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谷双喜 杨海燕 李伟涛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测绘技术向现代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全息测绘体系快速转变,获取地理信息的各种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地理信息的采集、存贮、加工和分发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概念[1]。这就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滁州学院作为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作为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先头兵,积极探索与实践“信息化测绘、智能化全息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就“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在校办产业平台支持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测绘专业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更具竞争性的测绘人才[3]。
测绘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滁州学院在该专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紧跟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2009年,测绘工程专业在全校率先开展小学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从最初的1个月实习时间到接近6个月的实习时间,从对实习单位资质没有任何要求到实习单位需具备甲(测)资质,从对实习内容无任何要求到要求每生岗位轮换至少三次,实习考核制度、实习指导方案的制定等,无不彰显测绘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和创新性,学生通过这种实习也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随着“信息化测绘、智能化全息测绘”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专业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发现这种“校企合作”的小学期生产实践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虽然学校对实习单位和岗位都会进行考察评估,但大部分企业实习主要还是解决用工问题,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只能从事较为辛苦的测绘辅助岗位,很难接触到测绘新知识、新技术[4],尤其是“信息化测绘”下的先进测绘平台,导致实习主动性差。
由于学生实习普遍从事常规外业测绘,如地籍测量、地形测量等,充分感受到了外业测绘人员社会地位较低,不受社会尊重,工作量大,责任大而技术性低等,导致测绘学生职业认同水平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5]。
由于测绘外业实习环境复杂、实习单位安全管理实效性普遍较差、学生安全意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实习安全隐患大,管理困难[6]。实践证明,处于“信息化测绘”浪潮的测绘工程专业并不适合纯粹送出去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滁州学院依据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借助科技孵化机制,扶植校办产业,测绘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校内研究中心、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大力扶持,在人才、设备、项目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专业与产业共建,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办产业平台。
引进创新型、技能型高层次产业带头人,抓住测绘前沿动态,把握产业发展方向;选派校内骨干教师到相关政府单位、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结合自身理论知识,推动相关测绘项目从项目规划设计、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管理到应用服务的技术创新,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测绘”下的数据生成、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实践技能;引进一线管理和技术人员,担纲外业项目管理和技术重任,负责项目外业数据采集。
仪器设备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测绘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测绘学科已经转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更加紧密,测绘专业人才需要综合掌握多种新型测绘仪器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创造新的数据生成、管理和服务方法。学院整合校内研究中心、实习实训平台,引进无人机生产、外业航飞平台,购买大规模三维实景建模软件,多旋翼、固定翼无人机,三维测图工作站、大规模集群计算工作站、移动实景测量背包等,建立了以信息化测绘、大规模地理数据处理、地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地理产品跨区域全流程协同生产、地理信息按需获取与服务为核心的自主可控优势技术。
为获得产业合作资源,学院利用区位优势,主动与周边省市地方政府、企业高层互通信息,加入企业和地方政府产业合作组织,建立学校与政府、企业的沟通渠道;与兄弟高校、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确保高质量项目落地。学院产业平台近两年承接了南京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城市高精度DEM构建、南京地下空间数据生产、金寨等5县土地整治类项目、皖江城市带发展土地保障与监管等,合同累计金额近5 000万元,有近200名师生参与到项目中。
基于“信息化测绘”的发展现状,学院根据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情况,考虑学生实践需求,重点围绕新一代地理信息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测绘新技术、全信息数字地理环境等方向开展研究与工程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基点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根据产业发展和学生实践需要,提供了无人机组装、外业飞行、航摄数据处理、倾斜摄影三维建模、裸眼三维测图、应用开发、数据处理、质量检查等多个实践岗位供学生选择,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教师和一线工程师进行指导(见图1)。
利用项目间隙,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资深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政府和企事业实际情况、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业现状等,对专业的前沿技术、创新概念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7]。
利用岗位轮换间隙,安排一线骨干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实践,强化信息化技能培训,将大量的生产一线经验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能正确掌握岗位需求,保质保量完成岗位任务。
岗位轮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到各个部门岗位进行学习实践,熟悉项目的整个运转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应变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但企业出于成本和利润考虑,往往不同意实习期间进行轮岗。
图1 部分新技术实践内容
平台为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岗位技能、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制定了岗位轮换制度和轮岗考核体系,对轮岗目标、时间、程序、考核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引导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1—2个轮岗岗位,平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按需调派。主要制度如下:
(1)小学期总实习时间6个月,正常安排每两个月轮岗一次;(2)轮岗结束后由相应管理人员成立考评小组,对实习成绩进行评定,评定不合格不予轮岗;(3)轮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轮岗;(4)每次轮岗结束,必须撰写不少于5 000字的实践报告。
轮岗实习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作技能和更全面的锻炼,不但享受到了新鲜和乐趣,也激发了潜能,提升了价值。
为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依据按劳分工、合理分配的原则,产业平台制定了薪酬管理制度,从基本工资、工作能力(定级)、工作岗位、工作绩效等多方面考量,实习学生参与正常考勤管理,2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能力定级调整(调低或调高),并确保实习学生的平均工资高于社会同类单位。
此项制度提高了学生实习满意度,充分调动了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主动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学习新知识。
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分别从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两方面入手,以实习纪律、进度、内容、实践报告、设计文件、实践成绩、效果和测评等为基本考核面,制定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秩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近年来的平台实践培养,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了测绘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吸取了大量的“信息化测绘”知识和技能,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实践经验,提升了专业素养,在毕业后的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更有竞争力[7]。产业平台的运营也达到了反哺人才培养的目的。
但是这种产业平台也给专业的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师资管理等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调整,以实现专业和产业共建,人才培养和平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