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唐靖云,周冠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务处,重庆合川401524)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革与学生管理观的重塑
唐靖云,周冠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务处,重庆合川401524)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正朝着教育生态化、生活化、生命化方向变革。这些变革也应该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从而影响着学生管理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文章反思了高校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下的学生管理观,分析了当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管理观和管理策略。
高等教育;教育价值观;学生管理观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情感,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高校管理学生绝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和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说,它与人才培养的理念相符,体现了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对学生管理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高等教育思想引导着高校教育实践、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观。而学生管理观合理与否,则与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达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反思高校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探究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对高校教育者确立恰切的学生管理观,以便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已有文献对高校教育价值观以及学生管理观问题作了一些论述,例如:张贺颂在文献[1]中提出要在高等教育中确立人的价值地位;闫震普在文献[2]中强调,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应是价值理性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主题性价值取向;王继军在文献[3]中认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本,辅导服务为重点,以适应社会和高教体制改革的需要。但这些研究并未从理论上深入反思高校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下的学生管理观;在论述中,要么侧重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要么侧重于学生管理观的变化研究,没有把二者很好结合起来研究;此外,他们偏重于理论阐述,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如管理策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少有提及,可操作性不够。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将在系统综述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观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策略。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和主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它是高等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高等教育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评价和判断,是教育的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之间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人们通过积极思考和理论探讨,在借鉴和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教育现实及其未来走向,主动比较、筛选和构建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的价值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关系,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价值观。近些年来,在对高等教育和学生管理改革的理论探讨中,已有一些学者对“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例如, 2002年叶澜在文献[4]中,从人文关怀的理念出发,提出以“人”为本位,兼顾社会和知识,“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向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新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最近,又有人提出教育的生态化取向、生活化取向和生命化取向等新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但对其含义未深入论述。下面将综述这些观点,也揉和自己的看法。
1.高等教育生态化取向
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尊崇知识本位,但从关注生命、关注自然的角度来看,需要重新审视。而生态价值取向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具有整体主义、平等主义和人文主义特征的价值观。现代教育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5]。高等教育既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又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活动过程,具有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和共生性等生态特征。高等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教育价值的进一步深化,既与教育的社会价值共存,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高等教育生态价值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育不应只盯着人和社会,而应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合与交互,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从难以抗拒的自然法则中寻求自身的生存方式,既能够有别于其它生物体被动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又能够保证以不侵害自然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最终实现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2.高等教育生活化取向
高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质是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和重视,向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回归,是由抽象的人走向生存的人的过程。生活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等教育的生活化取向意味着高校教育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教育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实践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管理的活水源头。一方面,生活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学生在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其中,赋予其丰富素材。另一方面,生活能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形成对生活本身真切的、不需要任何修饰的理解,使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观念进一步升华,确立人生的信念。如果脱离生活世界,大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法形成。
3.高等教育生命化取向
高等教育为改变过去的弊端,必须突破“知识本位”的框架,从更高的层面——生命的层面,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审视教育活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6]。生命价值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除了具有生态性和生活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高等教育的生命化取向追求的是生命的完整,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生命化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应该建立在注重生命发展的观念上,并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促使教育成为生命自然舒展、充满活力的场所。高校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是理智与情感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对话的过程。生命完整而自由的成长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生命的独特性、生成性、自主性在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关照。
高等教育价值的生态化、生活化和生命化取向,必然要求树立新的学生管理观。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民主与法制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诉求与能力、信息素养、环境意识等素质。为达成该目标,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引导教育活动,启示人们站在与传统教育价值观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思考高校学生管理。
1.在生活世界中管理学生
生活世界即人的世界,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生态化取向从生态的角度审视学生管理活动,强调回归生活世界,联系社会实际,把学生管理置于生活之中。“生活”的含义主要是指人的生存过程、生存方式和生存背景。因而,“生活世界中的学生”既指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又指处在社会日常生活背景之中的学生。前者的“生活”是学生的生存方式,生活过程就是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要求高等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教育活动本身应具有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并含有强烈的生活意义。后者认为学生在生活中生存,在生活中被“文化”和“人化”,生活是学生生存的一种背景。高校学生管理的各要素应反映学生生活、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并实现管理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
学生是在生活中不断发展,面向学生的管理活动,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高校学生管理强调管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将管理活动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并养成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合理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管理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人。
2.学生管理具有整体性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自然与社会、生理与心理、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等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不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管理也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马克思说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7]。即一个人只有当他的生命是全面的、完整的,他才能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质,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同时,整体性也是高等教育价值生态化取向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参与、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仅仅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人是统一体的单元,当他有所活动时,是整个人都在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由于经验而有所变化时,其运动的观念和情感方面都要发生变化。”[8]
高校学生管理的整体性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与学生管理的整体性相吻合。
3.管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并尊重差异。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首先,表现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个体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其次,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如果学生管理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制造统一的“标准产品”,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充分开发。
尊重学生管理的独特性,高校学生管理者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会强行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作为“专门从事于‘指导和指引学生发展经历’(guiding and directing)的人”[9],能将心比心,理解学生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的疑惑,细心呵护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独特性的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不会用同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知道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善待生命处于弱势中的学生,让学生能在高校教育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4.引导学生参与管理
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是,这种依赖性不是消极的,不是等待自然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在自觉地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掌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超越依赖性,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自主性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个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价值的生命化取向和生活化取向,都意味着学生管理应向学生自身开放,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10]。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内化,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重视学生管理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际上也是强调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是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和管理者之间不是相互冲突、此消彼长、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同时,重视学生管理的自主性并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管理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管理的目的,“管是为了不管”,要让高校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教育部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则》明确指出,高校要“从严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和学生管理观念的重塑,必然导致学生管理策略的调整和发展。
1.服务先行,管理跟进
高校学生管理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保障。它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具有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高校学生管理的独特性,决定了要管理好学生,必须先服务好学生。服务是前提,是完成学生管理目标的第一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说,服务好了,人心就稳定了,管理的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管理水平就高了;相反,没有服务好,学生有抵触,何谈管理的成效。服务为先,管理也要跟上。因为服务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能偏离管理权限,更不能代替管理。简言之,管理要突出服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管理本身也是服务。
2.管理、教育相辅相成
高校学生管理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管理学生,因此教育和管理是对立的统一体。就高校教育而言,它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措施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接受这种影响,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养成一定的品德和个性品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方法,发展综合素质,为搞好管理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就管理来说,它通过制度约束、督促检查、自我激励等必要的制约性手段,规范、纠正学生的言行,强健学生的心理格调,惩戒学生的过失,提高学生的学习士气,使教育得以顺利实施,成果得以巩固。高等教育离不开学生管理,犹如箭发不能无弦。因此,绝不能将教育、管理割裂开,而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始终坚持教管并重、防治并举的方针,在运用上讲求协调性,技巧上讲求艺术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和管理的潜能,高校的各项活动措施才能真正落实。
3.持续创新,提高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管理的整体性和自主性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是学生管理的关键和基本保障[11]。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中强调法律法规和高校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注意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此外,学生管理活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宽容的环境。学生管理应尽量减少对学生各种创造活动的干预,尽可能不用简单划一的方法去要求学生的实践活动,减少对学生的强制,着重于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原则与建议。不断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适当地让学生相互管理,使高校学生管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
[1]张贺颂.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育价值取向变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24-26.
[2]闫震普.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
[3]王继军.论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77-80.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8.
[5]李森.现代教学育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8]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34-37.
[9]索里.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03.
[10]樊华强.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审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11]石长林.论学校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2(6):83-88.
责任编辑:吴强
Chang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design of the Concept of Student Management
TANG Jingyun,ZHOU Guanhuan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Technology,Hechuan Chongqing 401524,China)
Higher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ecological,living and life education. These changes should also be the guidance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us affecting the purpose,content,form and methods of student management.This paper makes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view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values.It analyzes the change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And it tries to remodel the concept of student management based on this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viewpoint of education value;concept of student management
G40-058
A
1673-8004(2014)06-0155-05
2014-04-09
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级课题“预升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项目号:ycgn1008)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重庆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号:2011YBJY060)的成果之一。
唐靖云(1971-),男,重庆大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