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斯琪,王浦,陈烨
作者单位: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
患者何某,女,44岁,因“反复腹痛,排黏液血便3年”,于2018年10月就诊于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患者2015年2月起反复出现脐周隐痛,黏液血便,排稀烂或水样便,6~8次/d,外出就餐后明显。多次在外院就诊,肠镜检查见直肠、乙状结肠多发溃疡,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患者有肺结核病史,考虑“肠结核”可能性大,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抗结核治疗9个月,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排除细菌、真菌感染,以及寄生虫、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性大”,予调节肠道菌群,肠黏膜营养,美沙拉嗪口服及灌肠,无明显好转。2018年6月外院予口服“强的松(1 mg/kg)”治疗,病情好转,但外出就餐后病情反复。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患者入院时间歇性脐周隐痛,稀烂便,5~8次/d,偶有暗红色粘液血便,无便后滴血,无发热等不适。体查:全腹部轻压痛,脐周明显,无反跳痛。检验检查:白细胞WBC 8.2×109/L,中性粒细胞NEU5.7×109/L,血红蛋白浓度HGB 102 g/L,粪便隐血OB阳性,菌群分析示Ⅱ度菌群失调,余转氨酶、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血清转铁蛋白、离子六项等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胸部平片未见异常。腹部立位片未见肠梗阻。腹部CT提示直肠、乙状结肠壁增厚。患者无结肠镜检查禁忌,完善肠道准备,再次予结肠镜检查,发现 “直肠、乙状结肠多发表浅溃疡”,活检病理提示“符合溃疡性结肠炎”。
予该患者类克(5 mg/kg)治疗4次,患者腹痛及黏液血便好转不明显,再次复查肠镜见直肠及乙状结肠肠黏膜充血,黏膜质脆,多发糜烂,乙状结肠多发离散、淡黄色斑块状伪膜(图1A)。活检病理示黏膜隐窝上皮分泌亢进,大量黏液充塞隐窝腔,伴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图1B)。另取新鲜黏膜标本(接触空气小于30 s)由厌氧容器运送至实验室,于30 min内接种于艰难梭菌选择培养基CCFA(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和蛋白质琼脂组成),并于37 ℃厌氧环境培养48 h,培养基表面密布灰白色有马粪味菌落(图1C),紫外线照射有荧光,光学显微镜下见典型革兰氏阳性杆菌(图1D)。挑选单一菌落以API20A生化鉴定,确定其为艰难梭菌。
图1黏膜活检病理及艰难梭菌培养结果 A:乙状结肠肠黏膜充血,质脆,多发糜烂,可见多个离散斑块状淡黄色伪膜;B:活检病理示乙状结肠黏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表面有脓性分泌物;C:37 ℃厌氧环境培养48 h,CCFA培养基表面密布灰白色有马粪味菌落;D:显微镜下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棒状杆菌(革兰染色×100)
对上述分离的艰难梭菌菌株进行毒素检测(PCR技术),结果示A、B 毒素均为阳性[1-2]。(图 2)
图2艰难梭菌A、B毒素基因(tcdA、tcdB)PCR 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M:marker,1 000 bp;TcdA:546 bp;tcdB:204 bp
进一步对上述A、B毒素均为阳性的艰难梭菌检测其二元毒素,结果示cdtA、cdtB阳性(图 3A)[3]。Ribotyping证实该菌株为 B1/NAP1/027型菌株(图 3B)[4]。
提取上述临床分离的B1/NAP1/027型菌株tcdC基因测序,证实存在nt117基因位点缺失[5]。(图 4)
图3艰难梭菌二元毒素鉴定及核糖体分型 A:二元毒素cdtA、cdtB阳性; B:Rotyping示核糖体分型为B1/NAP1/027型菌株
图4毒素调控tcdC基因测序 与标准菌株相比,tcdC基因测序提示nt117位点缺失一个碱基
收集该患者新鲜腹泻粪便标本,经Genexpert检测出粪便中含有B1/NAP1/027型菌株[6](图 5)。
以BALB/c、KM及C57BL/6小鼠为对象,予庆大霉素、甲硝唑、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混合抗生素溶液连续灌胃9 d+克林霉素腹腔注射做预处理,24 h后予上述临床分离的1010CFU/mL B1/NAP1/027菌株混悬液灌胃[7]。三组小鼠腹泻症状及体重下降明显(图6A-C)。取小鼠腹泻粪便涂片,均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棒状杆菌,少数可见芽孢(图6D-F)。三组小鼠肠黏膜病理均提示发生肠道炎症,以BALB/c小鼠肠道炎症重、评分高(图7)。
新鲜小鼠粪便接种CCFA培养基,培养并分离艰难梭菌菌株,按上述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及毒素分析,最终确定腹泻小鼠粪便培养细菌核型与临床分离菌株一致,证实临床分离B1/NAP1/027菌株具有感染侵袭能力(图 8)。
图5患者粪便Genexpert检测 二元毒素阳性以及tcdC基因于nt117碱基有缺失。 A:B1/ NAP1/027菌株;B:标准菌株 VPI10463;C:阴性对照(不产毒艰难梭菌)
最终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伪膜性肠炎。
目前尚缺乏溃疡性结肠炎(ucerative colitis,UC)合并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CDI)(UC-CDI)治疗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更多的是依靠专家的建议及临床经验。UC-CDI可分为轻、中、重度及严重并发症四个等级。轻度、中度初治推荐甲硝唑,重度口服万古霉素治疗。有严重并发症患者推荐万古霉素联合静脉使用甲硝唑或外科干预[8](表1)。
该患者内镜下可见伪膜,考虑艰难梭菌感染(初发,重度),予万古霉素125 mg,po,qid,连续服用14 d,并继续完成剩余2次类克治疗(一个疗程6次)后复查肠镜,提示直肠、乙状结肠轻度肿胀,散在糜烂,未见伪膜。3个月后复查肠镜,肠黏膜完全愈合(图 9)。目前已随访半年,未见CDI复发。
图6临床分离菌株小鼠CDI造模 BALB/c、KM及C57BL/6造模后均出现湿尾,粪便图片显示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部分有芽孢
艰难梭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最主要的病原菌,几乎所有伪膜性肠炎均由CDI引起。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范围内CDI发生率不断升高[9],并且由于其tcdC基因nt 117位点缺失,出现了B1/NAP1/027等高致病菌株,产毒素能力增强,持续作用时间延长,导致患者病死率及复发率升高,并引起多次爆发流行,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损失[9-10]。此次在我国大陆临床溃疡性结肠炎分离出B1/NAP1/027型高致病菌株,提示我国将来可能有CDI暴发流行,一旦该高毒力菌株广泛流行传播,患者病情将大大加重,加上UC-CDI本身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将可能带来极大的临床压力及医疗支出[11]。
图7病理提示CDI造模小鼠出现肠道炎症 BALB/c小鼠肠道炎症重、评分高
图8CDI造模小鼠粪便艰难梭菌核糖体分型 1为临床分离菌株,2、3、4为随机选择腹泻C57BL/6小鼠粪便培养菌,5、6、7为随机选择腹泻BALB/c小鼠粪便培养菌,8、9、10为随机选择腹泻KM小鼠粪便培养菌,11为空白对照,可见其核型一致
UC是CDI的独立危险因素[12]。国内外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UC患者CDI呈增加趋势[13]。UC患者感染艰难梭菌后,通常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14-15]。但活动期UC与CDI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似,容易漏诊,耽误患者病情,因此应重视UC合并CDI的诊治[16]。推荐以下UC患者应常规检测艰难梭菌:①所有活动期UC住院患者;②缓解期UC患者出现腹泻,或近期有危险因素暴露(如与CDI患者接触、胃肠手术、管饲、肠道准备);③有严重结肠炎,无细菌学证据,需要经验性CDI治疗的UC患者;④结肠切除造口术后出现CDI症状者;⑤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等患者。
表1 UC-CDI治疗策略
ALB:Albumin;WBC:White blood cell; ICU:Intensive Care Unit
图9 3月后复查肠镜示肠黏膜恢复正常
内镜不仅可辅助诊断伪膜性肠炎,还可取黏膜标本进行艰难梭菌厌氧培养和生化、毒素鉴定,毒力测试,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例患者长期腹痛、腹泻,曾以肠结核病抗结核治疗1年,效果不明显。其后以UC予美沙拉嗪口服及灌肠治疗,效果仍不明显,改强的松治疗后病情有好转,但常反复。本次复发入我院后予类克治疗4次后腹痛、腹泻改善不理想,遂再次复查肠镜,可见直肠、乙状结肠多发斑块状伪膜,取黏膜标本厌氧培养出产毒艰难梭菌。患者考虑UC合并CDI,CDI分级为初发,重度,予万古霉素治疗,效果明显。
根据《中国成人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处理专家共识》,UC感染艰难梭菌后,采用糖皮质激素[17]、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以及类克等生物制剂控制合并CDI的活动期UC炎性反应是必要的,但其治疗时机、剂量、是否需合并使用抗生素,以及对CDI引起的结肠炎的安全性仍有争议[9,18]。此外,部分研究认为类克是UC患者CDI复发的危险因素[19],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治疗的最佳时机及剂量,减少复发[20]。该患者治疗CDI同时,继续予类克控制肠道炎症,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