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艳婕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麻醉科,北京 102300
外周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对患者生理干扰小,近年来已在危重症患者及老年,特别是高龄患者中不断使用。骶丛及股神经阻滞是下肢骨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阻滞效果确切,能够避免椎管内麻醉及全麻对患者循环及呼吸系统造成的影响,但骶丛及股神经解剖位置较深,穿刺定位难度较大[1-2]。近年来神经刺激仪与超声在临床不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中可在神经刺激仪精确定位及超声实时引导下,提高阻滞成功率及安全性[3-4]。鉴于此,该研究选择2019 年9 月—2021 年8 月于该院治疗的88 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并与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效果进行比较,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择于该院治疗的88 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4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8 例;年龄32~87 岁,平均(62.47±2.85)岁;体质指数(BMI)18.7~29.4 kg/m2,平均(23.49±1.24)kg/m2;手术种类:膝关节、胫腓骨及其他部位各有16例、20例、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4~88岁,平均(61.97±2.78)岁;BMI 18.5~29.5 kg/m2,平均(23.57±1.21)kg/m2;手术种类:膝关节、胫腓骨及其他部位各有16例、20例、8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该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④精神状态良好,行为无异常,可积极配合临床诊治。
排除标准:①存在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者;②具有明显的凝血机制障碍者;③穿刺部位感染者;④有局麻药物过敏史者。
1.3.1仪器设备及使用药物Sonosite 超声仪,贝朗神经刺激仪及贝朗22G/8cm 神经丛刺激针。药物:采用0.5%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1022295,规格:5 mL∶100 mg)+0.5%盐酸罗哌卡因(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763,规格:10 mL∶100 mg)混合注射液。
1.3.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手术开始前,常规静脉给予镇静镇痛药物,面罩吸氧。
观察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髋关节及膝关节微屈,将凸阵探头置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内1/2 下缘,超声下可见强回声的髂骨,平行于此线向内向下滑动探头,直至图像显示此强回声影分为两侧,分别为内侧的骶骨和外侧的髂骨,骶骨和髂骨之间可见椭圆形强回声影,即为骶丛神经,平面内进针,接近目标区域后可引发足跖屈,将电流强度减小为0.5 mA后仍有轻微肌肉颤动,即可推注局麻药20 mL。
股神经阻滞:患者取平卧位,线阵探头平行放置于腹股沟韧带内侧,找寻股动脉,在股动脉外侧、髂筋膜下方、髂腰肌上方可看到股神经图像,平面内进针,初始电流设定为1.0 mA,出现股四头肌(髌骨)抽动后,将电流强度减小为0.5 mA,仍有轻微肌肉颤动,即可推注局麻药20 mL。
在超声引导下操作,穿刺针位置及局麻药液扩散清晰可见,如扩散效果欠佳,可适当调整穿刺针位置,多点注射局麻药,以确保药液在神经周围包绕浸润。
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在解剖上选取合适的穿刺点。骶丛: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内1/2中点向下2~3 cm。股神经: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处,股动脉搏动向外侧1~2 cm。神经刺激针垂直于皮肤缓慢进入,直至引发相应肌肉颤动,如未引出,则对穿刺针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当肌肉出现最佳收缩时,减少电流至0.5 mA仍有相应肌群收缩,回抽无血后将药物注入,药物使用同上。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两组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阻滞后30 min(T2)时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②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③镇痛效果:术后2、12、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标准[5]评估,通过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评分范围0~10 分,评分最低分0 分代表无痛,评分最高分10 分代表剧烈疼痛。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T0、T1、T2时HR、DBP及S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HR、DBP及SBP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R,DBP and SB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HR、DBP及SBP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R,DBP and SB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观察组阻滞完成时间、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阻滞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s),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ck completion time,onset time and du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min]
表2 两组患者阻滞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s),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ck completion time,onset time and du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min]
?
观察组术后2、12、24 h 时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
骶丛及股神经阻滞中主要依据解剖标志寻找异感定位,但定位困难,可能会出现刺破血管、神经损伤等不足。神经刺激仪在神经阻滞定位中可通过刺激器电流诱发目标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进而对神经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阻滞成功率,特别针对解剖标志不明显或肥胖患者而言,使神经阻滞技术有客观指标[6-9]。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解剖结构清晰可见,使麻醉操作及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T0、T1、T2 时HR、DBP、SBP 水平比较相近(P>0.05);观察组阻滞完成时间(11.68±1.82)min、起效时间(9.14±1.56)min 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256.91±38.74)min 长于对照组,术后2、12、24 h 时VAS 评分(1.39±0.41)分、(2.37±0.81)分、(2.82±1.06)分低于对照组(P<0.05)。农兰依等[10]研究中探讨在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效果,其研究结果显示,C 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阻滞完成时间(10.24±1.03)min、起效时间(39.52±2.05)min短于A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阻滞持续时间(789.56±35.26)min 长于A 组(P<0.05),且两组不同时刻HR、DBP、SBP 水平比较相近(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效果虽然确切,但仍属于盲探性操作,无法将神经可视化,缺乏客观依据,需要依据医生的经验及神经干体表投影[11-13]。超声引导下骶丛及股神经阻滞实现可视化,于超声引导下可清晰显示神经组织及其周围血管,观察周围解剖结构,能够使神经与穿刺针位置可视化,精确定位。而且能够对穿刺针进针过程进行实时观察,调整针尖位置及方向进行,并对局麻药扩散及分布进行观察,缩短起效时间,促使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14-16]。结合神经刺激仪客观的定位技术及超声的可视化显像,有利于对靶神经进行识别,提升定位准确性,定位更加准确、客观,可在针尖发生偏离时及时进行调整,进而缩短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并可实时观察局麻药物扩散,实现麻醉药物的精准注射,提高阻滞效果[17-18]。但该次研究尚有局限性,故还有待临床深入分析,进一步证实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数据,为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案的制订提供确切指导,促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综上所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骶丛及股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阻滞效果确切,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可提升术后镇痛效果,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