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魏平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的文化价值”商榷
魏平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中原文物》2013年第2期发表的刘珊《〈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的文化价值》一文公布了墓志新材料,并进行了必要的整理和研究。文章的文献研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墓志铭文释读有不少错误,二是其文化阐释有任意发挥之嫌。
商榷;《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释读;文化阐释
《中原文物》2013年2期发表了刘珊《〈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的文化价值》[1](下文简称《价值》)一文,作者公布了一些新发现的武周时期墓志材料,即《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的拓片图录,迻录释文,并进行标点,再以大量笔墨推究该墓志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文章思路是很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予以指出,这不仅可以让该项珍贵文献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对于如何进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该文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对石刻铭文的释读存在不少错误;二是其文化阐释存在任意发挥没有根据的“推究”现象。基于此,本文具体做两项工作:一是对照《价值》所公布的拓片,校理原释文,纠正刘文的若干错误释读;二是就其文化阐释的不妥之处提出个人看法。
释读、考证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的工作。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才便于科学利用出土文献进行相关文史研究。如果文字释读错误,不仅直接影响到整理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对出土文献内容的理解,进而出现研究的偏差和错误。《价值》释文有八处不当,现一一列出,原释文为繁体字,本文除行文需要外,径改为通行简体字。
该释文将“并州”的“并”录作“並”,亦误。历史上只有“并州”,而无“並州”。“并”与“並”本不同字,读音也不同,后来使用相混,但是有特指意义的时候,不能互换。如音韵学上的字母“帮滂並明”的“並”,不能作“并”;而“并州”的“并”,又不能作“並”。
2.“此并含灵秀杰,玄鸟应图。”
3.“感化通神。亏竹鸟祖,乃丘园雅素,不杂嚣尘,信重百金,言无二诺。”
“亏竹鸟祖”什么意思,殊不可解。复核原拓片,“鳥”,原拓作,字形清晰,实为“马”字。“竹马”本义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语出《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墓志常用“竹马”指代幼年、少年。如北魏正光四年《元仙墓志》:“君禀三珠之睿气,承八桂之余风,馨香发于竹马之年,令问播于纨绮之岁。”唐长安二年《刘买墓志》:“聚米龆年之日,戏戈竹马之年,早附龙鳞,攀斯凤翼。”原碑“亏”字上疑原刻脱一字,据文意,似可补为“无”字。《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朱熹集注:“无亏,保守志行无损缺也。”无亏竹马,谓少年时期便志行完美无亏缺。碑刻铭文中衍、脱、错讹是常有的事。
由于文字误读,影响对铭文内容的理解,加上不明原刻脱文,《价值》释文标点将“祖”字上属,作“亏竹鸟祖”,句子被点破,“祖”应属下。原墓志云:“君讳承,字继祖,相州邺县人也。”“祖”,即“继祖”的单称。因此,本句正确的标点应为:“此并含灵秀杰,玄象应图,感化通神,无亏竹马。祖乃丘园雅素,不杂嚣尘,信重百金,言无二诺。”这样,文意便通畅了。
4.“其子痛崩天之永隔,哀问竖之长离,泣西二年,杖而能起。非直舂人不相,工女寝机,罢肆倾廛,感行路。”
另外,原刻“感行路”,文意不明,行文亦不和谐。“感”上应该是脱一字,据墓志文例,可能是“哀”或“悲”字。整理时要么加括号补出,要么在文末加注,才便于理解。
5.“荋谓五运无征,揜从风烛,春六十有九,以大唐正月十五日,卒于私苐,权殡而己。”
“荋谓”是什么意思?甚费解,且遍查墓志,不见有此文例。核实原拓片可见,所谓“荋”,本作,应是“弗”字。《价值》未加审辨,释文作“荋”有误。“弗”在碑刻铭文中可写作(《隋仲思那等造桥记》)、(《兖州府重修零应祠记》)、(《灵严寺代三十九息庵让公禅寺道行》)、(《柏林寺增修大慈店殿碑记》)等,都是“弗”的手写体。铭文“弗谓”一词,相当于“不料、不虞”之义。
另外,原刻 “春”下脱一字,依墓志文例,应有“秋”字。
6.“日往月来,莙生变改。”
7.“以兹之乱,为勒铭焉。”
“以兹之乱”,文意不明确,释文有误。核实原拓片发现,“乱”,原本作,该字左边泐,但轮廓清楚,应是“记”字,指墓志铭记。“为勒铭焉”中,“为”原本作,字形清晰,实为“乃”字。
8.“何兴郭氏,姓望弥博。”
墓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但是文化阐释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内容,依据客观的事实来展开,这是不能逾越的原则问题。而《价值》一文的文化阐释却存在任意发挥之嫌,其阐释的所谓文化价值,不但没有价值,还可能产生很坏的影响。兹举二例。
1.原墓志铭文有“忽以两梦,二竖成灾”句。“两梦”“二竖”,都是典故词,来自不同的典源。《价值》不查典籍,不辨典故来源,亦不明墓志原文的意思,于是随意发挥,释为 “因两梦二小人成灾”,显得十分荒谬。“两梦”,典出《礼记·檀弓上》:“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孔子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而见馈食,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果然寝疾七日而没。后因以“两楹之梦、两楹、两楹梦、梦楹”等词语,讳称人之将终。志中“两梦”一词,正是这一典故的缩略词形式。“二竖”,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来习用“二竖”代指疾病。如《抱朴子》:“破积聚于腑藏,退二竖于膏肓,起猝死于委尸,返惊魂于既逝。”二典连用,唐代墓志多见,如《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有《宋举墓志》:“不谓梦奠两楹,沈疴二竖,飞龟之散,勿验于留魂;画龙之符,无论于救疾。”《高德墓志》:“岂期碛善无验,遘疾弥留,两楹之梦奄臻,二竖之灾俄及。”《张潜墓志》:“春杨门植,秋琴膝张,梦奠两楹,灾星二竖,征□精佑,遘疾弥留。”例多不赘举。“忽以两梦,二竖成灾”即“遘疾弥留”之义。《价值》不辨典源,凭字面妄解句意,对读者是一种误导。
2.原墓志有“以大唐正月十五日,卒于私第,权殡而己”句。“正”,原刻作,是武周新字,隶定为“”。“”本是 “王”字的古体,武则天略改首笔,借为“正”字。《字汇补》:“,武后所制‘正’字。”武周时期墓志多见,如天册万岁二年《张思墓志》“即以二年岁次景申正月二日”中,据《洛阳新获墓志续编》所示拓片“正”作,同书所收万岁通天二年 《郑德墓志》“万岁通天二年正月二十七日”中,拓片“正”作[3]。《价值》作者不识“”字,将它误释为“王”字,于是“大唐正月”成了“大唐王月”,并率意发挥说:“‘王’字用的是古体而没有用唐时通行的楷书,这足以说明书丹者内心的微妙之处,一是对唐王朝的眷恋,二是对大周王朝专制的畏惧之情。”作者认为这是“书丹者有意识地运用了《春秋》笔法”,是“书丹者的良苦用心——倾泻对武则天把持朝政的不满情绪和‘表达天下之事必统于王’的期盼之情。如此撰法,不能不说是书撰者的过人之处”。《价值》作者仅凭“王”字随意而解,捕风捉影,所作的阐释全无根据。
金石文献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清代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序言》中就说过:“宋欧、赵以来,为金石之学者众矣。非独字画之工,使人临摹把玩而不厌也。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经、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荟萃,核其异同,而审其详略。”既然金石文献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对其整理和研究,无疑是要慎之又慎。无论是在收录、释读文字方面,还是在利用金石文献辩证史实、研究名物典章制度或考查民风习俗方面,整理研究者都应该信而有征,考据严密,这既是一个学术研究质量问题,更是一个对待出土文献的科学态度问题。金石学是十分严谨的学问,以真实、科学为前提,如果处理轻率,就与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背道而驰了。
[1]刘珊.《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的文化价值[J].中原文物,2013(2):109-111.
[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8.
[3]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吴强
Discussing on“the Cultural Value of‘Dazhou ChushiGuo Jun Epitaph'”
WEIP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Minnan Normal University,Minnan Fujian 363000,China)
The cultural value of“dazhou ChuShi Guo Jun epitaph”published the epitaph of new materials,and made necessarycollecttings and research,and its literature value isworthy of recognition,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one is the quite a fewmistakes exist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epitaph;the second is doubt of its random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discussion;“Dazhou ChushiGuo Jun Epitaph”;interpretation;cultural explanation
H164
A
1673-8004(2016)04-0049-04
2015-12-1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项目号:13BZW053)的研究成果。
魏平(1976— ),女,福建周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碑刻和语言文字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