到两个比较具有本地域特色的课程,如湖南湘江某学校设置龙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龙舟比赛,还开设龙舟文化大讲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文化交流日等,学生通过参与龙舟运动,既锻炼了身体也丰富了文化知识,同时又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二)积极营造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氛围

高校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高度,学校要间歇性举行教师文化素质培训、竞赛,也可以举办一些科学报告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交流,制造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氛围。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公共选修课,并设置学分制,通过有别于传统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

(三)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环境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保障体育课堂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学校首先要勇于发掘特色项目,支持场地器材的建设与供给,其中包括经费、政策等条件,加大对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体育锻炼中,为打造和谐、行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