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荔
医学人文教育业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对医学人文教育模式、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改革方兴未艾。但对医学人文教育评价的研究相对欠缺,此不仅是管理的需要,更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67年,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克里文提出形成性评价概念,即“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之引进教学领域,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教学全过程的持续观察、信息收集和分析而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是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激励教师和学生改进、调整教和学策略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师生一个反思、对话、碰撞、澄明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发展意味着主体必须自觉自愿地改变自我观念和行为,切中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必须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使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发展状况,促进改进和发展。发展也意味着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评价必须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评价—改进—再评价”的开放循环过程。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必须基于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而作出综合判断,因此收集信息的渠道必须是全面的,评价的方式方法必须是多样化的。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诊断、促进、激励。通过对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分析,对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状态、水平和效果等进行诊断与鉴定,将评价结果持续地反馈给被评对象,据此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计划、方法及策略。通过形成性评价帮助被评对象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当前学习与目标的距离,确立改进的目标和方向,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或策略,促进改善和发展。通过对学习者每一次进步或优点给予正面反馈、积极鼓励,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和感受,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强化和激励被评对象,产生前行的动力。
由此,可将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界定为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持续观察和收集相关信息,诊断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而获得自我实现,关注人的情感、价值与尊严,注重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在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等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确实可以促进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人格品质的完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在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要转变评价理念,创设健康和谐的评价心理氛围,消除传统评价中学生被评价、被管理、被监控的角色设定,消除其心理防御,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评价能力,挖掘自我潜能、发展自我个性,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在评价中情感得到共鸣,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尊重,才能激发主体的责任感、成就感、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能理解和接受评价的结果,并自觉自愿地作出改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基于原有知识经验,通过对新信息的认知加工,形成符合自己理解的解释,纳入自己的知识、意义和价值体系中,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显然这个建构的过程必须由学生主动完成,无可替代。在建构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必须有沟通与交流才能相互产生影响,因此互动对话成为必经之路。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具体情境、学生与教学内容、新旧知识经验等都在进行着对话。“对话既是一个真理不断得到澄明的过程,也是一种获得性的人格品质。”[1]因此,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必然在各主体的互动对话间展开,人文知识在对话中建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对话中交融,坚守人文的意志在对话中形成,人文关怀的行为在对话中外化。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中的对话,是师生、医患间尊重和平等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相互珍视与关怀的前提。只有建立了平等、尊重的关系,才能使对话自由地展开。学生拥有话语权,才有可能释放精神的力量,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师生间才可能有精神与心灵的交汇,使各种评价在对话中得以展现与交锋,汇聚集体智慧,博采众长,形成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评价中的对话才能做到自由、畅快和真实;评价的结果才可能真实、客观。只有如此,建构才能得以实现。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形式。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2],过程是承继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状态发展到另一种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是其后继者向有关事物的完成继续前进的实在基础”[3]。
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是整个医学人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过程,“形成”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必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不断流变、运动和发展的,是一个承续的、渐进的、系列的过程,只有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开展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教育性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及时地发挥。
在时间维度上,形成性评价既是趋向未来,又是即时性的。趋向未来是指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去评价事物,评价不能仅仅关注某一个片段,某一个静态孤立的点。必须看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前瞻性。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为目标,所以更注重于学生未来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它要使师生看见未来更好的自己,是一种有希望的评价、有信心的评价、趋善的评价。即时性指评价在行为发生的当下就同时发生,获得的信息更为及时。不会因为事后评价,信息的流失或模糊遗忘而产生判断偏差,师生也能够得到更及时的反馈。
在空间维度上,形成性评价与具体的人文教育实践或情境紧密相连。发生在真实的人文教育或医疗情境中的形成性评价,基于师生(医生)真实的行为表现和情感表达而作出判断,会使评价更客观、可信和准确。
基于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和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实施的关键。指标构建的思路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目标的贯彻)和教学效果(目标的实现)三个方面进行架构[4]。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是使医学生获得系统的人文知识,具有人文关怀的能力,促进其人文精神、情感、人格的完善,强调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目标应包括:知识评价目标、行为能力评价目标、情感态度评价目标,教与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从学生角度设定最终须应达成的目标。评价指标及观测点见表1。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是要考察教学目标贯彻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及评价,发挥不同作用,因此,应从教与学两个维度设立观测点,指标及观测点见表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就是要考量目标达成的程度,指标及观测点见表3。
一般性评价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医学人文素质和能力上的普遍性要求。形成性评价必定是针对某个具体个人的评价,每个人的情况、个性等不同,评价标准还须考虑个体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个性化评价标准往往由师生双方根据教育教学情境和具体情况通过协商对话达成。
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征,评价的方式方法必须多样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着重于质性评价的运用。系统化人文知识可通过理论课程和各种资讯获得,可通过闭卷、开卷的理论考试等方法进行评价,但医学人文情感培育(对生命的珍惜、敬畏、尊重,对患者的同情心)、意志或态度形成(如高度重视、积极坚守、宽容忍耐等)和行为塑造则无法通过说教获得,必须通过人文实践活动培养,“认知教育与体悟教育融合,实现知-悟-行的积极互动、良性运转”[5],因此,师生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对话,对医学生的态度、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策略和效果等行为表现开展评价,根据这些评价进行自我调节、改进,实现自我发展。因此,除了理论考试,教学过程中师生即时对话和口头评价、表现性评价、技能考核,以及测量、观察、问卷和访谈、档案袋、轶事记录等都可以作为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加以综合利用。
表1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及观测点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医学史的相关知识2.掌握医学相关哲学、伦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3.掌握人文关怀和处理医患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行为能力目标1.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2.具有体察患者及家属情绪的感受力及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的能力3.具有结合患者文化、心理等信息,综合判断和诊疗的临床思维能力4.具有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不断获得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目标1.珍视生命,关爱患者,具有同理心和医学人文精神2.重视医疗伦理,尊重患者隐私和人格,具有高尚职业医德和责任心3.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信仰及文化价值4.树立依法行医观念,维护患者医疗权益和自身的权益
表2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及观测点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教学观测点学生学习观测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贯彻)学习内容选择与提供1.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或素材2.将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任务要求1.能顺利获取相关学习资源或搜索途径,并恰当选择和充分利用所获得的学习素材进行学习2.明确自己作为形成性评价主体的作用及任务要求教与学策略和方式1.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鼓励互动交流评价,促进知识建构及能力持续性发展2.敏锐洞察、收集有效信息,分析评价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1.能够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2.参与度高,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实践3.能够根据评价信息调整学习策略,持续改进,学习成效不断提升环境创设1.条件有保障,能提供学生人文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场地、资源(实体、网络)2.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民主评价的环境、氛围1.能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情境,获得人文实践体验和行为塑造2.能很好融入集体学习或小组学习,相互提供帮助和支持3.师生关系融洽,对话顺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学习和评价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组织与管理1.有效组织管理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合理2.教学进程紧凑,教学与评价各环节有机衔接、转换顺畅1.单位时间内能够高效获得知识、技能的训练等2.能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则,专注,并能顺利、有效完成学习和评价任务指导与反馈1.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答疑解惑2.指导开展自评、互评、他评等评价活动,及时反馈评价信息1.问题和困难能及时获得指导2.能及时获得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信息,对改进和发展产生有效影响和价值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互评、自评、他评(患者或家属等)等。教师评价是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在评价中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调整目标、策略和方法。教师评价要具体而有针对性,应包括优点和缺点,既要中肯指出问题,也要有肯定和激励。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内容、策略和学习效果等的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形成性评价是一个不断“澄明”,帮助学生走出“迷思”的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6]。可通过撰写学习日志进行,这既是反思的方法,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和信息收集的途径。
表3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及观测点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体验性目标达成度1.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及法律意识加强2.获得情感、文化的熏陶3.情感和态度的转变或提升结果性目标达成度1.获得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理论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提供人文关怀及帮助)3.能够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4.掌握医学人文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方法与策略非预期教学结果既定教学目标外,所获得的体验或收获
互相评价是同伴之间的评价,有利于相互促进,协作学习。通过组织协作,收集信息、诊断问题、寻找原因、商讨策略、落实改进。教师要引导协作学习,使之朝既定教育目标方向发展[6]。
他评,在这里主要强调患者或家属对师生(作为医生的角色)医学人文关怀行为表现的评价,帮助师生认识到从理论到实践转变过程中的差距,也能体现教学的成效,是对教学效果很好的检验。
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医生)、学生、患者及家属等。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使评价多视角,才能获得较全面而客观的信息。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相互激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医患间通过评价对话,多向互动,实现心灵和精神的交互和分享,共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成长,最终成就师生、医患的生命价值。通过评价中的对话,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协商、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困惑中走向澄明。学生努力通过参与评价活动,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创生新的知识意义和价值,建构自己的人文知识能力体系和情感价值意义。因此,师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患者和家属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实施对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成效最具发言权,也是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
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须嵌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包括评价方案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实施、反馈调控及元评价四个阶段。
评价方案设计。将形成性评价纳入医学人文教育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实施前就要让学生了解评价目标及指标体系、方式方法、信息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以利于师生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性,确保评价顺利推进。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随机评价同时展开,穿插进行。日常评价是根据评价设计方案对日常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可通过随堂提问、测验、督导和同行听课评教、观察、互评、他评等方式收集信息。阶段性评价是对阶段性人文教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通过阶段性测验、问卷调查、师生阶段学习反思日志、学生成长档案袋等渠道收集信息。随机评价是针对教学过程中非预设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观察、随机提问等方式收集信息。
形成性评价信息的处理,要依据信息的性质及使用的目的,选择“量化”或“质化”处理。但更注重采用“质化”技术处理信息,形成描述性评价,对改进更具指导性。既要对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形成整体评价,也要针对个案,注重对个体信息的处理,力求信息利用的精细化、科学化、针对性。形成性评价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既要给学生持续改进的表现以重新鉴定的机会,也有必要综合多次评价和多方评价,相互印证结果,确保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反馈与调控。反馈是行为塑造的有效途径。形成性评价强调及时反馈,促进行为改进和塑造。通过评价判断教学活动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适当控制教学进程,确保教学运行不偏离目标和轨道,确保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及时反馈、阶段性反馈、终结性反馈,个别反馈、集中反馈,口头反馈、书面反馈等多种方式,让师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矫正行为、促进持续性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元评价阶段,即对评价的评价[7]。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整个过程开展元评价,审视评价方案、实施过程各环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下一轮评价展开提供改进建议,也是保障和提高评价信度和效度的必要措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