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内酯素、IL-33表达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时间:2024-09-03

陆游,陶丁霞,和明丽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促炎症细胞因子过量表达为主要表现,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等特点。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BD的标化发病率为1.77~3.14/10万,但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1]。目前,IB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其以遗传易感性为基础,环境因素参与,黏膜免疫系统对肠腔内抗原物质的异常免疫应答而造成的肠道损伤[2]。研究发现,Chemerin、Visfatin、IL-33参与炎性、免疫反应,可促进免疫系统效应细胞表达[3]。另外,近年来,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失衡参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进展,可引发肠道细菌移位,激发全身炎症反应[4]。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对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在IBD的作用及与肠道菌群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IBD的诊治提供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IBD患者14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9例,女53例,年龄31~64岁,平均(45.92±5.35)岁,包括UC患者54例,CD患者88例,其中活动期80例、缓解期6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8例,女52例,年龄32~66岁,平均(46.13±5.64)岁。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2015 ECCO欧洲循证共识: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5]中IBD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近期有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治疗史者;②合并内分泌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肝肾等有器质性病变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⑥精神行为异常者。

1.3 方法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检测:空腹取3 mL静脉血,3 000 rpm离心15 min,分离出血清,置于-20 ℃低温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浓度,试剂盒购自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肠道菌群数量检测:取新鲜粪便0.5 g,按10倍稀释法将标本稀释至10-8,取10 μL进行接种,采用需氧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肠球菌,采用厌氧培养基培养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温度控制在37 ℃,培养2 d后,计数菌落数。经革兰染色、生化鉴定细菌,计算每克粪便所含菌群数量(CFU/g),结果以对数形式表示。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对UC、CD诊断价值;③对比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肠道菌群数量;④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肠道菌群数量关联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比较

由表1可知,VC患者、CD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三组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

2.2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对UC、CD诊断价值

由ROC曲线(图1-2)、表2-3可知,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对UC、CD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血清Chemerin诊断UC的AUC值(0.754)>IL-33(0.730)>Visfatin(0.653);血清Visfatin诊断CD的AUC值(0.785)>Chemerin(0.757)>IL-33(0.727)。

图1 ROC曲线(UC)

图2 ROC曲线(CD)

表2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对UC的诊断价值

表3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对CD的诊断价值

2.3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

由表4可知,活动期IBD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见表4。

表4 不同疾病分期IBD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

2.4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肠道菌群数量

由表5可知,活动期IBD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少于缓解期患者,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多于缓解期患者(P<0.05)。

表5 不同疾病分期IBD患者肠道菌群数量

2.5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关联性

由表6、图3-8可知,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IBD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

图3 血清Chemerin与乳酸杆菌相关性

表6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关联性

2.6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肠球菌、大肠杆菌关联性

由表7、图9-14可知,IBD患者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P<0.05)。

表7 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肠球菌、大肠杆菌关联性

图4 血清Chemerin与双歧杆菌相关性

图5 血清Visfatin与乳酸杆菌相关性

图6 血清Visfatin与双歧杆菌相关性

图7 血清IL-33与乳酸杆菌相关性

图8 血清IL-33与双歧杆菌相关性

图9 血清Chemerin与肠球菌相关性

3 讨论

既往临床诊断IBD多依靠内镜、组织学等手段,但其属侵入性操作,易加大患者诊治痛苦[6-7]。近年来,IBD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因无创、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广受临床关注。资料显示,IBD患者存在肠道正常菌群及自身抗原失去免疫耐受,产生过强的免疫反应,介导组织损伤[8-10]。因此寻找有效免疫细胞因子,对临床诊治、评估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Chemerin具有趋化功能,主要介导pDCs、NK细胞的组织迁移,可趋化炎症反应中天然杀伤性细胞,参与炎症因子合成与分泌[11]。赵波[12]以46例IBD患者、49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对比发现,血清Chemerin水平在活动期IBD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提示IBD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支持本研究观点。IBD患者Chemerin含量上调可抑制巨噬细胞的M2极化,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诱导大量炎症介质表达,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13]。经ROC曲线分析可知,Chemerin在诊断UC、CD中,AUC值均>0.750,表明Chemerin是较为理想的IBD生物学标志物,且血清Chemerin在UC诊断中截断值>125.99pg/ml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6.30%、92.86%,进一步说明Chemerin可作为诊断UC、CD的重要有效指标。Visfatin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诱导多种炎性因子表达,参与急慢性炎症病变的发生、发展[14]。本研究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Visfatin水平发现,血清Visfatin水平在活动期IBD患者中出现增高趋势,与Carbone 等[15]观点一致。提示Visfatin表达升高,能促进IBD的发生与发展,其水平改变可能与炎症程度有关。IBD发生可刺激Visfatin表达,促使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多种炎性因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表面的CD54、CD40、CD80等共刺激分子水平,活化T细胞,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加重病情。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Visfatin水平对UC、CD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血清Visfatin诊断UC、CD的AUC值均超出基准线,说明其对IBD具有一定诊断作用,但血清Visfatin诊断CD时AUC值最大,且诊断特异度高达95.71%,与包文霞等[16]研究相似,可见血清Visfatin水平有望成为诊断CD的潜在有效指标。

图10 血清Chemerin与大肠杆菌相关性

图11 血清Visfatin与肠球菌相关性

图12 血清Visfatin与大肠杆菌相关性

图13 血清IL-33与肠球菌相关性

图14 血清IL-33与大肠杆菌相关性

IL-33具有双重生物学功能,一方面可作为细胞核内因子发挥转录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作为促炎因子参与调节Th2型免疫应答[17]。本研究结果显示,UC、CD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与宁龙贵等[18]研究相似。通过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结的小鼠模型也证实,小鼠腹腔内注射IL-33,可加重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导致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增加黏液分泌,提高免疫球蛋白A等体液免疫水平,强化Th2免疫应答反应,破坏肠上皮屏障功能,加大黏膜损伤修复难度,导致IBD病情迁延不愈[19]。进一步分析不同疾病分期患者IL-33水平发现,血清IL-33水平在活动期患者中呈异常升高表达状态,表明IL-33可成为区分活动期与缓解期IBD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早期识别IBD患者疾病活动度。

另外,Schulberg等[20-21]研究指出,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肠道菌群紊乱现象,其中梭状芽孢杆菌数量呈降低趋势,而硫酸盐还原菌、大肠杆菌等数量则呈增长态势。基于上述研究对比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发现,活动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与缓解期患者存在一定差异,可知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削弱肠黏膜屏障功能。进一步经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推测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的产生、分泌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结构,故动态监测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改变,利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炎症,加强肠上皮屏障作用,抑制IBD病情发生、进展。

综上可知,血清Chemerin、Visfatin、IL-33水平在IBD患者中呈异常表达状况,并与肠道菌群数量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IBD、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肠道菌群状态的重要有效生物标记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