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前预嘱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时间:2024-09-03

刘 芳 王文雅 李微微

生前预嘱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相应法律承认并得到履行,但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尚处于萌芽阶段[1],关于生前预嘱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也尚不足。生前预嘱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志愿服务则是生前预嘱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因此,构建生前预嘱志愿服务体系,是推进生前预嘱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1 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的意义

1.1 对服务对象而言——获得生命的关怀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是身体、心理、灵性的共存。李义庭等[2]指出,“生命关怀是人的特征,人是生物界中唯一有意识和高级情感的高级动物,人的生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关怀。生命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关爱的终极价值观。生命关怀的历程贯穿于人生命的出生、新生儿、婴儿、儿童、少年、青少年、中年、老年和临终等生命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在突发事件、情感挫折、升学就业、患病等各种特殊领域,这种对生命的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是生命关怀的本质”。生前预嘱志愿者代表社会各界给予服务对象关怀及鼓励,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为其链接社会资源,提供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等全方位支持,关注的焦点即生命本身的尊严与价值。

1.2 对服务机构而言——增加文化内涵

志愿者是生前预嘱推广工作中跨学科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构与社区、与服务对象的桥梁,是全人服务的体现。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引领,用情感的传递和现实的行动传递正能量,辅助服务机构推行工作,并尝试开拓更具意义的志愿服务范畴,有助于提升服务机构的社会公众形象,更有助于促进机构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加机构的文化内涵。

1.3 对志愿者自我而言——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行为活动的信念[3]。高志利[4]对上海地区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志愿者快乐感对其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影响,心情越快乐,自我效能感越强。吴翠萍[5]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友谊、荣誉和物质,加强了自信心,因而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生前预嘱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多次获得成功经验,得到服务对象的言语鼓励及建议,充分了解生命的特质与价值,在学习新技能的同时挖掘自我潜能,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1.4 对社会而言——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培育志愿文化,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6]。生前预嘱志愿者承担着生前预嘱的推广工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通过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社区志愿活动,提升社会大众对死亡、临终、尊严的认识,改变生死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 生前预嘱志愿者服务内容

2.1 宣传推广

宣传推广应包含总体目标、工作及程序设计、推广策略、训练及督导和控制评估。其中推广策略尤为重要。首先要界定推广的目的及期望,与总体目标相配合。其次要明确推广的目标对象。宣传设计需明确、简单、清晰,有价值意义及推动力。同时,应积极拓展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并配备人力、物力、财力及专项资源,最终进行推广的成效指标评估。

2006 年“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成立,社会大众可以在自己健康或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通过网站填写生前预嘱即《我的五个愿望》,用于表达自身的医疗意愿。同时,公益网站的成立也是为了呼吁社会大众关注死亡。2013年6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旨在“承担起生命教育之责,继续推广‘尊严死’‘生前预嘱’理念”,先后组织了多次宣传与学术活动,普及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知识。2014年1月11日,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志愿者大会,全面推动了生前预嘱理念推广、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志愿工作。

2.1.1 “毛毛雨”社区推广活动

“毛毛雨”社区推广活动,是指在社区开展的推广生前预嘱常识的志愿活动。活动一般选择在适合宣传的社区场所进行,如活动站、俱乐部、文化图书阅览室、茶室、咖啡厅和其他私人沙龙,由两名志愿者合作完成。其中一名志愿者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主讲人,现场通过演讲、读书、观看幻灯或视频等方式,宣传“尊严死”的基本概念,介绍生前预嘱及《我的五个愿望》的具体内容,后续以“茶话”方式交流,进一步深入活动主题。另一名志愿者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要保证每次活动不超过两个小时,人数在8人~20人,活动不定期举行。

北京生前预嘱协会开展“毛毛雨”社区推广计划以来,参与人数众多,范围较广,毛毛雨下到了全国的很多角落,在无声中滋润了众多参与者的心灵。范围从北京、河北到山西、河南等省份,参与甚广;形式从读书分享会、茶话到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样,极大地推广了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理念。

2.1.2 “安静种树”志愿活动

“安静种树”志愿活动是由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策划并组织实施的,是指在合适的公共场所,如学校图书馆、书店、茶馆、咖啡馆、老年公寓、医院或写字楼接待大堂,摆放名为“小绿树”的生前预嘱推广材料展示架,供人自愿免费取阅。报刊架和摆放的材料包括五种,即《选择与尊严》三折页、《秋叶静美随风而逝》手册、《我的五个愿望》、《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介绍和小礼品。志愿者在此项推广活动中需要在前期阶段对接场地、筹备小型揭幕仪式、做现场讲解等工作,做好礼品申请及发放,并在网站上报道志愿活动,推广生前预嘱理念。后期还要建立和填写活动档案并进行长期维护,在首期摆放之后,保持“小绿树”常见常新,并根据宣传场所及地点制作“安静种树”全国动态地图。

截至目前,“安静种树”项目已经覆盖了4个直辖市、18个省份中的29个城市,在80个医院或机构共计“种植”110棵小树。同时,北京生前预嘱协会与越来越多的机构签署了生前预嘱相关资料使用授权协议,引入更多的力量推广尊严死的理念,让更多人有尊严、有质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2.2 陪伴与关爱

很多研究证实志愿服务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及提供个性化照顾,在讨论生前预嘱及照顾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7]。为了推动缓和医疗的发展,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了七彩叶志愿服务团队。我国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志愿者们目前在努力推广让患者选择的“我的五个愿望”,其中涉及对自身临终前后的医疗选择等问题。这些推广和思考为晚期患者的灵性照顾提供了有益的帮助[8]。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后能够掌握缓和医疗的理念,熟练运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正确理解志愿者的角色及任务,在具备自我成长、自我调整的能力后开展病房服务、社区及家庭服务。目前,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志愿者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病房开展病房服务,陪伴患者、送上关爱,给患者读报、看视频,为患者剪发、吹头发,等等。

2.3 行政文书工作

除了专业服务以外,生前预嘱志愿者还要承担机构的行政文书工作。在志愿者管理方面,要协助机构做好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活动组织等,做好志愿者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统计参与活动的记录及相关文字材料。在宣传活动中,要做好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后期的新媒体编辑及推广工作。在会务支持方面,要承担接待、翻译、签到、摄像、后勤等多方面工作。

3 生前预嘱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3.1 必备素质

生前预嘱志愿者应具有完全责任能力,有从事志愿活动所要求的身体条件和服务能力,遵守机构的活动守则。具体来讲,志愿者要富有同理心和责任心,乐于奉献,不图回报。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权利和尊严,保守秘密,尤其是服务对象的隐私。要对缓和医疗有基本了解,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开展服务。同时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处事能力、自我保护及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3.2 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服务范围和场域不断扩大,服务组织和队伍逐步优化,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志愿服务的正规化建设既是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内容[9]。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3.2.1 生前预嘱志愿者的权利

志愿者的权利包括了解服务的价值;获得工作指引、培训及督导机会;服务时有必要的安全保障;能够选择决定是否参与服务;申请服务记录、证明等。针对生前预嘱志愿者的权利,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在《志愿者手册》中有相关规定,即注册生前预嘱志愿者可以享有以下权利:(1)以“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活动;(2)参加培训;(3)要求获得从事志愿服务的必需条件和必要保障;(4)优先享受协会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5)就协会志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6)随时退出的自由;(7)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

3.2.2 生前预嘱志愿者的义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对待工作要充分认识机构的宗旨,了解服务目的,坚守工作岗位,履行服务承诺,发挥专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对待服务对象要发扬互助、平等的精神,秉承友善、热诚的态度,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对待服务机构要尊重机构的运行模式,遵守机构的规章制度,主动反映建设性的建议,积极参与机构组织的工作研讨及交流活动。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在《志愿者手册》中规定,注册生前预嘱志愿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遵守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愿活动守则,认同协会使命:让更多人知道,临终放弃抢救和放弃生命支持系统,以更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2)履行志愿活动的服务承诺;(3)不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4)维护志愿者活动的形象;(5)相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其他义务。

3.3 服务中注意的问题

3.3.1 尊重与接纳

服务过程中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权,接纳其不同的性格特点、语言方式、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

3.3.2 量力而行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及实际情况开展服务,不要随意给服务对象意见及推断,以减少可能发生的纠纷。遇到紧急事件时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放松自我,寻求平衡。

3.3.3 不做承诺

在服务的过程中,不得对服务对象做不确定的承诺。如果不能履行承诺,可能会使服务对象感到失望甚至愤怒,也可能有损于个人的品性和机构的声誉。

4 生前预嘱志愿者的队伍建设

4.1 志愿者招募

志愿者招募一般按照指定招募目标、划归工作范畴、确定招募对象、选择招募途径、选择适当人选、确定人选的步骤进行。志愿者招募可以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印刷品、志愿者本人的介绍与推荐、广播电视、机构开放日等途径。其中,网络及社交媒体、志愿者本人的介绍与推荐是可行性及效率较高的招募方式。例如,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的七彩叶志愿服务团队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送招募通知,有意愿者通过微信报名。北京协和医院安宁志愿团队的新人招募根据招募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面向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招募是通过张贴纸质海报同时将海报电子版在微信群内发放实现的。开讲座征集志愿者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讲座地点多设立在大学校园的教室内,现场可以做生前预嘱与志愿者的介绍与宣传,报名申请可以有网上报名,打电话登记报名以及现场报名等形式。

目前,包括新浪公益、腾讯公益、阿里公益等门户网站都设立了公益频道,各地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也有对应的公益栏目或专刊报道,在固定版面介绍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因此,机构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向大众推广生前预嘱理念及招募志愿者。除此之外,机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社区组织或社区服务机构、社会群众团体如志愿者协会、共青团、老龄委等,动员和组织其内部成员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在每次宣传推广生前预嘱理念时,也可同步在公共场所招募有兴趣的对象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4.2 课程培训

志愿者在正式服务之前都要接受相应的培训,生前预嘱志愿者亦是如此。生前预嘱志愿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生死观念,包括何为生何为死,面对死亡我们能做什么。培训内容还包括机构宗旨及运行模式、志愿者管理与评估、项目推广、生前预嘱相关知识及技巧、心理与文化技能、支持同伴及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内容还应涵盖如何处理问题、处理工作压力及挫折、链接社会资源、基本护理知识技能、探访技巧、策划活动及带领活动技巧、基本急救常识、自我防御及保护知识等。

作为生前预嘱志愿者要有能力处理生前预嘱咨询者提出的各种困难话题(例如,如何回答“签订生前预嘱是否意味着放弃救治的机会?”“生前预嘱会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吗?”等)。部分生前预嘱签订者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因此,作为生前预嘱志愿者陪伴、倾听的能力相当重要。陪伴是终末期患者特别需要的,而倾听又是陪伴时最有力的武器,陪伴与倾听的技巧是生前预嘱志愿者培训中特别技能训练的重要部分。

除培训内容之外,培训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也很重要。最常见的是课堂式培训,由机构举办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培训讲座,过程中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演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丰富授课内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其次是参与式培训,是通过工作坊、交流会的形式实现志愿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另外,示范带教式培训也是生前预嘱志愿者培训中最为直接的培训形式,现场示范与讲解能够使志愿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未来开展实际服务有较大的帮助。

视频授课也是节省资源、方便参与的重要形式,尤其是面对某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也曾通过视频课程进行志愿者培训,由罗点点老师描述在科技飞跃中的世界主流医学正剧烈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用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获得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生幸福,详细说明了什么是缓和医疗,为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获得尽量无痛苦有尊严的临终等内容,课程获得较高评价。

4.3 服务评估

志愿者服务评估是指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包括对其志愿活动产生的价值、效果、效率、影响、持续性等进行判定和评价。在服务评估中应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公平的原则,对事不对人。要根据评估结果奖罚分明,如果在评估时发现错误,必须实时更正,并针对不足之处给予适切的指引,以作改善。

评估活动成效一般是设定可量度的成效目标,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执行。一是内在标准,由服务提供方即机构制定,如规定组织的志愿者每次、每月、每年服务必须满足的小时数或规定志愿者要参与服务的次数。机构的管理部门负责志愿者的排班与考勤,为每一名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记录册》,详细记录每次志愿服务的日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并由服务对象确认签字。二是外在标准,可采用辅助评估方式,如志愿者自我审视、对自己的工作作出评价,患者对志愿者服务的满意度、意见建议,督导专业角度的评估等[10]。可以制定志愿者活动评估表,包括协调性、合作性、积极性、创新性、纪律性。通过上述几项为志愿者每次活动评分,并分析活动成效。三是行内标准,即参考其他类似服务的标准。四是国际标准,即国际性组织的执行标准。

在服务评估中,档案管理也是重要一环。为生前预嘱志愿者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志愿者从加入直至退出的全部历程,保存每个志愿者及其所在团队发展的原始记录,这可以了解到志愿者个人的发展情况以及他们在生前预嘱活动中做出的贡献,还可以进一步掌握生前预嘱推广工作的具体情况。

4.4 奖励制度

志愿者工作具备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基本特征。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使志愿者工作发挥出本身固有的优良特性,进一步激励士气,促进志愿者的成长,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促进整个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民政部印发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中明确指出,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对获得相应星级的志愿者予以标识,并推荐参加相关评选和表彰。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 000小时和1 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以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同时,《志愿服务记录办法》鼓励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鼓励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有关单位在招生、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和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鼓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免费或者优惠开放;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票价减免优待;鼓励商业机构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提供优先、优惠服务[11]。

《2017年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新情况》中,最受志愿者欢迎的激励机制是将“志愿服务时间计入社会信用体系即信用鼓励”,占比为40.7%;选择“适当提供基本服务报酬”的仅为4.6%。除了信用鼓励机制之外,还可以参照《资阳市志愿服务褒奖激励制度(试行)》,从政治礼遇、就业回馈、资金帮扶、生活回馈、就业助学回馈、医疗保健服务、法律服务多个方面激励志愿者。目前,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已建立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定期颁发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证书,作为志愿者的奖励机制。如注册志愿者在本人需要帮助时,也可以优先得到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愿者的服务。

4.5 团队管理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12]指出: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建设是提升团队服务质量和完成服务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团队管理方面,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目标兼顾团队与个人的协调互动发展,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个人维系在一起。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宗旨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通过推广使用“生前预嘱”,使更多人知道,在生命尽头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保持尊严是一种权力,需要被认识和维护。这是协会的宗旨,也是生前预嘱志愿者团队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次,要深化团队建设的核心文化内涵。一支优秀的团队不单要有统一的服装、标识、口号等,还应当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团队凝聚力就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把团队成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向上的合力,充分发挥志愿者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展现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氛围,以及整个团队的士气。

5 生前预嘱志愿服务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5.1 政策制度不完善

在美国,根据1976年的《自然死亡法案》(NaturalDeathAct),允许成年人完成一份叫做“预先指示”的文件,并且至少有两位成年人签署见证(这两人不能是患者的亲属和配偶,也不能是患者的遗产继承人或直接负担患者医疗费用的人,许多人选择律师来签署见证),即可成为正式有效的法律文件。此后,“生前预嘱”和“自然死亡法”扩展到几乎全美及加拿大。

2000年我国台湾地区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允许患者在不可治愈的生命末期,依照自己的愿望拒绝心肺复苏、插管等措施。2006年,我国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发表《医疗上的代做决定及预设医疗指示报告书》,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患者制定的预设医疗指示,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而我国大陆地区目前还没有关于生前预嘱相关的法律来对其进行说明和规范,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是由患者的家属来代替患者做出医疗决策,因此,有可能会忽略患者的真实意愿[13]。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可以事先说明在临终或不可治愈的疾病末期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但生前预嘱还不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在提供生前预嘱志愿服务时,能否实现生前预嘱中的意愿,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家属的支持和认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志愿者需要协助患者准备好多份文件,一份交给指定的健康代理人,一份交给亲属,一份自己留存,使更多的人了解患者本人的真实意愿。

5.2 社会认可度低

在我国,生死观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被视为禁忌话题,对于人生中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中国人对死的谈论和思考最少。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儒家思想的流传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向往生而忌讳死的传统。正因为中国人“重生轻死”的生死观,使“生前预嘱”一词很难融入人们的生活,更使生前预嘱的实践步履维艰。

此外,生前预嘱是对传统医学观念的挑战。在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哪怕用尽各种方法、不惜浪费大量医疗资源也要为患者的生命换取多一点的时间,即使生命可能已没有任何质量。在这种观念下,生前预嘱有悖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被认为是不尊重生命的体现,是不道德的[14]。

孝亲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生前预嘱社会认可度低的重要原因。“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一直是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受传统孝亲文化的影响,无论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尤其是为人子女,就算是有一线挽救生命的希望,谁都难以做到“见死不救”。所以,子女在亲人临终时往往会倾其所有,“帮助”亲人与死神斗争,却忽视了亲人在临终期的诉求以及临终期生命质量的提升。若选择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愿,患者家属极有可能需要同时承受道德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这也成为生前预嘱执行过程中的拦路石之一。

5.3 服务地域不广泛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副秘书长周俞君在2019年七彩叶志愿者年会上总结,“安静种树”项目已遍布全国86个机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仍有近20个省份未开展生前预嘱“安静种树”的推广。只有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地域参与到生前预嘱的推广当中,才能将生前预嘱的理念植入人心。在生前预嘱理念的大力推广过程中,各省(市)的医院、养老机构、公共场所是整个主旨传播的核心和载体,优化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前预嘱的价值作用。

6 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的发展建议

6.1 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志愿服务站

生前预嘱推广工作应扩大服务范围,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志愿服务站,建设标准化志愿服务场所。服务站集中建设在社区、城市公共文化场所等领域,有固定的场地和志愿服务团队,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各个服务站可以与辖区街道、社区、高校、企业等沟通协调,合力打造一个统一的生前预嘱志愿服务平台。

在建立健全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站时,可以充分利用此平台,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安静种树”“毛毛雨”社区推广计划,并提供一些日常的志愿服务,如医疗咨询、理念宣讲等,定期举办以“对话生死”“死亡咖啡馆”为主题的系列讲座,传播生前预嘱的概念及意义、缓和医疗的知识、生死观等内容,更加有效地推广和宣传生前预嘱,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志愿服务站也是招募志愿者的实体平台,在理念宣传推广的同时能够吸引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群体,参与到生前预嘱的推广工作中。

加强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站建设,对促使生前预嘱志愿服务机制更加系统、更加科学、运转更加流畅,以及推进生前预嘱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2 申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government purchase of services)是20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改革与创新,旨在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15]。当前公众的公共服务需要越来越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已经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特点的公共服务需求[1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引入竞争机制的过程中形成市场竞争,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志愿服务组织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提供特色服务,建立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和更规范的服务流程,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推动机构、组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

生前预嘱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及机构、组织的一种志愿行为,政府通过建立购买的契约关系,使用财政资金向各级各类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生前预嘱志愿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创新。政府购买志愿服务,有利于降低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的成本,提高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的质量,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可以引导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生前预嘱志愿服务当中,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行生前预嘱的理念推广。

6.3 利用智能云平台,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2015年8月《关于〈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的通知》出台,提出要大力促进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志愿者服务信息化,建设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是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志愿服务资源对接、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新型载体[17]。在第39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表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逐渐引起国民的重视,尤其是“互联网+服务”模式更是被广泛应用。

首先,利用智能云平台,可以实现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国家、省级志愿者信息库进行对接,实现云平台共享,促进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化分配。同时,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可以快速实现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志愿者报名、注册、项目发布与管理、沟通互动、记录服务时数及服务评价等功能,志愿者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工作要求、接收服务任务等。平台还可以设计社会救助版块,链接公益基金会的资源。

在宣传方面,智能云平台能够整合新媒体资源,打破志愿服务实体社会网络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种媒体的优势宣传生前预嘱理念,扩大宣传范围及路径,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生前预嘱志愿服务,让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生前预嘱志愿服务成为可能。

6.4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的本土化发展

生前预嘱要想得以实施,必须要有缓和医疗的理念;而缓和医疗要想实施,则需要生前预嘱的支持[18]。自2017年开始,以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为主要形式的安宁疗护服务快速发展,并不断涌现安宁疗护的政策文件,政策效果凸显[19]。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的通知》《关于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推动了我国安宁疗护的快速发展。目前,海淀医院病房与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七彩叶缓和医疗志愿者团队等机构联合创建了海医安宁志愿者临床服务与培训平台[20]。生前预嘱志愿服务要以国家缓和医疗政策为依托,实现与缓和医疗服务的有机融合,贯穿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评估的全过程,完善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另外,受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影响,志愿者在国内推广生前预嘱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中国当下国情,可以应用“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模式,推动生前预嘱志愿服务工作逐渐专业化、规范化以及本土化。首先,由医护人员从专业的角度普及生死观、生前预嘱的概念及意义,做好思想导向,加大各类宣传。无论倡导生前预嘱,还是推进尊严死亡,都要发挥医生关键性的重要作用[21]。其次从社会工作和生前预嘱志愿服务基本流程入手,对整个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前预嘱志愿者发展计划,逐步提高生前预嘱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