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法天象地”思维逻辑的分形理论解析

时间:2024-09-03

王 浩

分形理论出现于1975年,由数学家曼德勃罗提出。分形最早是作为一个几何概念提出,指的是简单图形经过特定规则多次迭代后,产生了越来越复杂的图形。这种越来越复杂的图形常常表现出一种自相似性。就是说一个图形的自身可以看作是由许多与自己相似的、大小不一的部分组成的。以蕨类植物为例,一片叶子往往就包含了一株植物的所有特征,“窥一斑可知全豹”,见图1。

图1 蕨类植物

大自然选择了分形模型是因为它只须遵循简单的逻辑,经过多次迭代即可产生具有复杂结构的物质。另外,分形本身也会产生更高的维度,占用更少的空间,去传递更多的物质信息。近些年,分形理论被应用到艺术、音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上,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国中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且积淀深厚。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耳、鼻、舌、手、足等各个部分,都是人体的缩影,这与生物分形原理一脉相通、不谋而合。同时,中医理论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是万物之长。人与天地万物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只有从自然界中取类比象,法天象地,才能认识人体的奥秘与规律,达到治病与养生的目的。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感悟,从人体的分形结构、中医“法天象地”的思维逻辑、分形理论在中医里的应用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 人体中的分形

张天蓉[1]83在《蝴蝶效应之谜:走进分形与混沌》中提到,在生命科学中,人们发现分形、自相似性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人脑的表面、小肠的结构、血管的伸展、神经元的分布、气管的走形都有分形的影子,见图2和图3。有人提出,生物体中每个单元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可看作是生物整体的缩影。这也为今后的克隆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图2 人脑的分形模型

图3 肺动脉的分形模型

以大脑为例,从分形几何的角度来说,大脑的褶皱越多,分形的维数越高,就越容易逼近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的维数。据科学家估测出的大脑分形维数为2.73~2.78。分形的维数越高,表明在同样有限的空间内,大脑能占据更大的表面积,可以提供更为复杂的思考能力[1]84。

同样,早在20世纪70年代,曼德勃罗就提出肺部也具有分形结构。因为肺部的体表面积其实非常大,如果把肺部完全展开,几乎要占据整个网球场大小。如何把如此巨大的面积,塞进小小的肺中,这也是分形在起作用。气管是一种结构复杂、形状极不规则的导气网管。从气管尖端开始反复分岔,再分岔,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树形分叉结构。分形的分岔与折叠,不仅增加了维数,也增加了肺吸收空气的表面积。随着体表面积增大,曲面凹凸程度增加,又会反过来阻碍空气的流通。到最后会互相平衡形成一个最佳的分形维数,科学家测算后的结果为2.97,非常接近三维世界[2]。

更深入的研究在于干细胞移植以及全息生物学。因为任何生物体都是由单个细胞不断分裂和复制而生成的,因此单个细胞中已经包含了生物体的全部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自我复制和重组,发育成一个新的有机体。因此,现代克隆技术的成功,也是生物分形理论的验证与应用。

2 中医“法天象地”的思维逻辑

中医理论创立之初定然没有分形的科学理念,但古人也从自然界中发现了类似的逻辑,中医把他们称为“圣人”。“圣人”通过体会发现寒热冷暖、四季变化都与天上的太阳、月亮有关。例如,白天有太阳则温煦,夜晚有月亮则寒冷。春夏太阳多则万物生长,秋冬月亮多则万物肃杀。于是认为世间有阴阳二气,提出了“万物皆本于阴阳”的思想。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阴阳二字去掉偏旁部首,即指月、日。日、月同在天上,因此古人早期是非常看重天的意愿的。在《尚书》中就曾记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就是指祭祀神灵。而随着祭祀之风的盛行,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写道:“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就把殷商的灭亡归之于崇尚鬼神。阴阳理论真正应用于人世则要在“绝地天通”,并且由“圣人”提出“法天象地”的规则之后。

“绝地天通”最早见于《书经·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说:“古之圣人,绝地天通以立经世之大法。”这里的“圣人”即指统治者,“绝地天通”中的“地天”指的人和天的联络。它的意思是人和天的联络不能随便建立,只能由少数的统治阶级垄断,目的是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而统治者作为天的代表,在人间建立相应的纲纪和规律来引导人民,这个纲纪和规律就是“法天象地”。所谓“法天”的意思就是天在上,人民要崇拜和听从;所谓“象地”的意思就是地在下,人民可以取类比象,查找规律而为己用。阴阳学说应该就是在这时期进入医学领域,中医里“古代分形”思想也开始在此时萌芽。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它将阴阳应象于天地就是分形理论的一大应用。在《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将本来只是天上的日、月,抽象于天地间的有形与无形。同时,因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它具有与分形同样可以无穷再分性和自身相似性,因此《黄帝内经》又把天地间再分阴阳,并与人体中的阴阳相类比。例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凡此种种,疾病的诊断、治法、天地人三才就在这分形理论中被确立了起来。其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3 分形理论在中医里的应用

分形理论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那这种理论能否经得住临床的检验呢?笔者试着从药物角度来举例说明。中医治疗最常用的媒介莫过于药物治疗,中医认为植物、动物、金石等皆可入药,这在现代医学看来颇为不解。在清代唐容川[3]的《本草问答》中开篇就解释道:“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对待而为六气……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而。”中医认为万物因其所生之地理环境不同,具有气的偏性,因此当人患病时,阴阳二气不能平衡,也具有气的偏性,治疗只是用物的偏性去调理人身阴阳的盛衰。这就是植物、动物、金石等皆可入药的道理,如辛夷,见图4。它产地不一,全国皆可种植。中医通过观察辛夷的生长环境和本身的气味即认为辛夷具有阳的偏性。这是因为辛夷是望春花的干燥花蕾,长在树梢之上,质清而味淡,可见其性与阳相同。而观察辛夷的形态,中医发现花蕾外边有花朵包裹,花蕾本身又多毛,即推测它可以作用于鼻窍,用于治疗鼻窍不通的阴证。经过临床检验发现效果甚好。因此,中医将它总结为味辛、性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升阳治上的要药,可以通鼻窍,治疗鼻塞鼻渊。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辛夷具有抗组织胺作用、抗炎作用、局部收敛作用[4]。这印证了中医通过阴阳理论所总结出的“法天象地”法则,与分形理论具有相同的认知,并通过了现代医学的检验。

图4 辛夷

分形之父曼德勃罗说过:“云不只是球体,山不只是圆锥,海岸线不是圆形,树皮不是那么光滑,闪电传播的路径更不是直线。它们是什么呢?它们都是简单而又复杂的‘分形’……”[1]23这与中医认为的“万物皆本于阴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非常相似。中医的经络、穴位之说历史悠久,颇带神秘色彩。它认为如果人体的器官和功能失调,会在这些部分反映出来,如《四总穴歌》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如果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传统医学,也许可以为传统医学提供一种更符合当下的科学解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