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范畴、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4-09-03

李 磊 王梓楠 郭薇薇 苏 颖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开山之作,包含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是中医学术的根基。因此,《黄帝内经》也被称为中医学原典。《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无人能彻底钻透、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水平至今也没有达到其学术境界的三部书[1]。对《黄帝内经》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次揭示其中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奥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1 《黄帝内经》研究与《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科学主义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绳,甚至出现唯科学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学术本身首先被质疑,中医地位被排挤,中医影响逐渐被边缘化。纵览近代百余年的中医历史,质疑与自救,徘徊与抗争,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形成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医“过山车”式的发展进程中,中医原典《黄帝内经》一直处于这一进程的核心,一直是讨论和争论的焦点。尽管人们文化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变迁,质疑者和捍卫者拿出的却还是同一“武器”——《黄帝内经》。出现这样的情况,似乎跟《黄帝内经》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中国社会制度变化、历史变迁、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生活需求变化对医学以及医学文化的功能发生变化,而学术界自身观念与价值取向随着变化的结果。

当前,学术界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学科不同、理论立场不同,对《黄帝内经》的认识就不同。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并对这些成果加以利用,就要首先对学术史进行全面清理。基于此,要研究《黄帝内经》,首先需要清理《黄帝内经》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要清理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则必须把它们放在社会思想变迁和学术史发展脉络之中进行考察。这是对《黄帝内经》学术史进行研究的初衷。

学术史是指“关于知识的变化与增长”,是“研究的研究”。“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2]。作为“研究的研究”,学术史研究注重其学术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特点,不同的时代条件,学术受到了大量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将内在学术驱动作为研究基点,突破泛政治及思想宣传史的谱系,建构真实的学术认知。关于学术史的写法,梁启超[3]指出:“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因此,“各个时期具有学术创新性的学问家、经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文学家、史学家等的学术宗旨,治学思路、方法、范围、成就,学术源流、派别,以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专门学术、学术事件、活动的记录,汇聚成的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及其演变的总和,构成了学术史的研究对象”[4]。

因此,《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指的是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史的研究,是对《黄帝内经》的思想、学说以及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及著述都将是研究的对象。

2 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是一部生命科学的医书,更是以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涉及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多学科。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历两千多年,医家研习不辍,成果丰富。《黄帝内经》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一本古籍的研究,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方法、临床方法、实验方法等。而其某一种方法又有详细的研究领域。以文献研究为例,朱鹏翀[5]在《近十年〈黄帝内经〉文献研究概况及展望》中列举期刊文献研究包括书名研究、成书年代研究、版本学研究、文字考证及训诂研究、校勘研究、语法研究、各家校注特点及其贡献研究、文献辑复研究等;专著研究包括新点校、经文训释、翻译类书籍,影印重刊辑复类书籍,综合研究类书籍等。

1999年,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出版,标志着学术界完成了对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研究工作的一次重要总结。该书是以中国专家为主并特邀日本国、韩国部分专家集体撰著而成,内容包括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究发展史、理论研究、病证与临床研究、多学科研究等7篇450万字。该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6]。

在研究成果中,2005年张灿玾[7]主编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也是重要的成果。该书就《黄帝内经》在文献研究方面的有关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数十年研讨所得系统加以阐述。温长路等[8]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文献索引》一书中提到:“围绕《黄帝内经》的研究,传承两千余载,著述2 000多部,各类研究性论文达4万多篇,内容涉及版本、注释、发挥、源流、学派、传人,研究、应用、教学等多个侧面。”该书按照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及多学科研究4部分收录了23 700多篇研究论文的题目索引。该书为《黄帝内经》研究提供了便利。2018年,王庆其和周国琪出版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系统研究和全面总结了1911年~2011年一百年来的《黄帝内经》的研究成果,从《内经》的文化、医史文献、语言文字、学术理论体系、临床应用、多学科研究、教学研究、《内经》研究的代表性专著等多角度进行了全面展示,勾勒并总结出了《内经》学术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或研究趋势进行了探索[9]。

除了上述重要的研究成果外,还有钱超尘[10]的《内经语言研究》、任应秋的[11]《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陈全功[12]的《〈黄帝内经〉的哲学智慧》、周波[13]的《〈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等书籍。

近些年来,中医药作为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成为研究热点。文化也成为人们研究中医发展的新路径和新视角,一批哲学的、历史的、社会的专家转向关注中医文化的命运,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成为认识中医的新材料。一是将目光转向了《黄帝内经》诞生的年代,如张超中[14]的《中医哲学的时代使命》、赵洪钧[15]的《〈内经〉时代》等。二是透过哲学的视角看中医,如刘长林[16]的《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方法》、徐月英等[17]的《〈黄帝内经〉象、数、理思维模式》、张宗明[18]的《传承中医文化基因——中医文化专家访谈录》。三是中医学整体环境中研究《黄帝内经》,如李经纬等[19]的《中医学思想史》、程雅君[20]的《中医哲学史》等。

在《黄帝内经》诞生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成名成家的中医,没有一位不是对《黄帝内经》有深入研究的,同时,留下了大量整理、阐述、发挥的研究新作,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内经学。烟建华[21]在《内经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指出,《黄帝内经》研究史表明,《黄帝内经》是古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研究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有一批系统的研究专著和研究成果,有一支专门而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对于医学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将《内经》的研究作为“内经学”——一个独立的学科,应当是顺理成章而又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关于建设内经学的问题,秦伯未、王洪图等也撰文探讨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将“内经学”列为三级学科加以建设。可见,基于《黄帝内经》的研究是全面的、系统的、专业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自行培养中医学博士的序幕拉开,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有较多成果。按照现行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可以查到2001年~2018年,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700多篇。其研究范围包括了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尽管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很多,但关于“研究的研究”的学术史研究还少有人涉足。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还没有一篇系统完整的以“学术史”命名的《黄帝内经》研究成果。“学术史”视角的研究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领域,尽管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成果,但就中医学领域,这方面的成果还是凤毛麟角,而《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的成果还没有。

近年来,中医学界对中医学学术来源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多的历史学、哲学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使得研究成果呈现出学术史味道。一些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开始涉猎中医学术史的追踪,虽然没有专门的《黄帝内经》学术史学位论文,但其反映在他们的论文研究章节之中。庄乾竹[22]的博士论文《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潘秋平[23]的博士论文《〈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冯文林[24]的博士论文《〈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渊源与形成研究》,牛淑平[25]的博士论文《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陈婷[26]的博士论文《王叔和〈脉经〉文献研究》,从历史发展角度,学术传承角度,对内经学术进行研究。

除了这些与《黄帝内经》有关的学术史研究成果之外,在文学、史学等领域有很多学术史著作值得借鉴。如竺洪波[27]的博士论文《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开阔了视野。

综上,从《黄帝内经》学术研究的历程看出,《黄帝内经》引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多学科知识、方法,建构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学术原则,内涵博大精深,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医学科内部,《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论述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等各科的多种病证,以及运用砭石针灸、中草药、祝由心理、饮食起居等多种治疗养生方法,被誉为古代中医学的百科全书。从这点上来说,《内经》研究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但《黄帝内经》毕竟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对其研究主要是以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基本内涵来界定学科范围。因此,在历史上,也形成了一批系统的研究专著和研究成果,有一支专门而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但必须看到,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不足,其内容涉及到了《黄帝内经》学术的研究者及其著述,以及中国社会变迁及其学术思想演进背景,但缺少对学术史内在理路以及外在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要从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学术史的视角展现史学研究的范式、方法和体例,以学术发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及学术个性为主要切入点,就其研究路径进行方法论的思考。

3 研究趋势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将丰富内经学研究成果。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学术的发展创新是由一些医学家或学问家完成的,伴随着他们的学术著述和学术事件、学术成果,成为学术发展最好载体和标志。这些构成了“学术史”的研究对象。但这些研究对象,受到不同的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研究其学术必须将其还原到曾经的历史语境中,去探讨社会思想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和阐释《黄帝内经》研究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思想变迁在《黄帝内经》学术发展中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视域下梳理《黄帝内经》的学术研究。在现代科学视野下,医学被划分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但医学从诞生起,就不仅仅是救命的技术,中医学尤其如此。回顾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能发现当时的社会思想、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等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作为书籍的《黄帝内经》,还是作为学术原典的《黄帝内经》,在其诞生、流传、发挥、阐述等的历程上,都有那一时代的深刻印记。而这些学术本身以外的社会、政治等因素,容易被业内的人所忽视。将《黄帝内经》置身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照顾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因素,甚至是地理、环境、生态等对医家、史家的特定影响,是研究的一个重要线索。在这条线索下,考察其学术发展状况,呈现学术生产方式,还原其学术生态,对探究影响学术发展的非学术因素,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受到“治专门史者,不惟须有史学的素养,更须有各专门学的素养”[28]的影响,研究者需要打通医学与其他学术领域,探讨社会政治历史因素对医学学术进程的影响。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属于中医学又属于历史学,是跨学科的研究,是与知识史、观念史、社会史的杂揉,更是当今历史学界的热门——社会医疗史、生命史的领域。因此,做《黄帝内经》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甚至,作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一部分,《黄帝内经》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也将成为有益的补充。作为“研究的研究”,学术史研究就应该注重其学术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特点,作为与外在因素复杂缠绕的中医学术,更应该将内在学术驱动作为研究基点,建构真实的学术认知。此外,还需谨防当下立场对过去的选择性解读,应以“同情之同情、了解之了解”的态度来探讨学人的心路与学路,对他们的学思之路展开深度的了解,给予人文性的关照。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应突出整体性、时代性、真实性,要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呈现《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各个时期的历史面目和演变的内在理路;将时代的思潮史和学问史进行融合,以学术思潮为纲,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下,贴近于各个时期各宗各派学术的本来面目,以及学者学术的本意;要进入《黄帝内经》学术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直接对话,见其学术精神。具体方法应该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黄帝内经》学术史的研究要有现代的体认、宗旨和价值评价。21世纪的中医学创新发展,需要从《黄帝内经》学术史的研究中,获得经验与启发。这种经验和启发,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还应该有社会层面的,政治层面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