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对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

时间:2024-09-03

常海宁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苏常州 213000

脓毒症是一种因感染所致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各种病原菌进入患者血液循环后,可在其内部进行繁殖和释放代谢产物、毒素,从而易引发其出现机体感染、中毒、全身炎性反应,脓毒症便是其中最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而引发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并且,临床研究证实,由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病情较阳性菌感染更加严重,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对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类型进行明确,才能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抗菌治疗[1]。以往,临床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的脓毒血症检测多采用血常规、D-二聚体检测、细菌血培养等方法进行,前两者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细菌血培养需花费较长的周期,因此以上3种检测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国内外临床对该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研究均证实,C-反应蛋白(CPR)、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内毒素水平(ET)等炎性因子在诊断及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价值[2]。该文选取该院自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83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对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3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脓毒症诊断标准采用2016年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联合发布的脓毒症3.0定义及诊断标准[2]。根据其血细菌培养结果的不同分为革兰阴性菌G-感染组(49例)和革兰阳性菌G+感染组(34例),G-感染组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分布:30~87岁,平均年龄(66.6±2.2)岁,G+感染组中男性26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分布:4~88岁,平均年龄(60.6±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等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项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该项研究均表示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先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作血培养检查,血培养标本全置于BACTE-CTM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上进行细菌培养,并采用VITEKII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鉴定血培养病原菌菌种。次日,再取患者5mL静脉血置入EDTA抗凝管中,先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分别PCT、CRP测定。血清PCT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用德国产免疫荧光发光仪LB9507,BRAHMS d iagnosti公司的LUM test试剂盒进行检测。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用美国贝克曼公司LDX-2生化分析仪定量检测,试剂由上海基恩公司提供。检测完成后,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TM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所有血液标本作细菌培养,并采用VITEKII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鉴定血培养病原菌菌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对比

革兰阴性菌G-感染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G+感染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对比(±s)

表1 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对比(±s)

组别 C-反应蛋白(mg/L)血清降钙素原(μg/L)内毒素(ng/L)G-感染组(n=49)G+感染组(n=34)t值P值110.4±5.666.1±1.47.4190.03412.2±1.06.3±0.47.8610.0158.9±1.25.3±1.59.5270.013

2.2 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比

通过对G-感染组和G+感染组患者进行血培养,结果显示,G-感染组共分离出61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62.9%,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式不动杆菌、脑膜炎毒金黄杆菌;G+感染组共分离出36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37.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见表2。

表2 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比

3 讨论

脓毒症是一种病情凶险和病死率较高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而导致危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性血流感染[3-4]。据最新的WTO调查数据显示,在全部脓毒症死亡病例中,有30%的死亡病例由各种原因所致感染导致,而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中,有40%的患者存在细菌性血流感染,其中有25%~40%患者会在短期内死亡,可见这一感染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5-6]。革兰阴/阳性菌血流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血流感染类型,然而,革兰阴/阳性菌血流感染所致的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和抗菌治疗方案并不相同[7]。因此,需尽早对两种感染类型进行鉴别区分,才能指导临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8]。以往,临床多采用血培养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检验,需耗费较长的时间且阳性率较低,现代不少临床均证实,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能够作为诊断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所致脓毒症的重要依据,其中,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性标志物,可用来区别患者是否存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够对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活跃程度进行有效反映。美国重症医学会和美国传染病学会推荐将血清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PCT浓度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且不易降解易被检测到[9]。内毒素则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最外层机构,因此,其可以作为诊断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最重要的依据之一。3种炎性因子检测联合应用,将能有效提高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该研究中,通过对83例脓毒症患者进行血细菌培养检测,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G-感染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110.4±5.6)mg/L、血清降钙素原水平(12.2±1.0)μg/L及内毒素水平 (8.9±1.2)ng/L均明显高于G+感染组患者(66.1±1.4)mg/L、(6.3±0.4)μg/L、(5.3±1.5)ng/L,这与钟昌宝等人[10]研究报告中的得出的G-菌组患者CPR水平(123.24±41.23)mg/L、PCT 水平 (4.13±0.88)μg/L 及 ET 水平 (15.36±6.71)ng/L 均明显高于 G+菌组 (61.57±22.83)mg/L、(1.20±0.35)μg/L、(5.29±1.48)ng/L 结论基本一致,其中,两项研究的PCT、ET指标值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G-菌组患者PCT、ET水平高于G+菌组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与两项研究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有关,说明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可作为鉴别和区分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所致脓毒症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G-感染组和G+感染组患者进行血培养,结果显示,G-感染组共分离出61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62.9%,包含22株(22.7%)肺炎克雷伯杆菌、10株(10.3%)大肠埃希菌、7株(7.2%)铜绿假单胞菌、16株(16.5%)鲍式不动杆菌、6株(6.2%)脑膜炎毒金黄杆菌;G+感染组共分离出36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37.1%,包含22株(29.9%)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7.2%)肠球菌,说明革兰阴性菌G-和G+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致病菌种类也均有明显差异,这些指标均可作为鉴别和区分患者血液感染类型的依据。

综上所述,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因此需要一些能早期诊断的监测指标,CRP、PCT及内毒素检测目前在临床上开展广泛,且费用低、检测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还应结合其他检测资料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沉等,能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及治疗过程疗效判定的可靠指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