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刚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脊柱外科疾病之一, 于青壮年人群中多发,以腰腿痛作为主要表现。 治疗过程中,疗法主要集中于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两方面, 均可以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对病情进展进行控制。 在微创技术逐渐发展并且表现成熟的情形下,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获得广泛应用。 但是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方法的选择,可能对最终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2]。 该次研究将选择该院2017 年10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5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拟定最佳手术入路方案完成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以促进患者早期转归。 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5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信封法分组后拟定每组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入路方案;比照组(26 例):男20 例,女6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1~61 岁,平均年龄为(47.13±5.62)岁;患者突出物体积分布范围为282~3 026 mm3,平均体积为(1 075.49±592.19)mm3;病程分布范围为1~4 年,平均病程为(2.25±0.49)年;实验组(26 例):男21 例,女5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2~62岁,平均年龄为(47.22±5.69)岁;患者突出物体积分布范围为283~3 027 mm3,平均体积为(1 075.53±592.22)mm3;病程分布范围为1~5 年,平均病程为(2.29±0.53)年;纳入标准:①对患者实施为期≥2 个月的保守治疗,未获得效果;②知情同意书签署;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初发,呈现出较短病程以及较轻症状,在影响学表现方面较为缺乏;②患有其他腰部疾病;③伴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心肺疾病; 观察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突出物体积以及疾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分组并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期间,比照组:拟定椎间孔入路方案进行治疗:对患者俯卧位采取辅助完成,对于皮肤清洁以及消毒铺巾工作, 均依据常规展开, 对患者顺利展开麻醉操作,之后,于其椎间盘位置,准备造影剂合理注射,合理完成椎间盘造影操作后,通过对患者个体情况加以了解,合理插入导丝(0.8 mm),并且将穿刺针顺利取出,之后针对套管展开旋转扩张操作,满足条件后,于临床对患者展开逐级插入工作。 在达到透视条件后,充分明确具体的工作通道位置,完成后,利用液体(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对患者展开冲洗工作, 就病变组织情况采用内镜进行认真观察,利用髓核钳,针对突出椎间盘组织以及变性髓核合理展开抓取操作以及清除操作。 此外,探究具体的神经根情况,就其松弛程度以及血运情况进行明确,对神经根松解的充分性做出保证后, 合理射频修补患者表现出的破裂纤维,并且于直视情形下认真探查患者的神经根,并且就硬膜外腔是否呈现出椎间盘组织残留的情况进行检查,针对纤维以及髓核,利用射频合理展开消融成形操作,完成后对应展开射频止血操作[3-4]。 所有手术操作完成后,认真退出工作通道,并缝合小切口后,对应覆盖敷料。 实验组:拟定椎板间入路方案进行治疗:对患者俯卧位采取辅助完成,针对病变节段椎板间隙,利用X 线展开透视定位操作, 对于皮肤清洁以及消毒铺巾工作, 均依据常规展开。完成气管插管全麻操作后,准备纵形切口(8 mm)在皮肤定位标记位置完成制作,并且切开患者腰背筋膜,针对多裂肌,利用软组织扩张器展开分离操作,直至患者下位椎板上缘位置,之后沿着扩张器,准备工作套管放入,完成后合理取出扩张器,并且准备内窥镜放入,确保能够充分暴露患者关节突关节内侧缘以及黄韧带背侧面。 通过内镜引导,针对局部骨质合理采用魔钻将其去除,并且充分游离黄韧带, 充分暴露患者的走行神经根, 于患者肩路、腋路位置将突出椎间盘组织切除,并且将游离髓核组织以及椎间盘中松动充分摘除。 完成后,采用射频刀对患者合理采用彻底止血操作,并且合理退出工作套管,将黄韧带进行自然复位,充分缝合小切口后,对应覆盖敷料[5]。
观察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疼痛程度、直腿抬高角度以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
①对于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后下肢疼痛程度,以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完成评定,随着分数的增加表示患者的下肢疼痛程度越显著[6]。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VAS 评分临床对比[(±s),分]Table 1 Clinical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of lower extremity pai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s),points]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VAS 评分临床对比[(±s),分]Table 1 Clinical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of lower extremity pai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s),points]
组别手术前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3 d 出院时 术后3 个月实验组(n=26)比照组(n=26)t 值P 值9.25±0.25 9.13±0.69 0.834 0.408 4.69±1.35 4.49±1.25 0.554 0.582 3.75±1.82 3.99±1.62 0.502 0.618 3.39±2.02 3.79±1.85 0.745 0.460 0.85±0.52 1.03±0.79 0.970 0.336 2.15±1.25 2.21±1.33 0.168 0.868
②对于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依据VAS 评分结果完成对应评定:优:对患者VAS 加权值水平进行统计,结果≥75%;良:对患者VAS 加权值水平进行统计,50%≤结果≤74%;中:对患者VAS 加权值水平进行统计,25%≤结果≤49%; 对患者VAS 加权值水平进行统计,结果<25%[7]。
手术前,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VAS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段,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VAS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段, 实验组以及比照组手术前下肢疼痛VAS 评分均低于手术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手术前,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角度临床对比[(±s),°]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straight leg elevation angl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s), °]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角度临床对比[(±s),°]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straight leg elevation angl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s), °]
组别手术前 术后1 d实验组(n=26)比照组(n=26)t 值P 值34.13±9.35 35.49±8.69 0.543 0.59 65.79±7.13 66.85±7.03 0.54 0.592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评定总有效率(88.46%)同比照组(92.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临床对比[n(%)]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n(%)]
近年来,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获得广泛应用,具体在开展期间,采用的手术入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主要为经椎间孔入路以及椎板间入路两方面。 其中椎间孔入路方式的采用,其不需要对患者的神经以及硬膜囊进行牵拉, 可以采用手术直视方法,顺利取出游离或者已经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从而充分解除硬膜囊以及神经根压迫情况。 椎板间入路方法的采用,其主要通过将患者黄韧带分层切开,充分暴露椎管,充分摘除患者的髓核,将神经根压力充分减轻。
观察该次研究结果发现,手术前,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VAS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手术后不同时间段,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VAS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手术前,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手术后,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评定总有效率(88.46%)同比照组(92.31%)比较差异不明显,同龙厚才[8]在研究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此文中PEID 组总有效率为86.67%,PETD 组为80.00%, 最终无明显差异,从而证明在拟定手术入路方案期间,需要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具体表现展开。
综上所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临床接受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期间, 椎间孔入路以及椎板间入路方法的有效应用,在下肢疼痛程度、直腿抬高角度以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几方面均未呈现出明显差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