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晏祥艳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云南昭通657000
二孩政策在我国不断推广实行,女性妊娠率、高龄产妇率不断增长,为保证产妇生命安全,分娩后需在院内观察一段时间,但此过程可能会造成深静脉血栓[1]。深静脉血栓,是产妇分娩后多发性高危性并发症,是深静脉腔内的血流无法进行正常的聚集凝结,造成静脉腔堵塞,静脉回流出现障碍所致,若血栓未能得到相应的治疗,可能会引起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肢功能障碍、致命性肺栓塞等疾病,除降低生活质量外,还有一定的致残率[2]。血液高凝状态、血管静脉损伤、血流速度减缓等均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部分血栓可由机体组织自行消融,但多数会向下肢深静脉主干扩散,治疗难度极高[3]。研究表明,产后住院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产后住院产妇行全方位的观察与分析,明确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实施针对性预防,能有效控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改善产妇预后有正面意义[4]。因此研究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盲选出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主体,重在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63例,年龄上限值40岁,年龄下限值20岁,平均年龄(28.17±3.09)岁;孕周上限值41周,孕周下限值37周,平均孕周(39.05±1.00)周;左下肢血栓者38例,右下肢血栓者23例;双侧血栓者2例。
纳入标准:产后住院确诊为深静脉血栓者;对该研究的开展知晓并在同意书上签字者;不存在恶性肿瘤;对临床分析可高度依从;伦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
排除标准:血管畸形者;一般资料完整度低者;产后抑郁症、焦虑症者;血液系统疾病者;语言表达障碍者;心脏疾病者;对事物认知模糊者。
结合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者的病历资料后,与其深入沟通,询问疾病史、自身感觉等,统计分析产后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
对比深静脉血栓形成特点、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影响因素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者中,30~40岁占比达到65.08%(41例),发生部位以左下肢为主,占比60.32%(38例),其次是右下肢36.57%(23例),双侧下肢均有深静脉血栓者仅有3.17%(2例),见表1。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特点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既往有血栓史的占比63.49%(40例),妊娠期高血压率为60.32%(38例),妊娠期高血脂率为65.08%(41例),纤维蛋白原增高发生率为68.25%(43例),见表2。
表2 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aternal complications during pregnancy
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自然分娩率为33.33%(21例),剖宫产率为66.67%(42例);运动量达标率为39.68%(25例),运动量未达标率为60.32%(38例);刺激性药物使用率为69.84%(44例),刺激性药物未使用率为30.16%(19例);卧床休息<5 d为38.10%(24例),卧床休息≥5 d为61.90%(39例)。见表3。
表3 影响因素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妊娠期女性分娩后在住院期间,身体机能在不断恢复,但有一定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此类并发症会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休克等危急症,有生命危险[5]。该研究中,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者中,30~40岁占比达到65.08%(141例),发生部位以左下肢为主,占比60.32%(38例),其次是右下肢36.51%(23例),双侧下肢均有深静脉血栓者仅有3.17%(2例)。对其分析发现,产妇在妊娠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有明显的减缓趋势,加之高龄的影响,导致血管壁不断增厚,血流阻力不断增加,极易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栓的形成[6]。人体下肢静脉组织中有非常多的静脉瓣,在其影响下下肢血流速度减缓,而左侧髂骨总静脉程度与右侧相比明显较长,会受到右侧血液流通压力的影响,导致左侧髂骨静脉回流较慢,促使深静脉血栓出现,若不及时治疗,还会损伤到腓肠肌静脉,预后变差[7]。
该研究中,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既往有血栓史的占比63.49%(40例),妊娠期高血压率为60.32%(38例),妊娠期高血脂率为65.08%(41例),纤维蛋白原增高发生率为68.25%(43例)。高血压、高血脂是妊娠期常见合并症,妊娠期女性本身的血液粘稠度较高,为保证胎儿营养成分的摄入,部分患者会盲目摄入食物,导致体内脂肪含量不断增高,提升了血液粘稠度,成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8]。女性在妊娠期内机体内会有较多的雌激素,会加速凝血因子的产生,导致纤维蛋白原处于较高水平,降低了天然抗凝蛋白活性,机体的纤溶系统在发挥作用时受到局限,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继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9]。
该研究还发现,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自然分娩率为33.33%(21例),剖宫产率为66.67%(42例);运动量达标率为39.68%(25例),运动量未达标率为60.32%(38例);刺激性药物使用率为69.84%(44例),刺激性药物未使用率为30.16%(19例);卧床休息<5 d为38.10%(24例),卧床休息≥5 d为61.90%(39例),分娩方式、运动量、刺激性药物使用情况及卧床休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平等[10]研究了2 789例产妇,有2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其研究后认为分娩方式中剖宫产(70.00%)、刺激性药物(65.00%)、卧床休息(100.00%)会增加产后住院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该研究结果一致。此结果提示剖宫产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其原因多是剖宫产术中需行麻醉、缝合等处理,会损伤到静脉组织,若术后有盆腔感染等症状,会引起血管中聚集大量白细胞组织,损害内膜功能,促使血液有形物质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继而引发血栓的形成[11]。产后住院患者在妊娠期血液即为高凝状态,产后短时间内血液状态无法得到有效恢复,且孕晚期血液凝集功能较为明显,此阶段下肢静脉会被胎儿压迫,造成股静脉压力不断增强,而分娩时产妇存在用力过度、脱水、休克等症状,分娩后需保持长期卧床,无法开展康复训练,促使深静脉血栓不断发生[12]。此外,产后住院患者会行甘露醇、硫酸镁等药物静脉注射,虽能稳定产妇生命体征,但会对静脉内膜产生程度不一的刺激,静脉内膜损伤后会聚集血液有形物质,造成静脉血栓[13]。
综上所述,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者以左下肢血栓、高龄群体为主,妊娠期高血压、高血脂,既往血栓史、剖宫产、使用刺激性药物、长期卧床休息等均会增加深静脉血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