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推进牡丹江市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王亮

目前,牡丹江市正在打造面向东北亚物流中心,作为沿边开放城市,应采取集中优势取得突破的产业物流体系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以保税物流为依托的口岸物流体系;以口岸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体系;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产业物流体系;以信息服务为依托,打造一个辐射东北亚,连接世界的物流信息港。

一、口岸物流体系的打造

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现有口岸站区容量,把口岸建成具有物流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开发、开放经济区域。要加快建设口岸畅通、迅捷、低运输成本的物流通道。加快口岸物流速度和效率离不开俄罗斯铁路、公路、港口的协调配合,要进一步统筹边境口岸物流一体化建设,推进物流各个不同环节以及运输方式的转换频率。进一步加强边境口岸的信息化发展,把物流、资金流、商流进行最优配置,不断缩短运输路程和时间,通过边境口岸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各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提高物流流通效率。大力发展电子口岸平台建设,通过电子口岸平台把各个环节互联互通,实现物流资源信息各方的有效衔接和共享。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口岸物流人才和国际物流人是口岸物流体系打造和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国际物流人才除了应具备仓储、运输、安全管理、一定的财务知识外,还要能掌握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相关法律,以及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围绕进出口商品加工的产业集群的加工业物流。口岸加工产业集群可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口岸产业结构,创造出口名优品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成为口岸经济发展新趋势。口岸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必然对能提供现代化、综合性、高质量的供应链整合物流服务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产业集群在空间上集聚了物流需求,物流企业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两者可在促进物流服务市场供需平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国际物流体系的打造

要放大内陆港功能,建设一个统一的内陆港。考虑各园区和重点物流项目对此项功能的要求和海关、商检人力、物力的局限性,建议由政府引导成立一个在空间上形成一点管理、多点运作的内陆港空间布局与组织管理格局,在牡丹江市区交通、生活等较为方便的位置,建设内陆港管理服务中心,为港口、通关、运输管理、结算、信息、运作控制等集中办公创造条件,其他所有需要得到港口服务支持的枢纽、园区等具体物流实施场所,配置内陆港运作设施功能,在服务的实施上接受内陆港管理服务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便于大型港口、代理等服务企业的引进,同时,提高通关等管理与服务的效率,还便于信息的集中与反馈,提高信息化水平。此外,应成立对俄物流联盟,助推国际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将成立“对俄国际物流联盟”。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旨在降低经营风险、避免过度竞争,实现资源互补,网络共享、解决自身能力的不足和面对国际市场不公平待遇共同发声的目的。

三、产业物流体系的打造

首先,要全力构建特色农业物流体系。根据牡丹江市国际贸易与物流发展的现代基础,可考虑从果蔬食品、农副山产品冷链物流等方面入手,确立与产业物流体系相匹配的建设项目。要鼓励发展对俄国际物流园区等企业的种养殖基地、贸易、物流一体化运营的内、外贸物流模式的发展,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控制及产品运输的全过程可追溯;要加大对冷链技术及设施设备的运用和投入,不断提高出口果蔬食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谋划特色农副山产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根据延伸果蔬山产品等贸易产业链的需要,以及培育产业物流体系的需要,积极培育特色农副山产品深加工产业,并实现与物流服务的对接,使其成为基于贸易的加工产业物流项目。最后,应以智慧城市为引领,强化信息平台服务体系。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效率。

四、具体推进保障措施

一方面,要按照物流规划体系实施的要求,从加快牡丹江物流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物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可以考虑成立由市长直接领导的物流办公室,给予固定的人员和编制支持,并成立由主要关联产业的领导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实现牡丹江在物流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在体制改革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物流业、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的规划、政策、招商、推进、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政府管理与决策、市场监管机制的创新,适应物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化与政府引导结合的要求,积极探索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机制,加快与牡丹江市物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物流业推进发展局面的形成。对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应在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发展环境,吸引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对于交易、信息平台、通关服务、网络化物流服务等企业的引进,要紧密结合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机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