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吴 杰, 李 雪, 王瑞玲, 田 甜, 刘明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88
病例患者,女,53岁,主因“头晕、乏力1年,间断黑便半年余”就诊。患者自2017年初感头晕、伴全身乏力,活动后心慌气促,大便为黄色软便,无呕血、腹痛等症状,多次化验血提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波动在80 g/L左右,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予以补铁等治疗,症状好转。2018年4月起间断解黑色成形软便,1~2次/d,未在意。2018年9月感头晕、乏力症状加重,活动后明显,贫血貌,查血红蛋白54 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73%,血清铁3.41 μmol/L,铁蛋白7.83 ng/ml,入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腹部CT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提示胃壁柔软,胃窦黏膜弥漫性高度充血、肿胀,病理提示黏膜固有层血管扩张,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炎症活动,可见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考虑黏膜慢性炎,予以止血、输血、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患者大便可转黄,但仍反复黑便。规律口服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8周后患者仍间断黑便,发作贫血,动态化验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查幽门螺杆菌抗体阴性,呼气实验阴性,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提示抗R0-52抗体弱阳性,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全套均阴性,复查胃镜示胃窦四壁黏膜重度充血水肿,多发条形隆起性红斑、糜烂(见图1),胃镜FICE下观察腺体肿胀,结构规则,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见图2~3),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憩室,回肠末段未见异常。腹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胃窦形态欠规则(见图4),腹主动脉及相关分支血管均未见异常。抑酸、止血、保护胃黏膜治疗,半个月后完善胶囊内镜检查示:胃窦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多处糜烂,可见斑片状出血灶(见图5~6),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小肠血管显露,镜下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结合患者症状及镜下表现,考虑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致反复消化道出血诊断明确,故予以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术后一般情况可,随访半年余,患者未再黑便,复查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范围。
讨论GAVE是一种原因不明局限于胃窦部的罕见病变,最早由Rider等[1]于1953年在1例老年女性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镜活组织检查中被首次描述,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杂志,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获得性血管疾病,目前约占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4%,以慢性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为主要特征,严重可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少见,多见于老年女性[2]。1984年Jabbari等[3]描述了GAVE的内镜下特征,胃镜表现为自幽门胃窦部红斑或红点状病变,呈放射状红色条纹样称西瓜胃,或红斑弥散样分布称蜂窝胃,多数聚集于胃腔胃窦部,少数分布于胃肠道其他部位。
GAVE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针对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设,例如机械应力、体液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学说[4]。机械应力学说是指较强的胃肠蠕动诱发胃窦黏膜脱垂,胃黏膜牵拉后继发胃黏膜损伤及间歇性供血不足,导致肌纤维反应性增生及血管扩张,可能与幽门功能失调有关。Quintero等[5]研究表明,在GAVE患者中,促胃泌素、儿茶酚胺、血管活性抑制性肽、前列腺素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此类物质对血管扩张及周围渗出至关重要,如促胃泌素水平升高可导致梭形细胞增殖、增生,括约肌松弛及毛细血管扩张,该学说即为体液因素学说。据报道[6]约62%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雷诺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亦有报道。同时研究证实,抗着丝点抗体、抗核抗体与GAVE发病关系密切,有学者[7]证实GAVE患者ANA阳性率达100%。
图1 胃镜下见胃窦四壁黏膜高重度充血水肿,多发条形隆起性红斑、糜烂;图2~3 胃镜FICE下观察腺体肿胀,结构规则,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图4 腹部CTA可见胃窦形态欠规则,毛细血管丰富;图5~6 胶囊内镜检查示胃窦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多处糜烂,可见斑片状出血灶Fig 1 Under gastroscope, severe hyperemia and edema, with multiple bar protruding erythema and erosion were seen in the gastric antrum walls; Fig 2-3 The glands were swollen, structurally regular, and no obvious active bleeding could be observed by the FICE; Fig 4 Gastric antrum with irregular morphology and abundant capillaries could be seen in abdominal CTA; Fig 5-6 Endoscopic capsule examination revealed extensive hyperemia, edema, multiple erosions >and patchy hemorrhagic foci in gastric antrum mucosa
GAVE目前无统一诊断标准,主要通过内镜及病理诊断,典型的GAVE临床表现为慢性隐匿性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通常合并慢性疾病[8],可合并重度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约30%病例中发现肝硬化,无肝硬化的患者通常合并自身免疫学系统疾病[9]。诊断主要靠胃镜诊断为主,极少数可通过腹部血管造影发现胃窦部毛细血管增多。GAVE的病理表现为胃窦部微血管血栓形成,黏膜固有层血管扩张,梭形细胞增生及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超声内镜表现为胃窦部肥厚,可见黏膜层、黏膜下层海绵状改变和固有肌层完整。
GAVE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包括补铁、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止血治疗,单纯补充铁剂治疗无效。内镜治疗首选APC[10],其他内镜治疗包括热凝固[11]、冷冻[12]、套扎治疗等。若内科治疗无效或内镜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外科手术,且手术被认为是唯一可治愈GAVE的方式。
因GAVE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若临床医师或内镜医师经验不足,易被误诊为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及门脉高压性胃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等[13-14]。其中HHT是人类第9 对或第12 对染色体长臂显性遗传性疾病,无地域性,无性别差异[15]。该病是遗传性血管壁结构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毛细血管,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各部位尤其是皮肤、黏膜、内脏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发生结节状和瘤状扩张,主要治疗办法为对症治疗,如输血、激素、止血等治疗。
本患者内镜下表现为条形状红斑,局限于胃窦部,以慢性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为主要症状,化验血提示抗着丝点抗体阳性,且反复予以较强抑酸、保护胃黏膜及补铁治疗,仍反复出血,复查镜下胃窦红斑、糜烂无明显改善,且患者除胃腔外均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直系亲属间亦无毛细血管扩张表现者,腹部CTA均未提示肝硬化样表现,且病变局限于胃窦部,故不考虑门脉高压性胃病及HHT等疾病,综合患者镜下表现、临床症状以及自身免疫相关抗体,考虑GAVE诊断明确,且予以内镜下APC治疗效果良好。
GAVE发病率低,缺乏临床特异性,由于内镜诊断缺乏经验,目前我院明确诊断GAVE仅数十例,因此对于该病诊断需临床医师有充分经验及娴熟的内镜技术,对本病早期发现,早诊早治,且内镜下治疗往往需多次治疗,严格掌握内镜治疗适应证,定期随访,必要时外科手术根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