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吴国龙
宜兴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宜兴214207
直肠癌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肠道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彻底明确,普遍认为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遗传等相关。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均出现较大改变,患直肠癌的概率逐年升高,且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危害[1]。目前临床治疗直肠癌多采取手术方法,那么术前疾病的准确诊断及分期鉴别对保障手术质量意义重大。CT技术与MRI技术均为目前常用影像学诊断方式,MRI具有分辨率高、准确性强等优势,CT技术具有扫描范围广等优势,如何予以选择值得临床深入研究[2]。该文以2018年10月—2020年3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3例直肠癌患者为例,对比分析CT技术与MRI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内容具体报道如下。
抽选该院收治直肠癌患者73例作为研究目标,根据入院时间先后进行分组,对照组总计患者39例,包括男24例、女15例,年龄最低为44岁,最高为81岁,平均年龄(67.4±1.5)岁;经手术病理诊断11例患者为T1期,15例患者为T2期,9例患者为T3期,4例患者为T4期。观察组总计患者34例,包括男20例、女14例,年龄最低为45岁,最高为82岁,平均年龄(67.5±1.4)岁,经手术病理诊断10例患者为T1期,13例患者为T2期,8例患者为T3期,3例患者为T4期。该次研究纳入标准:①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符合相关疾病标准;②均自愿参与且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患者;②不愿配合研究的患者。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选择CT扫描检查,采用Aquilion CXL 64排128层CT开展腹部扫描。检查时设备点压设定为120 kV;电流设定为150~200 mA;扫描层厚度设定为1.5 mm;螺距设定为1.5。实际检查时应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CT检查范围从胸腹膈肌膜开始,直至盆腔底部为止。
1.2.2 观察组方法 为观察组患者选择MRI检查,采用Vantage ELAN 1.5T磁共振仪。在检查开始的前1 d,需为患者开展肠道清理干预,可选择灌肠的方式,并叮嘱其提前12 h禁食。检查时应选择相控阵表面线圈成像技术,平扫过程中针对肠道横截面需进行T1WI、T2WI,扫描单层厚度:5 mm,层间距:1 mm;针对直肠走向的矢状面检查则需进行T1WI扫描。T1WI扫描设置为fl2d FS序列,T2WI扫描则设置为HASTE序列。对腹部纵轴开展T1WI加权扫描时TR:235 ms;TE:3.5 ms;纵轴开展T2WI加权扫描时T:1 200 ms,TE:155 ms。针对直肠矢状面开展T2WI加权扫描时TR:110 ms,TE:120 ms,扫描长度:35 cm,单层厚度:5 mm,各层间距:1 mm[3]。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及分期准确情况,同时计算各组患者检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
整理研究数据后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直肠癌患者经MRI成像诊断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疾病分期检出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淋巴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淋巴转移检出率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ymphatic metastasi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级恶性肿瘤类疾病,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造成的病死率可以名列前3,且目前在我国导致的临床病死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5位[4]。通常情况下直肠肿瘤早期临床症状不具备特异性,与多种消化道疾病存在较大的重合率,因而导致患者忽略自身病情。导致确诊时大多已经发展至直肠癌中期或晚期,而此类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在50%以下。当前世界范围内治疗直肠癌最有效的方式即为外科切除手术,并行腹腔、盆腔淋巴结清扫。虽然大范围淋巴结清扫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年限,但由于淋巴结清扫手术对各脏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影响脏器功能,包括泌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而随着我国现代医疗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和工作者开始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5-6]。因此,为保障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效果和生活质量,就需要对其疾病分期开展准确的诊断和评估,进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手术方案,最大程度控制淋巴结清扫范围,降低对腹腔、盆腔内脏器功能的影响。
表1 直肠癌检出率及分期准确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ate and staging accuracy of rectal cancer(%)
利用CT扫描和MRI技术诊断直肠癌均较传统B超方法的准确率较高,其影像分辨率更加清晰,且患者在检查时无需自行调节身体方向即可完成全身扫描,大大提高了检查的舒适度。但实际操作时,为有效保证成像的清晰度,需在检查前为患者开展肠道清洁,保证肠内内环境的单一性,降低直肠内消化物对影像的影响[7]。同时,在检查前5 min需为患者提供解痉剂,可有效预防检查过程中肠道发生蠕动,最大程度保持直肠处于扩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处于直肠癌晚期患者肠道梗阻较为严重,不适宜采用灌肠的方式进行肠道清洁。因此该类患者CT扫描结果影响普遍较大,而MRI检查则仍保有较高的准确率。
传统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极低,而MRI则引入了直肠内线圈理念,可进一步提高对直肠壁组织各层间的清晰度。但早期MRI直肠内线圈应用时获取的视野较小,无法完全显示直肠周围全部结构,而随着现代MRI技术的不断完善,相控阵线圈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该技术可以进一步扩大扫描视野,且对空间分辨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肠道壁各结构的状态,对肌内层结构检查、直肠癌分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8-9]。在MRI检查下,直肠肠道壁肌层可见清晰的低信号环特征,而信号环的完整程度直接反映了肿瘤细胞对肠道壁肌层的侵犯程度,利用这一特征判断患者具体癌症分期。如患者信号环完整度较高,则说明处于T1期;如信号环明显不完整或出现中断的情况,说明肠道壁肌层已经被肿瘤细胞侵入,患者病情处于T2期;如信号环出现多处中断,且肠道外壁表现出轮廓不均匀、毛糙样影像,或直肠脂肪信号表现不均匀,则说明肿瘤细胞已经侵犯至浆膜层,此时患者病情处于T3期。而CT检查在直肠癌分期判断中的受限程度较为明显,其无法对不同组织间的密度差异进行清晰显示,也就无法准确判断T1和T2期的差异,仅在分辨T2和T3期时准确率较高[10]。
同时,利用MRI还能够对直肠周围淋巴结病变进行准确判断,由于MRI技术对软组织密度的分辨率相对较高,可以清晰显示直肠组织周围淋巴结的差异性,即当肿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后其密度与直肠病灶区域基本相同。而CT检查则无法辨别直肠病灶组织和淋巴结的形态,容易导致二者发生混淆,使淋巴结转移区域判断出现失误,说明MRI检查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高于CT[11]。
通常情况下利用MRI、CT诊断淋巴结性质时是以其影像大小为标准,通常影像直径在1 cm及以下的淋巴结假阳性率普遍偏高,因而临床多选择10 mm作为判断标准。实际诊断时直肠周围的淋巴结直径如超过10 mm,且边缘呈不光滑状态,则可判断为高度疑似转移结节。选择MRI诊断时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相对较高,可更加清晰地观察直肠周围结节形态,对于转移性淋巴结的显示更加清晰。CT诊断则会受组织密度的影响,直肠健康组织受肿瘤组织侵染后,各组织密度呈不均匀状态,造成CT检查时准确率下降。该次研究结果所示,观察组患者经MRI成像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62%,该结果与阙瑞华[12]发表文章结果MRI检出率100%高于CT检出率83.33%相一致。
综上所述,直肠癌患者采取MRI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术前分期提供参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