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寻觅中华老字号

时间:2024-04-23

文·图/裘争平

寻觅中华老字号

文·图/裘争平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积极倡导弘扬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开发原创性的民族品牌。上海的很多老字号企业纷纷响应。目前,上海已拥有286家商业老字号及278家工业老字号,其中已有51家入选中国商务部组织评选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

当我们外出旅游时,导游常常这样说:3000年历史看西安、1000年沧桑看北京,100年变迁看上海。这话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正确,因为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上海也有6000年的历史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航运中心,恰恰是在近代。所以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也是不无道理的。看上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比如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上海的建筑,或者从水、电、煤、道路的变迁来看上海的市政建设,又或者从服饰、饮食、文化娱乐等看市民生活变迁,等等。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些上海的店,一起来寻觅那些我们熟悉与陌生的中华老字号。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有各种商店75000家,涉及百货、中药、餐饮、服装、调味品、酒、茶叶、烘焙食品、肉制品、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服务行业等。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268家商店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它们主要是在产品、技艺或服务方面比较有特色;其后,又进行了多次的评定,名单也在不断地更新中。有些店至今依然生意兴隆、颇受欢迎,而有些则是名存实亡或徒有其名了。这种现象不但上海存在,国内几乎都类似。就全国各行业来讲,共有老字号商家一万多家,到今天仍在经营的却不到千家。这里我就选择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上海老店家,给大家说道说道。

“海上”第一茶楼:湖心亭茶楼

湖心亭,坐落在上海城隍庙荷花池上的九曲桥中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楼之一。

湖心亭成为茶楼,始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初名“也是轩”。清末宣统年间,茶楼主人因赌博输钱,商人刘慎康便接管茶楼,改名“宛在轩”,有取《诗经》中“宛在水中央”之义。刘慎康深谙经营之道,接管湖心亭茶楼后,重建了钢筋水泥的九曲桥,又紧贴着湖心亭新建了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使茶楼的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

茶楼装饰得古色古香,内桌椅全部更新,临窗排列一色花梨木茶几与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红木圆桌,配蛋圆形红木凳。墙上悬挂名家字画,为环境增添文雅,洁静宜人。茶馆还定下规矩,冲茶、递毛巾要勤,不得收小费等。由于风气正、环境好,服务热情,一时近悦远来,生意兴隆。城里城外一些文人雅士都喜欢到此品茗聊天。不过,宛在轩这个名字读来拗口,一般茶客还是叫它湖心亭。如今,湖心亭经过多次修缮,整旧如新,深深地吸引着来豫园观光、游览的中外来宾,一年四季宾朋满座、茶客如云,更是吸引着一些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政府要员。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期间,光临湖心亭茶楼品茶,为湖心亭茶楼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茶楼身价骤增,近年来,湖心亭茶楼业已成为上海市接待元首级国宾的特定场所,其知名度蜚声海内外。

湖心亭是上海仅存的老茶馆,它浓缩了上海传统茶文化,已经成为上海人心目中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

茶叶大王:汪裕泰茶号

“汪裕泰”茶庄,始创于清咸丰年间,创始人为著名徽商汪立政。

据资料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仅12岁的汪立政走出家门,随族人赴开发不久的上海滩,从艺学商。咸丰元年(1851年)开始做茶叶小本生意,先后开设汪裕泰南号(上海旧城老北门、今河南路)、北号(1856年)(于五马路、今广东路),其后经祖孙三代120年的努力,先后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创办茶庄、茶行、茶栈20余处,其中上海的汪裕泰茶庄最为著名,这主要归功于其子汪自新。汪裕泰茶庄在上海共有七家分号。

茶庄始创时,前设店面,后设工场,既门市零售,又现货精制,也兼经批发。后来,又在各地遍设分店,并经营茶叶出口业务,每年数以百万斤计,久盛不衰,独冠全业。汪裕泰茶号的营业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为汪自新在经营管理上有独创之处。如对茶叶的采购、加工、拣选、包装和保藏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管理的办法。

汪裕泰茶号发票

例如每年派员进山采购,规定从清明前开始,到立夏后四五天为进货期限,逾期不收,以确保茶质嫩叶。他对茶叶加工炒制,讲究火候,一丝不苟,加工后的茶叶,要达到茶形平整,色泽青翠,香气清郁,茶味醇厚。因此,他所经营的茶叶声名大盛。1915年,汪裕泰茶庄提供的金山时雨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被评为金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又获得甲等大奖,在当时的上海,广受盛誉,被称为“茶叶大王”。

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人去外省探亲访友的礼品中,如未配上两斤汪裕泰茶叶,就会被人认为礼薄。“汪裕泰”三字,几乎成了中国名茶的代名词。

上海现存西药房鼻祖:老德记药房

清咸丰三年(1853年),有位名叫劳惠霖(J. LLEWELLYN)的英国药剂师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1号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底楼开设了一家西药房,英文店名:Hong Kong Dispensary, 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外商药房之一。1861年,其英文店名改为:Shanghai Medical Hall,它是当年上海市工部局登记商字第1号企业,以“鹿头”为注册商标。1863年,又改为Shanghai Medical Hall,LLEWELLYN. J. & CO。1930年左右,在店面上出现了“J.LLEWELLYN &CO.LTD.老德记大药房”的字样。

“老德记”药房,本是一家西药为主多种经营的较有规模的药房,经营西药(成品及原料)、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卫生用品以及色素、颜料、香精香料和化妆用品,洋酒、洋烟、板烟筒等烟具及进口糖果、汽水、小五金、照相器材等。由自家药剂师主持配方,经销“鹿头”牌内服、外用药品100余种。该店的口号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还号称“所有出售各药,皆自往名山采择道地药材,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制成之后又因百试百灵,方敢出以济世,聊收工本借以救人……”“无论内外病症,按病给药,靡不见功。复承中西仕商嘉许信任,温语褒奖……”该店还宣称中兴名臣左宗棠、晚清外交官曾纪泽都曾为其题词捧场。左、曾两人确曾到过上海,但有无题词,还有待考证。

老德记药房的经营管理和商店设置等,都按照英国模式:该店首创开架经营药业,营业员必须站在柜台外面接待顾客,尽力满足顾客要求;店堂内设称体重的磅秤并且准备专用凳子供称体重的人坐,为顾客免费称体重;对配好处方的药品和出售的药物,必须单件包装,再用火漆印封口,以示保证质量。店里的玻璃柜台、收银机等营业用具大都从英国运来,成为沪上最早使用玻璃柜台的店家之一。

有趣的是,老德记还是上海滩最早使用电话做生意的药房。1882年上海始有电话,数量极少。1897年,老德记安装了电话,其号码为“72”,名列百位之内,实属早期用户。1924年,上海租界内实行五位拨号,老德记的电话号码在“72”之前加上三个数字,变成“10072”。1926年,老德记从南京路1号搬到南京路100号,珍贵的电话号码也随之搬来。1933年,老德记外国老板作价37500银元,把药店盘给本店职员王云亭、王考文弟兄两人,鉴于当时老德记药房已大名鼎鼎,王氏兄弟将招牌名称通通保留,从此老德记成为华商经营的企业。1935年,王氏兄弟将药店搬迁到南京路151号,“10072”电话号码亦跟随他们来到了新居。1957年,上海电话号码升至六位,老德记的电话号码是“210072”;1989年,上海电话号码升至七位,老德记的电话号码为“3210072”;1995年,上海电话号码升至八位,老德记的电话号码为“63210072”。

将近一个半世纪,历经四次电话升位,从两位数升至八位数,老德记药房自身营业场所,也经过六次搬迁,老德记药房的名称,也在十年动乱中几经更改,但它“72”初始号码一直保持不变,真是奇迹。这就为其保持业务经营,开展电话购药、接方送药服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时至今日,这家1853年由外国人创办、1993年由国内贸易部认证的位于今南京东路151号的“中华老字号”几经修整,经营得当,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老德记鹿头牌注册商标

糟货大王:邵万生

邵万生店招牌

开设于清朝咸丰年间(1852年)的邵万生南货店是一家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也是上海最早开业的南货店之一。主要经营特色是腌、糟、醉食品。

相传邵万生的创始人是宁波一名唤“邵六百头”的渔民。起初在虹口一带摆摊制作家乡糟醉食品和南北特产,风味独特的糟醉食品深受客居上海的宁波人的欢迎,所以生意越来越好。经过几年的经营,邵六百积累了一笔资金,在1870年将店铺迁到南京路,并改店名为“邵万生”,意思是生生不息地往前发展。

邵万生迁至南京路后,生意越发兴旺。后来邵六百因店堂地皮问题与人发生纠纷,打官司大伤元气,不得不将店盘出。几经转让,数易其主,到了1932年由徐叔荪盘了下来。

徐叔荪的经营使邵万生又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它的特色产品糟醉食品名气越来越响。

邵万生的糟醉货,采用传统秘方和特殊的加工方法,将肉、禽、蛋、鱼虾等加上粮食、酒、白糖、花椒、茴香等辅料,经过腌、洗、风、酱、糟等工序加工,具有糟香浓郁、醉味醇和、咸鲜合一、食有余味的特点,佐酒下饭均相宜。

“春意盎然上银蚶,夏日炎炎食泥螺,秋风萧瑟出醉蟹,冬云漫天品糟鸡”,称赞的就是邵万生的产品不仅风味独特,而且适令应时,随季而变。

春天,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新鲜的河虾大量上市,邵万生的前店后工场,就精制虾子酱油。

夏天,气候炎热,上海的居民大多忌食油腻,邵万生就抓住时机,趁着黄泥螺、鲜鱼的市场供应量大,就糟制黄泥螺、青鱼、鲤鱼应市。同时还不忘宁波老人们特别青睐的“三臭”,满足人们的需要。

秋天,大闸蟹逐渐应市,就卤制醉蟹。说起醉蟹,又要讲起创始人邵万兴了。阳澄湖大闸蟹运进苏州河,就会挑着“只只活”的大闸蟹,到邵万生来推销。邵万兴在店门口放一只笼子,一只只当场过堂,过小的自然不要,过大的他也不要,死样怪气的更加不要,只要三两左右的,而且必须只只是雌蟹。

冬天,鸡鸭肥壮,蛋品也大量应市,邵万生就大批量制作糟鸡、糟鸭、糟鹅。近年来推出的糟烤鸭,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了电烤技术,深受顾客欢迎。邵万生的辣油咸蛋,也是远近闻名,蛋黄色红油浓,看去活似辣油。

据说,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商店一度货源断档,营业困难,濒临倒闭,有人愿出3万枚银元来买“邵万生”店招,但商店老板和职工宁可节衣缩食也决不卖掉招牌,保留了前人辛苦创业的无形资产。百余年来商店历经沧桑数易其主,但历届业主均珍视所创名牌。

钟表店元老:亨达利

亨利达店面旧照

创始于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其前身为法国人霍普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三茅阁桥(今江西路西首)开设的霍普兄弟公司(HOPE ROTHER & CO. )。主要是为欧美侨民生活需要服务的综合性商店兼营钟表,为了招来所谓高等华人,另外起个传统的中文招牌“亨达利洋行”,取其亨通、发达、盈利之义。销售的都是进口商品,还可代客向国外订货,就连中国末代皇帝准备结婚用的镜台,也是通过亨达利向国外定制的。

19世纪末,德商礼和洋行收购了亨达利,店址搬迁到了南京路。20世纪初,又迁至今南京东路372号现在的亨达利地址,当时整幢四层楼房屋全归亨达利使用,另外在店后还租了一幢四层楼的货栈,面积近1000平方米。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商决定回国, 将亨达利转让给当时的礼和买办虞芗山、跑街孙梅堂,从此,亨达利才归中国人经营。孙梅堂当时已是中国最大钟表企业“美华利”的负责人,亨达利的经营大权实际是由孙梅堂操持,经营方向也渐偏重钟表, 1917年开始专业经营钟表,亨达利成为美华利集团内的一个最主要的钟表专业商店,并更名为“亨达利钟表总公司”。亨达利因与洋商的特殊关系,货源充沛,加上“美华利”的众多门店批零兼营,左右逢源,一时声势之盛为同业所望尘莫及,号称远东第一。

棉布业金招牌:宝大祥

老协大祥匾额

宝大祥绸布庄包装纸

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主要出口商品,而洋布是进口商品的大宗。外商洋行最初是通过京广杂货店为其试销洋布,1851年,宁波人合伙开设的“同春洋货号”,它是上海第一家专销洋布的商号,店名称“洋货”,其实卖的都是洋布。其后,大东门城内有义泰、协丰,南京路跑球场有恒兴、大丰等洋布店陆续开设。到1858年的“振华堂洋布公所”成立时,已有同业十五六家,初具规模,其中三分之一是宁波人开设的。

当时的丁丕山、柴宝怀,原是“日新增洋货店”的职员,后来“跳槽”与人合伙开设“协祥洋货号”,主要经销洋布。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清王朝被推翻,国人的衣着将趋向洋化,棉布零剪业务前途无量,生意稳当,利润丰厚。于是筹集股金1.2万两银子,于1912年在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102号)开设“协大祥布店”。丁、柴且善用人,他们看中了协祥二柜(相当于现在的营业部副主任)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浦东人孙琢章,就动脑筋把他“挖”了过来,聘请孙为协大祥经理,到了1922年,协大祥在十年中就净赚了16.6万两银子,资产增长了23倍。但这时,一方面孙琢章不满于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一些股东认为孙独揽大权,大股东柴宝怀调解无效,结果是各股东一致同意以廉价,将“协大祥”转让给孙琢章经营。

绸布店利润极高,协大祥的这些老股东怎会甘心就此罢休。1924年,协大祥翻造房屋,丁方镇便联合柴宝怀、丁丕陵及丁丕山家属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租下协大祥隔壁马路转角上的房屋,合伙创办宝大祥(股本2.4万两)。股东们公推丁方镇为宝大祥总经理,徐和卿任经理,丁方源为协理。丁方镇把单纯经营布匹的棉布店,逐步发展为经销各种呢绒、土布、夏布、丝棉、驼毛、绣品、花边、纽扣等综合性商店,其经营范围远超同行而名列全市第一。他还设立成衣部、顾绣部、送货部、邮寄部,代客定制加工各式服装和手工刺绣。在八仙桥新号天栅下,悬挂了一个镜面大悬匾,上面刻有“招财进宝”图案,以至民谚中都说:“嫁囡要到宝大祥,备嫁妆,送新娘,床上身上都像样!”甚至还有用作歇后语的,如“旱涝保收——宝大祥”、“笃定泰山——宝大祥”。故宝大祥以“宝”招财源,国内外皆享有盛誉,与日本、欧美等地都有业务往来。

自此,我们看到的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它们不应该只留下文化遗产被放入博物馆,仅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