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华社驻外机构的历史变迁研究

时间:2024-09-03

■万京华

新华社驻外机构的历史变迁研究

■万京华

1947年以来,新华社驻外机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形成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其布局越来越合理,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越来越规范、完善,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新华社驻外机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分别加以概述。

新华社;驻外分社;对外宣传;国际传播

新华社驻外机构主要包括在海外建立的地区总分社和分社,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47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华社已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新闻信息采集网,并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广大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世界热点、难点新闻为重点的多语种、多渠道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截至2013年底,新华社驻外分社已达178个,内派人员600余人,海外雇员近3400人。新华社驻外分社在我国媒体驻外机构中是布点最多、力量最强的,它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华社第一批驻外分社的建立及业务开展

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就开始在海外创建第一批分社。当时,加强对外宣传、出版发行新华社新闻稿是驻外分社的一项主要业务。从1947年5月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在海外共建立了4个驻外分社,分别为香港分社、伦敦分社、布拉格分社、平壤分社。

香港分社是新华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分社,于1947年5月1日成立,社长乔冠华,副社长萧贤法(萧群),除向香港报纸发行中文新华社新闻稿外,同时还发行英文新闻稿。

1947年6月10日,新华社伦敦分社成立,负责人是曾参与过香港分社筹建工作的黄作梅。伦敦分社的主要任务是出版英文《新华社新闻稿》,向欧美各国发行。

新华社驻外分社的成立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如伦敦分社成立不久,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英国新闻处即于1947年6月16日在其编印的《英国新闻处新闻稿》(中文)中刊登了一条消息,题为《新华社在英设分社》,全文为:“中国新华通讯社,上周在此(伦敦)成立一分社。据悉该社之目的,在沟通中国解放区与英国及欧洲各国报界方面的联系,每周拟出周刊一种,内容包括电讯评论等。”①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人员和媒体记者,也常到分社查询有关中国的消息和材料。

新华总社曾于1948年7月15日发出通电,指出:“我已在伦敦、香港等地建新华分社,今后急需加强对外报道。”②在这个通电里还列出了对外报道的几项具体内容,要求各地加强这方面的来稿。同年10月12日,黄作梅自巴黎向总社汇报伦敦分社成立以来的工作,内容包括:“分社发的电讯星期刊每期发450份,发行范围是东欧、英、美、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缅甸等,每期都通过电通社发到他们各海外分社。遇有重要文章,如毛泽东讲话,则出增刊。分社发的日稿每天发6份,南斯拉夫4月份已直接抄收我陕北台广播,7月份已停止订我日稿。”③

1947年7月,吴文焘随中国解放区青年代表团到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之后以新华社记者名义留在布拉格,开展新闻报道活动。他利用随身所带的资料给东欧几个国家的党报如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波兰《人民论坛》、南斯拉夫《战斗报》等编写介绍我解放区情况的文稿;同时还作为电通社的特约通讯员,向它提供自己编写的有关解放区的英文稿件,通过它向世界各国广播;有时国内有代表团来捷或从捷过路,吴文焘也积极搜集一些对外宣传的新材料,交电通社发表。

布拉格分社于1948年正式建立,吴文焘任社长。1949年春,分社正式开始抄收新华总社的英文广播。与此同时,分社还通过捷电报局与总社建立了电报联系。据吴文焘回忆:“布拉格分社当时在新闻业务上主要是两项任务:对外宣传和对内报道。对外方面我们把总社的英文稿抄下来后打字、油印,每天平均印五百份,除捷克斯洛伐克外,分送西欧、美洲以至非洲和印度。”④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新华社建立的驻外分社中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1949年9月成立的平壤分社,负责人为丁雪松。

早期的驻外分社是在活动经费紧张、人员力量不足、技术设备简陋等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的。虽然数量很少,功能也不甚健全,但在促进和加强新华社对外报道,扩大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国际影响等方面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新华社海外事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加强世界性通讯社建设,海外分社布局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通讯社,成为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同时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华社根据中央要求加强了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特别是在海外分社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1950年至1955年间,新华社先后在莫斯科、新德里、柏林、河内、雅加达、华沙、仰光建立了驻外分社。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新华社在朝鲜建立了志愿军总分社。在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有我国政府派代表参加的重大外交和国际事件报道中,一批新华社记者走出国门,走上外交和国际新闻报道第一线,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在新中国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提高,党中央对新华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5年毛泽东提出: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⑤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对发展新华社海外事业、建设世界性通讯社问题作出指示。

1957年4月1日,新华社编委会正式向中央呈报了《关于新华社工作中几个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的请示报告》,其中提出了把新华社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之一的两个步骤,即:“第一步,在五年到七年内,新华社应首先集中力量建设成为在东方(亚非地区)最有权威的世界性通讯社;第二步,在十年到十二年内,新华社应建设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和西方资产阶级各大通讯社相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⑥当时,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尽快向世界各国派出新华社记者,发出新华社消息,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新华社的声音。

从1956年起,国家陆续从一些涉外部门、新闻单位和地方机关,分批调来一批准备做新华社驻外记者的干部。同时,从新华总社和国内分社也选拔了一批记者,送到大专院校和自办的外语训练班学习,边培养、边派出创建驻外分社。仅在1956年的一年内,新华社就先后在卡拉奇、开罗、喀布尔、金边、乌兰巴托、索菲亚、布加勒斯特、布达佩斯、地拉那、贝尔格莱德、伦敦(重建)建立了11个分社,并调整和加强了原有分社的力量。

这一时期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把记者派往亚非拉地区,报道那里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当时新华社国际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迈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创建分社,开辟新华社的事业,同时也为开拓我国对外交往做了许多沟通、铺垫和促进的工作。

新华社记者在打开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959年4月13日,新华社记者孔迈、庞炳庵到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始报道古巴人民的革命斗争。他们于4月15日从哈瓦那发出了有关古巴革命的第一条消息,随后建立了在拉美的第一个新华分社。1961年5月,中国贸易代表团第一次到拉美访问,总社派李言年随团采访。访问中,智利同意我方派一名记者作为中国进出口公司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常驻,李言年就以这家公司新闻办公室负责人的名义留在圣地亚哥,成为新华社派往南美洲的第一名常驻人员。1961年12月,王唯真和鞠庆东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建立了新华社分社。后来在巴西军事政变中他们同我国派驻的经贸人员一起被无理监禁并遭到严刑逼供,在逆境中坚持斗争,经受了严峻考验。1963年7月,段之奇等在墨西哥建立了墨西哥分社。此后,墨西哥分社成为新华社在拉美地区工作的中心。

非洲一直是新华社建立驻外分社的重点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周恩来总理曾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情况对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说,我们同这个地区的国家建交可能还早,派记者估计容易一些,新华社可以派一些记者到那里任何一个愿意接受的国家去,主要是结交朋友,了解情况。⑦新华社决定派记者王殊去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工作。王殊于1959年2月到达加纳首都阿克拉,不久建立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第一个新华分社——阿克拉分社。王殊还以加纳为基地,先后访问多个非洲国家,并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马里首都巴马科等地建立了新华分社。新华社突尼斯分社也是在中国和突尼斯尚未建交之前就建立的,负责分社创建工作的是王纬、陆明珠夫妇。1960年他们借到突尼斯采访之机提出申请常驻的要求并获批准,分社成立后,王纬担任首席记者。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宣告独立,王纬、陆明珠接到总社指示前往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筹建新华分社。8月,阿尔及尔分社正式建立,王纬任首席记者。曾在非洲未建交国家创建新华分社还有李翼振、陈忠英夫妇,他们于1962年春在非洲高原国家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了分社,李翼振任首席记者。分社建立后,他们遵照总社批准的分社建社方针,进行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广交朋友和宣传中国。特别是根据这里没有我国使馆的特点,注意结交官方的朋友,新闻大臣、外交副大臣和教育副大臣等夫妇都曾应邀到分社做客。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尤其是促进他们对新中国的正确认识,逐渐成为新中国的好朋友。

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新华社驻外分社的数量达到52个,并通过聘请报道员和建立出稿站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国际新闻稿源,推进新华社新闻在海外落地的工作。“文革”十年期间,新华社海外事业的发展虽然也受到了干扰和影响,但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和新华社很多同志的努力下,仍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进一步加快世界性通讯社建设和海外事业的全面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华社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新华社海外分社建设呈现出新的特色,先后在海外建立了若干可以直接播发外文稿件的地区总分社和编辑部。海外分社数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提高,不仅整体布局日趋合理,而且业务流程也越来越完善。

1983年1月,新华社向中央呈报了《关于新华社现代化建设的几个紧迫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末将新华社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

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加强国际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网络是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据1983年3月的统计,新华社有“国外分社82个,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在数量上仅次于西方四大通讯社和苏联塔斯社,居世界第六位”。⑧但“同西方各大通讯社相比,新华社仍然存在很大差距”⑨。为此,新华社一方面不断加强国际新闻报道和海外新闻供稿等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在部分重点地区建立了驻外总分社和不同语种的海外编辑部,驻外分社总体数量稳步上升。

1983年2月召开的亚太地区分社会议上,与会同志建议在香港建立亚太总分社,负责亚太地区的报道和对外供稿工作。经过紧张的筹备,1984年1月亚太总分社正式建立。它是新华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地区总分社。1985年到1986年间,新华社先后分别在埃及首都开罗、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立了中东总分社、拉美总分社和非洲总分社。1996年10月,新华社决定在法国首都巴黎建立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新华社还先后在联合国分社、巴黎分社、莫斯科分社和拉美总分社分别建立了欧美编辑部、法文编辑部、俄文编辑部和葡文编辑部。通过总分社和设在海外的编辑部直接发出部分外文稿件,加强了报道的组织指挥,提高了时效。

在1998年1月召开的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代表社党组宣布:新华社已基本实现了1983年初提出的在20世纪末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目标,为胜利完成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赋予新华社的历史任务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同时也提出,要“不断增强世界观念”,“正确制定参与国际新闻信息市场竞争的战略和策略,最大限度满足国内外受众对全世界各类新闻信息的需求”⑩。

进入21世纪之后,新华社进一步调整了海外分社布局,在海外总分社的设置上力求更加全面、均衡。2004年,新华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欧洲总分社,撤销原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2008年,新华社在美国纽约建立北美总分社。2009年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建立亚欧总分社。至此,新华社在海外建立的地区总分社已达到7个(见表1)。随着发稿体系的逐步完善,可与总社交替编发国际对外稿的海外编辑部主要集中于各驻外总分社。

表1 新华社目前在海外的地区总分社

各个地区驻外总分社和海外编辑部体系的形成,确保了新华社由总社、总分社和编辑部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国际对外稿中的大部分外文稿通过总分社和设在海外的编辑部发出,提高了新闻时效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对世界范围内发生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新华社的整体报道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对本地区报道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

为加快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新华社在积极建立驻海外的地区总分社的同时,也对驻外分社进行了调整、增建、恢复和扩充的工作,使驻外分社的数量不断增加,布局日趋合理。

新华社驻外记者还在当地广交朋友,努力扩大新闻信息来源、拓展新华社事业、增强新华社的国际影响力。新华社驻外分社还承担着一定的营销任务,营销人员通过与驻在国媒体及各类用户的广泛接触,不断拓展海外新闻用户,涉外营销业务稳步增长。

2010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施要求,新华社提出要“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全媒体集团,增强新华社在国际传媒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11)。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加快推进海外阵地建设并实施“阵地前移”战略,重点要抓住“三个前移”,包括编辑部前移、营销前移和终端前移。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和要求,新华社积极调整并优化驻外机构布局,逐步形成了由总分社、大分社、次区域分社、分社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驻外机构总体格局;驻外分社总数从2009年底的123个迅速增至2013年底的178个;同时,新华社在推进海外人员本土化,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时效、提高自采率、首发率和落地率,以及海外金融信息采集、多媒体报道、新华影廊、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新华社在世界各国首都、重要城市、战乱地区和新闻热点地区都拥有雇员或通讯员、报道员、线人等,形成了更加健全、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规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注释:

①②③ 新华通讯社史编写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465、466、465页。

④ 《吴文焘谈布拉格分社的成立和初期情况》,载《新华社回忆录(二)》,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⑥ 《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87年编,第30页。

⑦ 王殊:《为了交往和友谊》,载《在未建交国家》,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⑧ 穆青:《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载《历史的足迹——新华社70周年回忆文选》,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⑨ 穆青:《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奋斗》,载《走向世界——新华社国际报道70年》,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⑩ 郭超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建设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新华社年鉴(1998)》,第14-22页。

(11) 李从军:《在新华社2010年工作座谈会上的工作报告》,载《新华社年鉴(2010)》,第55页。

(作者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张毓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