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9-03

王 晨 龙 艺 胡安霞 王 军 步 宏贾成祥 严金海 肖明朝 张瑞宏 段志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医学人文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如何将医学人文付诸于医学教育实践,有助于新时代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全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质量,着手制定相关课程建设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工作要求,按照教育部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全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现状,总结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推进医学人文进一步融入医学教育实践,教指委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调查组(以下简称“调查组”)组织了本次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48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医学生,共回收问卷19 299份,有效问卷18 326份,有效率94.96%。48所高校中,综合院校13所,回收有效问卷1 879份(10.25%);独立设置医学院校35所(含1所高等专科学校),回收有效问卷 16 447份(89.75%)。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为专科生102人(0.56%),本科生14 321人(78.14%),硕士研究生3 806人(20.77%),博士研究生97人(0.53%)。调查对象的专业处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专业分布为医学专业16 552人(90.32%),医学相关专业1 774人(9.68%),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专业分布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组自行设计《全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以教指委委员所在的院校进行整群抽样及对同期有关会议参加者进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以相同内容和格式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对委员所在高校的学生进行线上调研,对2020年12月12日参加全国第四届医学/健康人文学术研讨会的学生进行线下调研。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将调查结果分为医学人文课程评价、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和学校医学人文氛围评价三部分共8个方面。医学人文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认识情况”“对医学人文课程学时设置的评价情况”“对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的选择情况”“对医学人文课程内容的评价情况”4个方面内容;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包括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情况”“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提升情况”“学习医学人文课程效果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内容。

2.1 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认识情况

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认识情况包括熟悉情况和重要性认识情况两方面,调查显示:表示“非常了解”和“了解”本校医学人文课程门类安排的学生占51.08%,认为医学人文课程“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82.51%,见表2~表3。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在认识到医学人文课程重要性的同时并不了解医学人文课程。

表2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熟悉情况

表3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要性认识情况

比较不同类别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熟悉情况和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要性认识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院校类型(P<0.05,χ2=22.420)和不同学历层次(P<0.05,χ2=36.91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熟悉情况存在差异,综合院校中了解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生比例高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研究生中了解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生比例高于本科生。不同专业(P<0.05,χ2=9.011)和不同学历层次(P<0.05,χ2=78.703)的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要性认识情况存在差异,医学专业的学生中认为医学人文课程重要的学生比例高于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中认为医学人文课程重要的学生比例高于本科生,见表4~表5。可见,院校类型和学历层次是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了解情况的因素,专业分类和学历层次会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表4 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熟悉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表5 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要性认识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2.2 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学时设置的认识情况

将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时段分为5种,希望在公共基础课程阶段或医学基础课程阶段开设课程的学生占65.55%,希望在临床实习阶段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生占5.33%,见表6。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视为公共基础知识,未将医学人文作为临床实践的一部分。

表6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时段认识情况

在医学人文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认为应“保持现状”的学生占67.99%,见表7;在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认为应“保持现状”的学生占74.21%,见表8;在医学人文课程学时应占所有课程学时比例的认识情况上,认为医学人文课学时应占到20%以上的学生占58.77%,见表9。

表7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安排认识情况

表8 调查对象对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学时安排认识情况

表9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比例认识情况

2.3 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的选择情况

医学人文课程常用的授课形式包含以下4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选择一项或多项。课堂讲授(66.99%)是最受欢迎的课程授课形式,情景模拟(47.00%)也是较为受欢迎的方式,见表10。

表10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选择情况

2.4 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内容的评价情况

各高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不尽相同,以下9门为现阶段各高校开展最为普遍医学人文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项或多项感兴趣的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心理学(71.63%)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医学伦理学(58.17%)、医患沟通学(52.18%)感兴趣,见表11。

表11 调查对象感兴趣的医学人文课程

将学生对所学医学人文课程内容的评价分为课程全面性和课程前沿性的评价,认为课程面较宽或很宽的学生占52.00%;认为课程前沿性较强或很强的学生占65.00%,见表12~表13。

表12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全面性评价情况

表13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前沿性评价情况

2.5 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情况

在学习医学人文课程的过程中,80.96%的学生对收获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见表14。学习医学人文课程的收获可反映在对学生个人思维方式和日常言谈举止的影响上,调查结果显示:72.69%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人文课程会影响思维方式;69.48%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人文课程会影响日常言谈举止,见表15~表16。

表14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满意程度情况

表15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教育对思维影响的认知情况

表16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教育对言谈举止影响的认知情况

2.6 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提升情况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项或多项,认为自身“医德修养加强”的学生占57.23%,见表17。除医学人文课程学习外,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方法还有以下5个途径,调查结果显示,72.25%的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是可以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课外阅读(59.36%)也是较受欢迎的学习方法,见表18。

表17 调查对象人文素质提高情况

表18 调查对象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途径选择情况

2.7 学习医学人文课程效果的影响因素

除个人努力和兴趣爱好外,影响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在以下9项影响因素中,52.41%的学生认为“教师素养”很重要,“教学水平”(46.67%)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时多少”(13.36%)和“开课形式”(10.34%)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小,见表19。

表19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2.8 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氛围评价情况

学校医学人文氛围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分级计分的方法,对任一方面“很满意”计5分,“满意”计4分,“一般”计3分,“不满意”计2分,“很不满意”计1分,选项得分平均值越大,表示满意程度越高。调查结果显示,7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大于4分,说明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氛围较为满意,其中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教学中教师状态”最为满意,对“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满意程度低于其他方面,见表20。

表20 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氛围的评价情况

3 讨论

3.1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需要明确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均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在医学技术无法对生命与健康提供全面支持的现实驱使下,医学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的人文教育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进行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1]。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80%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课程重要,但仅有50%的学生表示真正了解医学人文课程。多数学生认为应将医学人文课程放在公共基础课程阶段和医学基础课程阶段,极少数学生认为临床实习阶段也应该学习医学人文知识。这些结果表明医学人文教育在很多高校仅是一个概念,局限在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学生未将医学人文视作医疗实践的重要内容。

面对“专业与人文融合教育教学薄弱”[1]、“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实践”[2]等高校医学人文教育形式化的问题,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必须首先明确。杜治政[3]曾总结出围绕“理解医学的本质”“明确医师应遵守的法规、职责和义务”“掌握应对当代医学面临的伦理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具有良好医疗实践所需的科学思维方法” 5个方面的具体任务。明确了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高校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医学人文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医学人文技能和能力。将医学人文理论教学贯彻于医疗实践中,才能发挥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3.2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需要完善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已有20余年,可以说医学人文教育已经得到推广,可是在没有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指导方针与内容规划的情况下,多数院校开展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在内容上表浅化,在课程安排上碎片化。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学时应占到总学时20%以上,并且对医学人文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的比例及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的比例满意,希望保持现状。以上调查结果存在一些前后矛盾之处,因为现阶段高校设置的医学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并没有达到学生期望的20%以上,说明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关注和重视度不够,深入思考不够。

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曾联合开展高等院校医学人文组织机构现状调查,其中关于人文医学课程开设情况的结果显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的开设情况最好,课程的开设率和必修课率均较高,医学哲学开设率和必修课率最低[4-5],与本调查中学生感兴趣的医学人文课程一致。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看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这类与医学实践具有直接联系并且医师资格考试中有所涉及的课程容易受到重视,大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课时较多,而医学史、医学哲学作为医学人文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兴趣较低,开设较少。现阶段高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数目和科目并不统一,课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这不仅使不同课程难以发挥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特定作用,也贬抑了医学人文应有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6]。

哈佛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在基础课程阶段、专业课程阶段、专业实习阶段,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课时能占到总课时的30%左右,选修课多达十六大类五十多门,为医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选择[7]。我国应尽快出台包括高校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和建设标准等在内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根据学生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尤其需要重视跨学科交叉的内容,并适当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比例。

3.3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式需要优化

课堂讲授是现阶段高校医学人文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接受度最高的授课方式,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度不够、理解不深的原因之一。因此,优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式成为当下提升医学人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选项。

教学方式优化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型学习[8],如增加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比例,通过选取医学伦理、法律、哲学等领域的主题,给学生主动分析并结合所学理论阐述观点的机会,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人文教育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是加强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如学期中组织参观生命科学馆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感触,学期末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医院、进社区、进养老院,近距离接触生、老、病、死以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9]。

3.4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评价需要多元化

医学人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指导医疗实践。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医学生人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标尺[10],医学人文教育评价应分为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和社会实践考核。

在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考核方式多以课程的试卷考试、总结性评价、知识点检测为主,这意味着需要对现行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进。调查中70%的学生表示学习医学人文课程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言谈举止都有影响,其中在医德修养上的影响最为明显,这种主观的、隐性的综合素质提升,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评价,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引导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成效的评价对象不能仅限于学生,需要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标准化病人评、外行评,评价阶段不能仅限于校园内,需要医院评、社会全面评。

3.5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师队伍需要强化

教师素养是影响学生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调查中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状态”最为满意,反映出讲授医学人文课的教师教学热情较高,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认识较为深刻。另一方面,在医学人文课程面宽度和课程前沿性内容的评价中,有近5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面较窄,有近40%的学生认为课程前沿性较弱。2015年开展的高等院校医学人文组织机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理想,学历背景单一[4-5],本次调查结果再次强调了教师队伍对医学人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文既然是交叉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需要师资具备医学与人文相关学科背景或知识,要有医学与人文相关学科的融合。在现有的医学人文教师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或共同兴趣建立社群,通过观摩教学等形式深化合作[6],更好地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在师资培养中,非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需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医学背景的则需要加强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知识的学习积累,如此教学才能既有理论深度、广度,又有医学案例的具体分析、讨论和价值选择,课程兴趣度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

3.6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平台需要巩固拓展

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包涵完善的显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隐性的人文精神熏陶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显性课程结合隐形课程,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实效性[9-11]。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有助于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可是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平台的满意度低于其他方面,现阶段的高校医学人文教育,除相关课程以外,大多缺乏实践平台等相关配套资源,不利于学校营造人文氛围,进一步影响医学人文教学中学生状态。对比不同类别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熟悉情况发现,综合院校学生相比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学生更熟悉医学人文课程。其中原因可能是综合院校较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而言,具有学科完善,各类文体、社团实践活动、交叉学科学术讲座丰富等优势,因而医学人文隐性教育氛围更加浓厚[12]。

稳定的校园人文环境需要专门医学人文教育平台的硬件支持,并且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资源支持都需要教学平台为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平台建设十分重要。医学人文教育平台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落地的基础,重视和改进医学人文学科的基础设施,逐步创造条件建立人文实验室,多路径巩固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平台,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水平。

4 结语

国家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人民健康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医学人文也要向健康人文拓展。在调查对象中还有一部分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属于医学大类,但所学专业都是服务于人民健康,本次调查内容侧重医学生或是临床医学生的培养,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绝不仅限于医学生,医学生的任务也不仅限于“治病”,健康人文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