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9-03

徐娟梅,鹿榕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科,广东珠海 5190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女性产后常见疾病类型,是由盆底肌肉损伤、松弛,对盆底结构的支撑力减弱所致,包括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前后壁膨出、性功能障碍等,严重损害女性盆底功能及生存质量[1]。其中,尿失禁属于FPFD的常见类型,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2-3]。研究显示,产后早期(产后2~4个月)是人体机能相对薄弱,也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部分医院在产后42 d开始盆底康复训练,但在欧美国家,多在产后2~3个月开始的盆底康复训练[4]。目前,我国尚无对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时间标准,产后何时开始康复训练效果最佳又能避免不良反应,是需要解决的问题[5]。因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 0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进行产后康复治疗的1 080例盆底肌力筛查<3级的产妇,根据不同产后盆底康复时间分为3组。A组360例,年龄23~38岁,平均(30.4±4.8)岁;阴道分娩217例、剖宫产143例。B组360例,年龄23~39岁,平均(30.7±5.1)岁;阴道分娩220例、剖宫产140例。C组360例,年龄24~39岁,平均(30.9±4.7)岁;阴道分娩223例、剖宫产137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产妇产后42 d行盆底手测肌力<3级,伴或不伴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既往无盆底功能障碍病史。

排除标准:合并盆腔或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者;装有同步心脏起搏器患者。

1.3 方法

A组在产后2~4个月进行盆底康复训练,B组在产后6个月~1年进行盆底康复训练,C组在产后>1年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康复训练方法:①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生物反馈。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训练仪,Ⅰ类肌纤维训练频率8~32 Hz、脉宽320~740 μs,训练患者收缩Ⅰ类肌纤维,能够区分会阴与腹部的收缩;Ⅱ类肌纤维训练设置频率20~80 Hz、脉宽20~320 μs,训练Ⅱ类肌纤维收缩;Ⅰ类与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包括A3反射、场景反射、松弛反射等,指导患者跟着模块训练,训练患者在各种场景时,盆底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加强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6]。20 min/次,2次/周,共训练10~20次。②盆底肌力训练。使用阴道哑铃,从1号哑铃开始,逐渐增大哑铃的型号,15~20 min/次,2次/d,如康复器在行走训练时可控制在阴道内不滑落,逐级提高训练难度,进行下蹲、上下楼梯、搬重物、咳嗽、跳动等;如能轻松完成上述动作,则换大一号的哑铃,叮嘱患者长期坚持训练,直至完成5号哑铃训练[7]。

1.4 观察指标

训练前、训练完成时、产后12个月统计尿失禁发生率,根据有无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SUI)症状判断是否发生尿失禁;采用PHENIX神经肌肉训练仪测定盆底肌力,检测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评估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分级;训练前后测定盆底肌的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总肌电值以及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产妇盆底康复训练前后尿失禁发生率及盆底肌力比较

C组训练前尿失禁发生率40.00%明显高于A组30.00%和B组26.94%,且训练完成时、产后12个月的尿失禁发生率(20.00%、20.00%)仍高于A组(3.06%、6.67%)和B组(6.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3、4.031、4.149,P<0.05)。C组训练前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完成时、产后12个月的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仍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盆底康复训练前后肌电值比较

C组训练前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总肌电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训练后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总肌电值仍低于A组和B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仍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结构及功能有明显影响,可导致盆底肌松弛、肌力减弱,引发FPFD。尿失禁是常见FPFD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分娩时胎儿通过软产道,直接损伤肛提肌、会阴和肛门括约肌,部分产妇在胎头下降过程中长时间压迫支配盆底支持组织的神经,导致支配盆底肌群及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受损[8-9]。一旦发生尿失禁,意味着盆底肌及盆底结构损伤较为严重,若未得到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长期发展可至FPFD,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0]。

表1 3组产妇盆底肌力比较[(±s),级]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among the three groups[(±s),grades]

表1 3组产妇盆底肌力比较[(±s),级]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among the three groups[(±s),grades]

?

表2 3组产妇盆底康复训练前后肌电值比较[(±s),μV]Table 2 Comparison of EMG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ree groups[(±s),μV]

表2 3组产妇盆底康复训练前后肌电值比较[(±s),μV]Table 2 Comparison of EMG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ree groups[(±s),μV]

?

产后不同时间开始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的恢复及盆底肌、尿失禁有明显影响。在亚洲国家产妇大多从产后42 d开始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而在欧美国家多从产后2~3个月开始。产后早期为盆底康复最佳时期,此时人体机能较为薄弱,在产后42 d来院复查时即可行盆底肌力检测,根据盆底肌力情况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此时尿失禁的概率较少,经康复锻炼后能有效修复盆底肌损伤,提升盆底肌力,提高对盆底结构的支撑力,达到治疗尿失禁的目的[11-12]。而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盆底肌力进一步下降,尿失禁概率明显升高,再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力恢复时间长,效果较慢,且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无法完全消除尿失禁[13-14]。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在训练前、训练完成时、产后12个月的尿失禁发生率40.00%、20.00%、20.00%均高于A组和B组(P<0.05),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总肌电值低于A组和B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高于A组和B组(P<0.05)。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产后>1年内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尿失禁发生率为25.00%,高于早期康复训练(P<0.05)[15],与本文所得结果相近,充分证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改善效果最佳,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综上所述,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尿失禁及盆底肌有积极影响,临床应尽早评估盆底肌力,早期开展盆底康复训练,提高盆底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