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吕光
莱西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山东青岛 266600
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面、颌周、口咽软组织肿胀为主,起病突然,若未及时就诊,极易引起脓毒血症、纵膈脓肿、上呼吸道气道梗阻等危险并发症[1-2]。以往临床采取切开引流术治疗该疾病,尽管效果明显,但手术创伤大,恢复缓慢,并发症多,且易造成术后瘢痕,故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负压引流技术被广泛用于口腔颌面颈部感染治疗中,该技术在高压环境下清除引流区渗液、坏死组织,能加快水肿组织消退,改善局部微循环,迅速愈合创面[3]。为此,该院选入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定为研究对象,观察微创切口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采集该院口腔科诊治的10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选入标准:经超声、血生化等检查证实,依据《口腔颌面外科学》[4]符合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标准,家属知晓研究,自愿参加,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口腔疾病、全身免疫疾病、肝肾功能病变、精神疾病等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两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5∶29,年龄30~73 岁,平均(45.39±10.13)岁,感染时间 3~7 d,平均(4.01±0.34)d;对照组 54 例,男女比例 28∶26,年龄 34~78 岁,平均(48.12±10.05)岁,感染时间 5~10 d,平均(4.13±0.52)d。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比较性。该院伦理会同意该项研究。
两组术前均穿刺病变部位抽液行培养、药敏试验,B超检查,确定有无脓肿及脓肿大小等情况。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在脓肿最低且瘢痕隐匿处作切口,切口大小按脓肿深度、大小决定,保证引流通畅。切开至皮下后,使用血管钳进行钝性分离,直至脓腔,各个受累间隙充分分离,冲洗彻底后,使用半乳胶管引流,并予无菌纱布覆盖。敷料每日按敷料渗透状态更换,1~2次/d。敷料更换时,脓腔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冲洗。间隔1~2 d后,行创面渗液病原学检测,按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待创面新生丰满肉芽,无脓性物分泌,可减张创面缝合出院。观察组行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手术切口与对照组一致,切口长度按血管钳分离脓腔为准,宽度<2 cm,深至皮下组织,再在B超引导分离脓腔,彻底排出脓液。同时,采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反复交替冲洗;再取高负压材料按创面形态修剪外形,置入创面,充分铺平,以充分引流至各间隙;再在皮下行游离减张,在高负压材料中分布留置冲洗管、引流管,创面闭合。患者返送病房后,采用500 mL生理盐水冲洗冲洗端,4 h/次,在间断期予生理盐水清洗连接纯氧导管,5 L/min,负压端持续吸引24 h,40~60 kPa,直至冲洗液呈清亮状态。待病情好转,取负压引流装置,并予6.0美容缝线缝合创面。
临床疗效按照创面感染疗效标准评定,治愈:治疗后,疼痛、肿胀均消退,切口愈合彻底,体温、功能均正常;显效: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偶感肿胀,微量渗出物,切口愈合显著,体温、功能均改善;有效:治疗后,仍伴疼痛,轻微肿胀,功能无影响,较多渗出物,体温、功能轻微好转;无效:上述症状、体征均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00%[5]。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一分析该研究数据,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引流量较少,瘢痕长度、瘢痕宽度均较短,且创面愈合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引流量(mL)瘢痕长度(cm)瘢痕宽度(cm)创面愈合时间(d)观察组(n=54)对照组(n=54)t值 P值70.51±2.83 76.54±3.56 9.743 4<0.05 2.31±0.33 9.95±2.25 24.688 0<0.05 0.43±0.02 1.78±0.35 28.297 9<0.05 7.23±1.16 11.75±1.65 16.467 9<0.05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几率5.5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并发症情况比较[n(%)]
人的颌面部组织层间存在筋膜间隙,一旦感染,间隙易遭受病原菌入侵而引起化脓性炎症,使得结缔组织发生溶解液化,炎症因子开始大量释放于间隙中,从而引起局部红肿、疼痛及功能障碍,随着炎症加重,患者开始表现出高热、脱水、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6-7]。目前,切开引流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切开引流的目的在于将组织、体腔、器官中的脓性积液、异常血液及坏死组织等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以改善感染区生物环境,阻止细菌繁殖,抑制感染扩散,以缓解机体炎症[8]。但是,切开引流术无法全方位引流,且引流区长期呈开放状态,极易增加创面再感染几率,加上切开引流部位张力大,易造成术后瘢痕,影响患者颌面美观,故临床使用限制。在该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微创切口与负压引流的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相较于对照组81.48%更高;这与王郸等[9]研究所得结果相似,可见,微创切口与负压引流联合用于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感染,修复创面。分析原因可能为:负压引流是治疗创面的一种物理疗法,该疗法通过生物半透膜为创面建立封闭环境,利用负压机产生负压,在敷料、引流管的作用下修复创面。负压引流采用的高负压材料本身具可塑性、压缩性的特征,在创面局部作小切口后,经小切口能压缩塑形后的高负压材料,随后充分平铺在创面,并填充各层间隙,在封闭负压环境下冲洗,仅通过小切口即可达到引流效果,无需每日引流、换药,能减少患者痛苦;其次,负压冲洗、高浓度给氧,能促使局部创面改变状态,加快组织愈合;负压还能减轻水肿,扩张微小动脉,增加局部氧分压,改善局部缺氧状态;通过负压吸引后,能增强各种修复信号,提高愈合基因表达能力,使得创面生长因子、酶类大量产生,有利于上皮再生[10-14]。另外,长时间的负压引流,易刺激创面周围微血管的增生,增加局部血循环,促进大量吞噬细胞、抗体成分产生,用于创面修复,并起到免疫防御作用,增加创面抗感染能力,加快愈合。另外,该研究显示:观察组引流量(70.51±2.83)mL 相较对照组少,瘢痕长度(2.31±0.33)cm、瘢痕宽度(0.43±0.02)cm、创面愈合时间(7.23±1.16)d均相较于对照组短;这与刘勤[14]研究结果相似,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7.24±1.25)d、瘢痕长度(2.40±0.36)cm、瘢痕宽度(0.51±0.13)cm, 均比对照组 (11.62±1.53)d、(9.81±2.05)cm、(1.64±0.23)cm较少;提示微创切口与负压引流联合能促进颌面间隙感染愈合。除上述提到的负压引流的作用之外,还与微创切口有关,微创切口约为0.5~1.0 cm,通常隐藏于浅表线形组织上,不易发现,且术后愈合后,加上微创切口只利用血管钳进行钝性分离,故而能避免伤及神经、血管及组织。该研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几率5.56%相较于对照组20.37%低;进一步说明微创切口与负压引流联合能减少患者并发症,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用微创切口与负压引流联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均良好,既能提高疗效,加快创面愈合,减小瘢痕,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