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邱小菊
阜宁县中医院超声科,江苏盐城224400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各类高糖高脂饮食的摄入,高血压、各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来说,疾病引起的各类并发症所造成的损害甚至比病变本身更为严重。在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1]。医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高血压往往是诱发血管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而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可能更高,且原有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其病情进程也会加快[2]。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是临床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重要前提。在诸多检查手段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简便、高效等特点,在外周血管检查方面应用较为普遍。该研究以2017年1月—2020年2月该院6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特征,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借鉴。
随机抽选该院超声科检查的66例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将其分为Ⅰ组(单纯性糖尿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1.7±4.4)岁;Ⅱ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2.6±3.5)岁;Ⅲ组(单纯性高血压)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1.5±4.1)岁。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3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3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SONOLINE G60S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所选探头频率为9.0~12 MHz。先取常规仰卧位,然后调整至侧卧位,最后为俯卧位,依次对患者双侧下肢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进行扫描检测,评估患者血管走形、血管内膜光滑与否、血管内膜厚度、不同分段血管内是否已经形成斑块,分析斑块性质,确认血流频谱形态,评估血流充盈与否,注意保持超声束角度,一般与血流的夹角应低于60°。此外,检查前嘱患者静息15 min,检查过程中无需对下肢血管作加压处理。
按照斑块内部回声情况将其分为软斑、硬斑和混合斑3种类型,软斑也包括溃疡斑,即内部回声较管壁回声更低的斑块;硬斑与软斑相反,指回声接近甚至高于管壁回声的斑块;混合斑兼具软斑和硬斑的回声特质,斑块内可同时观察到低回声、强回声[3]。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组66例患者下肢动脉均出现硬化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血管管壁粗糙不光滑,血管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合并或未合并斑块形成。按照方法2中扫描检测顺序,下肢动脉共分为8个节段,66例患者共计1 056个节段,其中狭窄-闭塞节段共计64个,血流束边缘粗糙不平整,超声声像图变细,局部存在充盈破损表现,血流频谱分析表明为单峰或双相波形。
66例患者共计1 056个节段,其中Ⅰ组共计304个节段,检出斑块114个,检出率为37.5%(114/304);Ⅱ组共计352个节段,检出斑块220个,检出率为62.5%(220/352),Ⅲ组共计400个节段,检出斑块144个,检出率为36.0%(144/400)。Ⅱ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Ⅰ、Ⅲ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42、13.557,P<0.001);Ⅰ、Ⅲ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6,P=0.094)。
Ⅱ组混合型斑块发生率较Ⅰ、Ⅲ组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Ⅰ、Ⅱ、Ⅲ组患者膝下动脉斑块分布存在差异性,其中Ⅰ组主要为硬斑,Ⅱ组主要为混合型斑块,Ⅲ组主要为硬斑。Ⅰ、Ⅱ组斑块多分布于膝关节以下小动脉,其中Ⅰ组斑块发生率更高,见表1。
表1 3组斑块性质与分布情况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ropert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laques(n)
在现阶段的各类慢性病中,高血压、糖尿病是两种临床极为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而糖尿病和高血压可同时发病,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40%~50%的患者合并高血压,而糖尿病和高血压也会同时引起或加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程越长,下肢就会慢慢出现慢性缺血性病变,生活质量严重下降[4]。随着近几年来医学工作者们对斑块稳定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斑块组织学特征对于下肢动脉硬化病变患者的意义更为重要。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动脉内膜长期受体内高血糖状态的影响而受损,出现不规则增厚表现,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硬化斑块。通过该次研究发现,与单纯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性更高,而糖尿病高血糖水平则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5]。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高血糖状态是引发下肢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文献报道指出[6],糖尿病状态下合并高血压可导致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以及卒中加重,或进展加快,二者并存也会产生叠加效应,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产生促进作用,相应的动脉粥样硬化概率随之增加,斑块形成明显加速。
分析该次研究结果发现,Ⅱ组患者动脉内斑块多为混合斑,有研究认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例股动脉硬化斑块明显增多,其中主要为软斑。总结该次研究,3组膝上动脉斑块分布多为混合斑,分析原因可能是病程差异所致,尚有待深入研究。有学者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的概率更高,其中多为混合斑,而且斑块性质不稳定,其纤维帽比较薄,纤维和脂质成分占比较高。在大量炎症细胞的侵入、新生血管彼此作用的影响下,动脉斑块内一些新生血管发生破裂渗漏的概率较高,从而引起斑块内出血[7]。这一现象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最终引起斑块破裂,或者一部分不稳定斑块发生脱落,形成栓子随着血流行进,最终流入下肢动脉等远端血管。一旦这些血管被栓子堵塞,就会出现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会接受截肢[8]。因此,早期检查并诊明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确认斑块性质,对临床及早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预防相关并发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国外文献报道证实,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则往往累及膝下小动脉,其斑块性质主要是钙化斑块,或表现为混合斑。学者分析认为可能是患者病程迁延绵长的缘故,糖尿病肾病会引起钙磷吸收障碍,患者甲状旁腺出现代偿性功能亢进,导致机体血钙水平异常升高,血管壁钙化问题加重。另有观点认为,血管壁钙化的出现、进展往往受钙化相关因子和血管内炎性因子的影响,因为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均伴随脂质代谢紊乱问题,身体内有慢性炎性改变,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症,那么血管壁钙化概率将会进一步升高[9]。总结该次研究发现,Ⅱ组患者斑块检出率62.5%,明显高于Ⅰ、Ⅲ组患者(χ2=17.642、13.557,P<0.001),Ⅰ、Ⅲ组患者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6,P=0.094),与李萍等[10]报道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斑块检出率64.2%接近;Ⅰ组单纯性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块导致膝下动脉受累,斑块性质主要为硬斑。
综上所述,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有更高概率出现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病变,此类斑块大多不稳定。临床可通过分析彩超影像可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定位斑块位置,从而对该病有更明晰的诊断,便于早期明确血管病变类型,积极防控高危因素以及严重并发症,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