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婴幼儿营养不良采取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有效性评估

时间:2024-09-03

覃兆曦

覃塘区人民医院医务科,广西贵港537121

婴幼儿营养不良指的是摄食不足或者食物无法充分吸收利用,进而导致能量缺乏,正常代谢无法维持,迫使机体消耗,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减轻或不增、肌肉萎缩等病症[1]。目前临床治疗婴幼儿营养不良时多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即通过口腔输送营养物质,使患儿身体发育的需求得到满足。肠内营养指的是通过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途径有口服与经导管输入两种[2]。临床研究[3]发现,早期肠内营养能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使肠黏膜完整性得到维持,减少肠道菌群移位,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目的。为进一步明确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有效性,现将该院2018年10月—2020年1月68例婴幼儿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儿科接受治疗的68例营养不良患儿。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确诊为营养不良,符合《临床营养诊疗指南(2010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儿能耐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儿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伴有甲状腺亢进、肠梗阻者;合并活动性结核、腹腔严重感染者;已接受过肠内营养治疗者;脏器功能衰退者。采用双盲法分组标准,将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1~8个月,平均(3.59±1.67)个月;30例消瘦型,4例浮肿型;营养不良分度标准:Ⅰ级9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6例单纯喂养不当,15例迁延性腹泻,8例短肠综合征和5例牛奶蛋白过敏。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7个月,平均(3.21±1.30)个月;31例消瘦型,3例浮肿型;营养不良分度标准: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5例单纯喂养不当,16例迁延性腹泻,9例短肠综合征和4例牛奶蛋白过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调整患儿的饮食,采用西药治疗。轻中度营养不良者,每日摄取能量保持在250~300 kJ/kg;重度营养不良者,每日摄入能量保持在165~230 kJ/kg;另外,还需结合患儿不同症状行对症处理,如感染者给予抗生素口服,以减少并发症。根据患儿病情实际情况采用四磨汤口服液(国药准字Z20025044,规格:10 mL/支)治疗,10 mL/次,3次/d,于餐前30 min口服。持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予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①制定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结合患儿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配方奶粉,单纯喂养不当患儿选择普通奶粉;迁延性腹泻患儿选择不含乳糖的奶粉;短肠综合征患儿选择深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选择完全水解氨基酸配方奶。②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采用输注泵24 h持续肠内营养,若患儿呕吐及腹泻症状改善明显,可改为间歇喂养,3 h奶量于60 min内泵入,其后改为经口喂饲。将配方奶的温度控制在37~40℃,逐渐加快滴速,由每日376.82 J/kg逐渐增加热量,每日增加量约为前一日的10%,视患儿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到每日502.42 J/kg。治疗期间对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若出现肺内吸入、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或者胃内残留>2 h持续喂养量,则应适当减慢速度与减量。持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免疫比浊法对患儿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进行测量;通过血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量瘦素、纤维连接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②比较两组体格生长指标:治疗前后对患儿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肌围、上臂径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进行测量。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血红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94.40±12.90 94.46±12.93 0.019 0.945 105.42±7.81 109.04±5.32 2.234 0.029红细胞计数(×1012/L)治疗前 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治疗前 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109/L)治疗前 治疗后3.84±0.79 3.86±0.80 0.104 0.918 3.97±0.93 4.25±0.36 2.046 0.045 332.57±12.43 332.62±12.57 0.016 0.987 327.69±13.20 340.98±12.40 4.279<0.001 6.55±3.38 6.69±3.34 0.172 0.864 5.91±1.09 5.39±1.02 2.031 0.046血清白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35.60±5.50 35.58±5.52 0.015 0.988 36.46±3.89 38.69±2.35 2.861 0.006续表1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前白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纤维连接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瘦素(mg/L)治疗前 治疗后视黄醇结合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120.89±32.92 120.90±32.90 0.001 0.999 150.88±32.07 168.54±33.19 2.231 0.029 126.65±25.00 126.68±24.97 0.005 0.996 159.98±19.98 169.39±16.93 2.095 0.040 2.71±1.46 2.73±1.44 0.057 0.955 3.05±1.25 3.64±1.11 2.058 0.044 24.91±9.63 24.89±9.62 0.009 0.993 37.04±9.75 42.29±9.28 2.274 0.026转铁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1.40±0.56 1.42±0.53 0.151 0.880 1.55±0.42 1.75±0.37 2.083 0.041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生长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hysical growth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生长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hysical growth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身长(cm)治疗前 治疗后体质量(kg)治疗前 治疗后体质指数(kg/m2)治疗前 治疗后55.50±4.29 55.48±4.32 0.019 0.985 55.57±4.28 55.71±4.29 0.135 0.893 4.10±1.10 4.08±1.12 0.074 0.941 4.12±1.10 4.53±1.09 1.544 0.127 13.06±2.13 13.08±2.11 0.039 0.969 13.20±2.05 14.43±1.93 2.547 0.013续表2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值P值肱三头肌皮褶厚度(cm)治疗前 治疗后0.55±0.14 0.57±0.13 0.610 0.544 0.58±0.14 0.60±0.09 0.701 0.486上臂径围(cm)治疗前 治疗后9.44±1.41 9.46±1.42 0.058 0.954 9.50±1.40 9.62±1.33 0.362 0.718上臂肌围(cm)治疗前 治疗后7.77±1.03 7.75±1.02 0.080 0.936 7.73±1.04 7.74±1.09 0.039 0.969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儿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体格生长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格生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体质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由喂养不当或疾病导致能量或(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5];此病由于体内营养缺乏引起脂肪、水、蛋白质、糖、盐代谢失常和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低下,在3岁以下儿童中比较常见[6-7]。有学者[8]研究认为,慢性腹泻、先天不足、饮食因素、先天畸形、生理功能低下造成长期吸收不良、摄入不足;长期发热、急慢性传染病、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造成蛋白质和能量消耗或丢失过多均有可能引起营养不良。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是治疗营养不良患儿的营养治疗措施,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相比,肠内营养支持的优点有[9-10]:①操作与给药方式简单;②见效快,能更直接且快速地提供给患儿高能量、高营养;③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能提高患儿耐受度;④能使肠黏膜完整性得到更好的保证,且不会影响黏膜的屏障功能。长期禁食会造成肠黏膜萎缩、消化道细菌移位、肠屏障功能受损而增加感染率,因此肠内营养是补充营养的优选途径。肠内营养能使肠黏膜结构得到有效维持,使肠黏膜功能完整,还能够刺激消化液、胃肠道激素等分泌,促使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及胆囊收缩,丰富内脏血流,故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过程[11-12]。田勇丽等[13]研究认为,持续肠内营养治疗能减轻消化道负担,使肠黏膜屏障作用得到有效保证,防止胃肠道损伤;另外,肠内营养持续输注,能使胃肠道供血保持稳定,不会导致其他部位短时间内缺氧缺血,十分有助于稳定机体内环境,促使血流动力学平稳。视黄醇结合蛋白、纤维结合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半衰期短,可以作为肠内营养疗效评价的敏感性指标[14-15];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上述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由此可见,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实用性强,能有效维持患儿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体内蛋白质、脂质等得到改善,并在短时间内改善重要脏器功能,使患儿健康成长。另外,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体质指数(14.43±1.93)kg/m2高于对照组(13.20±2.05)kg/m2,进一步表明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行性高,在增加体质指数中占明显优势。梁兵等[16]研究中对50例PICU患儿采取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显示患儿营养状态得到改善,治疗后体质指数为(14.01±1.88)kg/m2,与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体质指数比较,有良好一致性。推测原因可能是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不仅能平衡患儿体内营养素含量、促进体质增长,还能提升小儿胃肠道血液供应、促进神经支配、刺激消化酶的活性,保证肠内营养物质吸收充分;另外,还可使胃肠道免疫功能、正常菌群形成得到保证,从而发挥出良好营养支持作用,达到改善营养不良的目的[17]。

综上所述,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运用在婴幼儿营养不良治疗中效果确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