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凤朝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 678000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是指溃疡发生部位位于胃窦、胃角、裂孔疝和贲门等部位,属于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 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被忽略。 出血是胃溃疡常见的并发症, 当消化性溃疡伤口侵蚀到周围的或深处的大血管时,常发生可见的出血症状。 慢性出血常表现为贫血、便血,急性出血可表现为大量呕血。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以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溃疡伤口愈合、减少复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目标。 临床针对胃溃疡患者出血的治疗,对于慢性出血或少量出血的患者,常采用保守治疗,大部分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对于急性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常采用消化内镜下止血结合止血药物的方案[1],对多数患者止血效果良好, 但术后溃疡再发出血的概率较高。 相关研究表明[2-3],胃溃疡患者再出血的风险跟患者生存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深入分析探讨影响胃溃疡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选择合理高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此次探究主要是分析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应用于胃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四联疗法是指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兰索拉唑和枸橼酸铋钾4 种药物联合使用,通过清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途径达到控制胃溃疡症状,预防并发症的效果[4]。 此次探究通过选取该院消化科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88 例,将单纯采用四联疗法的对照组和采用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的观察组加以比较, 探讨分析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应用于胃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再出血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消化科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88 例,所有患者均经消化内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4 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26 例,女性18 例,年龄28~77 岁,平均(48.35±2.51)岁;病程0.5~16 年,平均(9.35±1.45)年。 观察组男性23 例,女性21 例,年龄29~75 岁,平均(48.82±2.65)岁;病程1~17 年,平均(9.26±1.25)年。 所选病例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沟通后均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对象在病情和年龄等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实验对象要求。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8 版《消化性溃疡临床诊疗指南》。 经胃镜检查符合胃溃疡指征,C13 呼气实验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呼吸系统肿瘤、精神疾病史者;内镜下活检疑为胃癌患者。
观察组接受消化内镜治疗联合四联疗法:在内镜下,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出血部位,祛除周围血痂,使出血部位暴露更明显。 充分暴露视野后, 采用套环套扎方式止血,直至所有出血点停止出血后,结束手术。 术后患者禁食并同时应用四联疗法治疗。 四联疗法具体如下:阿莫西林(国药准字H13023964)100 g,2 次/d 左氧氟沙星(国药准 字H20046341)200 g,2 次/d 兰 索 拉 唑 (国 药 准 字H20084570)15 g,2 次/d 枸 橼 酸 铋 钾 ( 国 药 准 字H20033756)220 g,2 次/d 若术后患者无再发出血情况,术后1 d 少量进流食,术后3 d 进半流食,术后1 周可进普食。 对照组则单独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
①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3 d 止出血,并无再发出血征兆;有效:治疗后5 d 止出血,并无再发出血征兆;无效:治疗1 周后,出血仍在继续,或出血较治疗前更严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再出血判断标准:治疗2 周期间再次出血,再次止血后2 d 内再出血>1 000 mL,内科手段无法有效止血,转入外科。 再出血率=再出血例数/44×100.00%。
③停止出血的指征:经治疗后无便血、呕血等进行性出血症状,连续3 d 粪常规隐血试验阴性。
此试验中数据使用核算软件SPSS 22.0 版本,其中两组胃溃疡出血患者的各项数据使用“%”的形式表达,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发现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更佳, 实验结果表示观察组胃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18%, 对照组胃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2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in the two groups
对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出血记录, 发现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情况有所差异。 观察组再出血例数1 例,再出血率2.27%,对照组再出血例数8 例,再出血率18.18%,观察组再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5,P<0.05),见表2。
表2 对比2 组患者再出血率Table 2 Comparison of rebleeding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DU)和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此病是一种全球常见性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发病率高,全球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发患者群主要集中于青壮年,胃溃疡则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两病均多见于男性[5-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HP 常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部位可避免胃酸的杀菌作用,因此能在胃黏膜组织中生存下来。 此外HP 可产生尿素酶,通过分解尿素中和渗入黏液内的胃酸,保证HP 生存的适当环境。 幽门螺杆菌一方面通过产生的氨和空泡毒素损伤胃壁细胞,另一方面HP 细胞壁Lewis X、Lewis Y 抗原可引起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加重炎症,使其迁延不愈[7]。 另外,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外,长期服用药物(非甾体类、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吡格列酮、双膦酸盐等)、胃排空功能障碍及消化性溃疡家族病史等均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8]。
消化性溃疡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0%, 不同的溃疡内镜下出血特点不同,其再出血率也有所不同。 其中活动性动脉出血再出血率可高达90%, 裸露血管再出血率约50%, 血凝块和溃疡不伴血迹再出血率较低, 低于5%[9]。 根据出血的内镜特点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应有所针对性。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提高,内镜下止血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胃溃疡止血,且止血效果显著。 但是再出血风险仍较高。 四联疗法通过清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控制胃溃疡症状[10]。 相关文献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消化内镜下及时止血后,同时通过四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可有效减少胃溃疡出血后复发率。 此联合治疗的方式尤其适用于活动性动脉出血患者和内镜下裸露血管的患者, 其止血有效率和再发出血率均较常规单独应用内镜止血或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更佳, 值得临床深入探究商榷。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两组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均良好,但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更佳,实验结果表示观察组胃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18%, 对照组胃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27%,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例数1 例,再出血率2.27%,对照组再出血例数8 例,再出血率18.18%,观察组再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孙长庆等学者[8]的《四联疗法对老年Hp 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胃消化功能的影响》一文中,采用四联疗法的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0.9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5.91%,与该文数据接近。
综上所述, 对胃溃疡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能够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再出血风险,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