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马广野,范红霞,张茹莉
上海安达医院口腔科,上海201204
先天性缺牙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牙胚发育出现障碍导致牙齿数量较少或者牙齿排列不完整,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的牙齿出现错位、扭转或者移位等,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咀嚼,咬合功能出现障碍等,甚至还会对患者外貌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损伤[1-2]。该疾病属于一种多因素产生的疾病,可能是遗传所致,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所导致。针对该疾病,临床治疗中大多采用口腔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在开展修复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结合患者的缺牙数量、缺牙位置等情况,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正畸治疗法联合常规口腔修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咀嚼。因此,该研究对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深入调查,现报道如下。
选择上海安达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8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C组和Z组,各34例。C组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5~45岁;缺牙部位中第二前磨牙10例、侧切牙13例、中切牙11例。Z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4~43岁;缺牙部位中第二前磨牙10例、侧切牙14例、中切牙10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口腔正畸和修复适应证;未存在其他口腔疾病;均了解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其他因素导致的牙齿缺失;患有牙周疾病;存在精神问题,不配合治疗。
对口腔牙齿的形态、缺少牙齿的位置、牙齿错位情况以及牙轴倾斜和覆盖情况等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确定;利用X线照射确定患者缺牙的具体位置以及缺乏数量,对患者口腔牙齿进行清洁处理;不同组别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如下。
1.2.1 C组患者常规口腔修复 针对C组患者采用常规口腔修复方式,根据患者缺失牙齿的位置和数量、缺失牙齿周围情况等信息,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制作牙齿修复体,实现口腔功能的修复。①进行临时冠桥处理,对患者的基牙采用一定保护措施;②明确义齿种植位置和间隙,进而为患者佩戴牙齿修复体;③当患者佩戴好牙齿修复体后,进一步确定修复体和牙冠边缘是否紧密结合,密合度是否合适等;④在患者义齿和周围牙齿之间可以选择应用牙线进行检测,假如牙线经过牙缝时都阻力,表明牙齿之间的邻接关系较好。
1.2.2 Z组患者正畸联合口腔修复 针对Z组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法联合常规口腔修复的方式,常规口腔修复方式和C组患者方式相同,只是在其中添加正畸治疗法。主要是利用X线片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获取患者的下颌牙模型以及上颌牙模型,还能掌握患者头颅情况,获取头颅全景片以及头颅侧位片,并根据获取的X线片对患者缺失牙齿的部位、数量以及周围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假如患者出现乳牙、牙根或者残留的牙冠,必须将其立即清除[3-4]。同时,还要针对口腔情况进行口腔清洁和牙齿清洁。另外,采用固定矫正器实施正畸治疗方法,使用的仪器种类很多,包括低温高速离心机、凝胶成像分析仪、梯度聚合酶链反应仪、数控超级恒温槽以及牙周探针等,能够在治疗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的上下牙齿是否排列整齐,对于出现错位、倾斜、倾覆以及扭转得到牙齿需要及时进行纠正,进而一步步对患者的基牙、磨牙以及尖牙等部位进行修复和调整。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以及口腔咀嚼功能,比较各项功能恢复时间,并计算临床治疗效果。其中针对各项功能的观察,需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每项满分为25分,评分越高表明功能恢复越好[5]。治疗效果主要分为4个指标以及6项观察内容。4个指标分别为完全治愈、基本治愈、一般治愈以及治愈无效。6项观察内容分为:①牙齿自然且美观,牙合功能正常,患者没有异样感觉;②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盖状态良好;③第一恒磨牙基本达到中性牙合水平标准;④牙根具有良好的平行度,没有发现牙根吸收情况;⑤语言功能和口腔咀嚼功能不存在问题;⑥采用保持器3个月内未见复发。其中6项观察内容全部实现为完全治愈;完成5项观察内容为基本治愈;完成4项观察内容为一般治愈;完成3项以下观察内容为治愈无效。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语言功能:治疗前,C组患者语言功能平均得分为(5.5±0.7)分,Z组患者平均得分为(5.3±0.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P>0.05)。治疗后,C组患者语言功能平均得分为(7.5±1.3)分,Z组患者平均得分为(9.8±1.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5,P<0.05)。
口腔咀嚼功能:治疗前,C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平均得分为(11.6±0.8)分,Z组患者平均得分为(11.7±0.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5,P>0.05)。治疗后,C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平均得分为(18.3±1.1)分,Z组患者平均得分为(23.7±1.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74,P<0.05)。
语言功能:治疗后,C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25.7±5.4)d,Z组患者平均时间为(16.9±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8,P<0.05)。
口腔咀嚼功能:治疗后,C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28.6±4.7)d,Z组患者平均时间为(20.7±4.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2,P<0.05)。
治疗后,C组患者中完全治愈、基本治愈、一般治愈以及治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8例、8例、9例、9例,治疗效率为73.53%。Z组患者中完全治愈、基本治愈、一般治愈以及治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4例、10例、8例、2例,治疗效率为94.12%。Z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2,P<0.05)。
先天性缺牙情况在口腔科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口腔牙列受到损伤出现一颗牙齿或者多颗牙齿松动、脱落或者倾斜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以及整体美观性造成影响,甚至还会产生口腔卫生问题,引发口臭或者牙周炎等并发症。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采用有效方式保证患者牙齿的健康和美观[6-7]。口腔修复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制作合适的人工修复体,将其放置于患者的口腔或者面部,从而起到一种矫正畸形的效果。通常先天性缺牙患者在牙齿缺失的同时面部发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口腔修复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面部情况,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保证治疗满意度。正畸治疗主要是利用各种正畸装置对患者的面部骨骼、牙齿颌面部神经以及肌肉进行调节,也就是保证上下颌、上下牙齿以及牙齿颌骨之间的神经和肌肉连接关系,实现颌骨以及整体系统的平衡性、美观性以及稳定性[8-10]。
在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和口腔咀嚼功能对比中可以发现,该研究治疗后,C组患者语言功能平均得分为(7.5±1.3)分,Z组为(9.8±1.9)分;C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平均得分为(18.3±1.1)分,Z组为(23.7±1.3)分,和黄红芳[9]的《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效果》中的结果类似,在其文章中,治疗后,采用常规口腔修复的对照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平均得分(7.8±1.4)分,采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的试验组(9.5±1.8)分;对照组咀嚼功能平均得分(17.2±2.0)分,试验组为(22.6±2.1)分。在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和口腔咀嚼功能对比中可以发现,该研究C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25.7±5.4)d,长于Z组的(16.9±4.2)d(t=7.268,P<0.05);C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28.6±4.7)d,长于Z组的(20.7±4.6)d(t=5.742,P<0.05),该结果和黄红芳研究结果类似,在其文章中,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时间(25.6±5.3)d,试验组为(17.0±4.6)d(t=7.586,P<0.05);对照组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时间(27.2±4.8)d,试验组为(21.6±5.1)d(t=4.924,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中可以发现,该研究C组患者治疗效率73.53%,低于Z组的94.12%(χ2=5.962,P<0.05),和黄红芳研究结果类似,在其文章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3%,试验组95.0%(χ2=5.015,P<0.05)。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联合口腔修复治疗方式,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语言功能和口腔咀嚼功能,缩短修复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