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手法整复辅助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9-03

赵永华 李玉智

手法整复辅助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观察

赵永华李玉智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儿肠套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55例。B组予以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法整复方案。比对两组患儿整复成功率,记录其中转手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①A、B两组患儿整复总成功率分别为98.2%和92.7%,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一次性整复成功率为74.6%,显著高于B组的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后,两组均无复发及肠管破裂、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转手术率为1.8%,同B组的7.3%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4%,均显著高于A组的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应用于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高其一次性整复成功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于患儿预后提升有利。

手法整复;气钡灌肠;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

临床将某段肠管套入其相连肠腔且阻碍肠内容物通过的情况称为肠套叠,以急性较为多见,4~10月的婴儿是该病的高发群体,需引起临床重视。当前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案可大致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婴幼儿作为特殊患病群体,耐受力较差且免疫力低下,通过无创的非手术方案予以早期治疗是促进病情转归、改善预后的关键[1]。X线下行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案[2],大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较理想,但仍有部分因病情、不良情绪、依从性等因素影响,未一次性整复成功,需予以二次整复以提升治疗效果,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法整复方案,能有效提升肠套叠患儿的一次性整复成功率,于其预后提升有利[3]。对此,本研究对小儿肠套叠55例予以联合治疗方案,以探讨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的应用价值,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2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1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经腹部超声及空气灌肠确诊,符合《实用儿科学》[4]中小儿肠套叠相关诊断标准。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嗜睡、反应迟钝、电解质紊乱、烦躁、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5]。肛门指诊见直肠内有粘液血便。影像学检查见横断面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示“套筒”征[6]。空气灌肠见套叠顶端有半圆形致密软组织肿块,气体前端呈杯口影,部分可见不同程度钳状阴影[2]。排除标准:①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48 h者;②合并胃肠穿孔、腹膜炎、肠坏死、高热、严重脱水、休克、严重器质性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③相关治疗禁忌症者;④中途退出治疗、死亡、转院或随访期失联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确诊受试患儿分成A、B两组,各5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套头位置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此次入组的110例患儿均由直系亲属代为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二、治疗方法

1.B组予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

①灌肠准备:行胸腹透视,掌握腹部肠曲、小肠扩张情况,排除有肠梗阻、肠坏死等体征的患儿;肠套叠时间超过1 d的患儿注气压力需控制在90 mmHg以下,诊断后不可强求整复;使用0.01~0.02 mg/kg阿托品行常规解痉治疗;②指导患儿取左侧卧位,将Foley′s管的一端涂抹润滑剂经肛门插入8~10 cm深,使用CB201型远控自动双对比造影灌肠器(北京磁波医疗仪器设备厂研制生产)行灌肠治疗,参数:压力为4~10 kpa;灌肠器连接Foley′s管的另一端,向双腔气囊导管的气囊内注气30 mL直至堵塞肛门;③X线透视下使用灌肠器注入150 mL空气或气钡,缓慢加压,观察肠腔内的充盈情况及套叠处复位情况。

三、整复成功标准[2]

整复治疗后,肠套叠处杯口状充盈缺损及软组织肿块消失,盲肠位置恢复正常,患儿结肠内压力降低,扩张抑制,焦躁、哭闹等表现明显改善;套头影退回盲肠后消失,气体经过盲肠可迅速进入远端回肠内。

四、观察指标

观察比对两组患儿整复成功率,记录其中转手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

五、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患儿整复成功率比较

A、B两组患儿整复总成功率分别为98.2%和92.7%,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一次性整复成功率为74.6%,显著高于B组的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整复成功率比较[n(%)]

二、两组中转手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均无复发及肠管破裂、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转手术率为1.8%,同B组的7.3%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4%,均显著高于A组的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转手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病,高发于春末夏初,以2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发病率较高,患儿多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果酱色血便等临床表现,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是降低手术治疗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当前临床尚未对小儿肠套叠发病机制予以准确论断,仅猜测其发生同饮食改变刺激肠道、病毒感染、遗传、先天性肠管畸形、肠痉挛或自主神经失调等因素相关[7],需引起重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及医疗技术的革新,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案也日益增多,如何选择有效的早期非手术治疗促进病情转归、缓解相关症状也成为各学者探究的热点话题。

祖国医学将小儿肠套叠纳入“关格”范畴,以肛门热痛、便下带血、腹痛难忍为主症,其发生同热邪侵袭、腑气壅滞、饮食不节相关[8],临床可通过手法复位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提高一次性整复成功率,节省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以此减轻患儿痛苦,改善其预后水平。本次研究为探讨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110例确诊患儿为研究对象,发现约9成以上患儿在治疗后获得理想疗效,整复总成功率及中转手术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患儿因灌肠出现肠管破裂、肠穿孔等并发症,同沈濬等[9]报告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不论是否联合手法复位方案,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对缓解腹部疼痛、血便等症状有利;且该疗法安全、可靠,对依从性较差的婴幼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周晨钟等[10]研究者也在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其指出婴幼儿耐受力较差,医师在灌肠时应综合考虑其耐受、发病时间等因素,合理控制灌肠压力,缓慢灌肠,以减轻灌肠不当对其造成的二次伤害,提高治疗安全性。

虽两组患儿总整复成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但在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法复位方案的A组患儿一次性整复成功率则显著高于B组患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表明联合方案能通过按摩、按压等手法促进患处肠蠕动,推动套头以增加脱套动力,以外力干预的方式促进套叠处逐渐恢复正常,有效改善患处肠管的血液循环,在缓解病情的同时降低痉挛、水肿、粘连风险[11],全面提升治疗效果。该干预方法温和无刺激,患儿接受度较高且操作性较强,能有效节省治疗时间,帮助患儿尽快结束肠套叠状态,以此缓解其烦躁、哭闹反应,提升预后水平。

除上述结论外,牟方胜等[12]研究者还就空气灌肠次数和持续时间对小儿肠套叠患儿复位效果的影响展开分析,发现增加空气灌肠次数及时间能提高患儿整复成功率、促进病情转归,于其预后恢复有利。本次研究受样本量的限制,并未深入针对灌肠次数及每次灌肠持续时间对患儿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展开分析,仅就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予以探究,故难以对上述结论的准确性作出评估,可扩大样本量后将其作为后续研究课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将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应用于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高其一次性整复成功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于患儿预后提升有利。

[1]廖雪燕,王建文,郑俊琼,等.小儿肠套叠60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12):112-113.

[2]何晓俊,秦增辉,马新瑜,等.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规范化诊疗的探讨[J].放射学实践,2010,25(5):559-562.

[3]王晓莹,徐栋,蒿业红,等.实时超声监护下手法复位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意义[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9):768-771.

[4]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215-219.

[5]张根岭,陈亚军.小儿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0):1052-1053.

[6]寇光玲,黄进,刘佃涛,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及超声监视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 30(12):1111-1113.

[7]李小松,戴翼,周小渔,等.116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14(5):411-413.

[8]张罡,彭勃,徐超,等.108例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4,25(17):2611-2612,2613.

[9]沈濬.重复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体会[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10):822-824.

[10]周晨钟.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结合手法按压整复的临床体会[J].河北医学,2012,18(6):843-844.

[11]孙中洋,徐金标.多种辅助方法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4):832-834.

[12]牟方胜,李建容,朱世培,等.空气灌肠次数和持续时间对小儿肠套叠复位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0):1649-1651.

(本文编辑:程天明)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2.031

719000榆林市中医医院介入放射科

2.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法整复方案

①按摩法:于患儿套头上方腹壁轻压手掌,沿套头退缩方向顺向按摩,力度适中为宜,每次2~3 min,可反复数次;②推压法:待套头处于横结肠肝曲处时,一手五指并拢沿套入颈部方向下推,另一手同样五指并拢深压套头前端下段并沿套头退宿方向上推,力度适当为宜,每次2~3 min,可反复数次。两组患而整复治疗后均需平卧1 h,后缓慢放气拔管;拔管后禁食6 h,8 h后腹部B超复查,住院观察3~5 d无异常即可出院。

2016-01-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