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语句法中的同义现象

时间:2024-09-03

朱娅龙 周德才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在汉语句法中,研究同义现象有很多方面,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这部专著中指出:“研究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可以说是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研究,是不仅仅满足于找出一些静止的格式,而是要进一步观察这些格式结合和变化的规律。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1]研究者不仅应该从语法角度上能确认句型,而且还应该联系语言,运用实践来分析和了解句子。

一、句法同义

1.句法同义的概念

句法同义,就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简单说就是句型不同,语义相近。也可以把这种具有句法同义性质的句子称为“同义异型”的语句。这里所谓的“同义异型”的语句与第二部分里将要提到的“异形同义”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谓的“同义异型”的语句,其中“型”指的是句型,一般认为句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划分出来的句型各不相同[2]。所以,“同义异型”的语句是指一组语义即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而内部的语法结构不同,属于不同句型的语句。比如:

(1)我关了视。

(2)电视被我关了。

(3)我把电视关了。

(4)电视我关了。

这四个句子中,(1)动词性述宾谓语句;(2)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被”字句;(3)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把”字句;(4)动词性主谓谓语句。虽然这四个句子句法结构不一样,但所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都表现了“我”作为施事者,“电视”作为受事者和 “关”作为动词的组合意义。

在英文中,也有这种不同句型来表达相同意义的情况,例如:

(5)He turned off the TV.他关了电视。

(6)The TV was turned off by him.电视被他关了。

在英文的这类同义句表述中,大部分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变或是语序上的不一样,而且在实际运用中(6)句的形式并不符合日常使用习惯,所以,一般很少用,与中文的句法同义的形式相比,并没有那么多的变化和复杂的形式。所以,结合语言使用情况来看,要加深对句法同义的认识,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汉语的句型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

2.句法同义的用法

对于“同义异型”句,之前已给出解释,为了加深对句法同义的了解,在此例举一部分常见的“同义异型”句子,并作粗略分析。

(1)a她们笑得很开心。(2)a她们在纽约玩得很高兴。

(1)b她们很开心地笑着。(2)b她们去纽约玩得很高兴。

上面的例句,各组的语义基本一样,但每一句所属的句型并不相同。(1)a和(2)a都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而(1)b则是动词性动词谓语句,(2)b则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3)a海浪卷走了小船。 (4)a我煮熟了饭。

(3)b小船被海浪卷走了。(4)b我把饭煮熟了。

上面的例句,各组的语义基本一样,但每一句所属的句型并不相同。(3)a和(4)a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3)b和(4)b都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而其中(3)b是“被”字句,(4)b是“把”字句。

(5)a他壮得像头牛。 (5)b他像头牛一样壮。

例(5)的两个语句句型不同,a是形容词性述补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但是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

(6)a他这个人好福气! (6)b他这个人福气好!

例(6)的两个句子句型不同,a是名词性名词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但是两个句子意义一样。

通过对上述这些常用例句的简单分析,对句法同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

3.同义句句型转变

句法同义句之间的相互转变。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为了选择最习以为常和最易于表达意思的一个,有时还需要变换句型。所谓变换句型,就是运用内容增减、位置变化、结构格式变更等手段,在保留原有语义的前提下,将一个A句型语句转化为B、C或D等句型的语句,以适应表达上的需要。总之,属于同一组同义关系中的语句,相互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实现格式上的互相变换。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语言使用的人群、地域、情景等因素,语言的变化是复杂繁多的,不仅要从语法角度上确认句型,而且应该进一步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句法同义的语句,以便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

(1)a票在左边柜台买。 (2)a右边柜台取餐。

(1)b买票在左边柜台。(2)b餐在右边柜台取。

(1)c左边柜台买票。 (2)c取餐在右边柜台。

这6个语句分为两组,例(1)是一组“同义异型”句,例(2)也是一组“同义异型”句。如果要把例(1)和例(2)的句子匹配起来讲,就有一个语句选择的问题。假如只是按照(1)a(2)a,(1)b(2)b,(1)c(2)c的顺序来匹配,那么说起来就会很不顺当。要想在表达中比较舒适和通顺,那么显然是按照(1)a(2)b,(1)b(2)c,(1)c(2)a的配合更为恰当。所以,在语言使用时,结合语境在一组句法同义的语句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句,就显得非常重要。句法同义句之间的相互转换有很多方式,这里,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动词性动词谓语句:他对这部电影十分喜爱,可变换为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他十分喜爱这部电影,还可以转变为动词性主谓谓语句:这部电影他十分喜爱。

动词性述宾谓语句:江面上漂着一片树叶,可以转变为动词性连述谓语句:江面上有一片树叶漂着,还可以变为动词性非主谓句:有一片树叶漂在江面上。

许多“双宾句”,也可以变换为各种句型,例如:他昨天刚刚问过我这件事,可变为动词性主谓谓语句:这件事他昨天刚刚问过我。

同桌送给他一幅画,可以变为:同桌给他送了一幅画。虽然从句型角度看,两句话都属于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但仍然存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前一句是“双宾句”,后一句则不是,是句法同义的语句。

二、异形同义

1.异形同义的概念及用法

对于“异形同义”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表达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在繁体中文里,异形词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汉字的简化并没有完全消除这些现象,所以,从繁体中文中继承也是异形词的主要来源之一。

实际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还有使用频率的不同,但一般不会造成误解。当这些异形词运用到句子中去,并不会使句子意义发生改变,也就是句子具有“异形同义”的特征。

根据异形词整理表来简单例举一些常用常见的异形词:

百废俱兴—百废具兴 保姆—保母,褓母

浑水摸鱼—混水摸鱼 本分—本份

毕恭毕敬—必恭必敬 秉承—禀承

孤苦伶仃—孤苦零丁 宏愿—弘愿

死心塌地—死心踏地 辈分—辈份

下面,来例举一些包含异形词组的句子,以便于更直观地理解:

(1)a为了找到出口,他不得不铤而走险。

(1)b为了找到出口,他不得不挺而走险。

(2)a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在外漂泊。

(2)b他一个人孤苦零丁,在外飘泊。

(3)a有的事情,实在不需要小题大做。

(3)b有的事情,实在不需要小题大作。

(4)a请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在背后指手画脚。

(4)b请直接了当地说,不要在背后指手㓰脚。

上面四组例句,每一组都是包含异形词的同义句,主要体现在其书写方面,由于发音时一样的,如果只是口头表达的话并不会有区别。

2.异形词在英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异形词的形式并不只存在于汉语中,与英语作比较,英语里也存在同义异形的现象,但与汉语不同的是,汉语异形词同音同义不同形,英语里所谓的同义词却更类似于汉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发音上并不相同,例如:abide by,adhere to,conform to 都表示“遵守”的意思,但三者在读音上并不相同。所以,汉语中纯粹意义上的异形词也是汉语语言中的一大特色,更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三、反义词表同义

两个句子中各包含了一组反义词中的一个,而两个句子的意思表达还是一样的。这种反义词表达同样意义的现象,在汉语里面非常丰富和常见,也是汉语里一个比较独特的语言部分。比如:“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表达的意思都是中国赢。

像这样的反义词在句子中使句子表达同样意义的有趣现象,其实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约定俗成的说法,而是有所根据的,非常值得进一步了解和探究。

下面将给出一些常见例子,并粗略地加以解析。

1.反义词组:胜—败

(1)a中国队大胜日本队。

(1)b中国队大败日本队。

其中(1)a这一句很好理解,“胜”就是战胜、胜利的意思,这里 “胜”用作动词,就是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而(1)b中“败”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是古汉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体现。“败”在古汉语中有使动用法,即“使之败”,相当于英语中 defeat 的用法。如:败宋师于黄。——《左传·隐公元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秦数败赵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把(1)b理解为“中国队使日本队大败”,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2.反义词组:否定词“不”,热闹—不热闹

(2)a.人来人往,好热闹。

(2)b.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一组中,(2)a“好热闹”简单易懂,也符合正常的语法习惯。但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字,“好热闹”和“好不热闹”的意思却仍然相同,都是很热闹的意思,都表达了肯定的意思。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释,“好不”连起来可以作为副词,用在某些双音节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跟“多么”相同。因此,(2)a中的“好”可以换成“好不”,且意义不变。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在“容易”前面,“好”或“不好”都是否定的含义,比如:“好容易才做完”和“好不容易才做完”都是不容易的意思。

3.反义词组:上—下

(3)a叶子落到了地上。

(3)b叶子落到了地下。

在这一组例句中,(3)a的“上”和(3)b的“下”方向正好相反,但两句话表达的确是同样的意思。其实,只是说话者所选的参照物不一样。当说(3)a时,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那么物体在地面的上方;而当说(3)b时,则是以说话人的位置或物体本来的位置为参照物,“落”的方向是朝向地面,位于参照物下方。

4.反义词组:否定词“没”,差点—差点没

(4)a我差点被篮球打到。

(4)b我差点没被篮球打到。

(5)a差点得满分。

(5)b差点没得满分。

“差点”和“差点没”是一组很有趣的词,它们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是否有差别,还要看具体的语境,以及后面发生的动作。在例(4)(5)中,例(4)的两个句子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就是我没有被篮球打到。而例(5)的两个句子意义则不相同,(5)a表示没有得满分,而(5)b表示得了满分。

简单解析一下“差点”和“差点没”这组词在表达意义上的区别。一般说来,如后面的动作是不希望发生的,那么“差点”和“差点没”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一样的。比如:“差点死掉”和“差点没死掉”表示的都是没有发生,即没有死。但是,如果后面发生的动作是希望发生的,那“差点”和“差点没”在句中所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比如:“差点打赢”表示没有打赢,而“差点没打赢” 则表示打赢了。换言之,如果后面的动作是希望发生的,那么“差点” 表示没有发生,否定;“差点没”表示发生了,肯定。

5.反义词组:救—灭

(6)a消防员正在救火。

(6)b消防员正在灭火。

在这一组例句中,两个句子都表示要把火扑灭,其中(6)b很好理解,“灭”用作动词扑灭。而(6)a的“救”按照字面意义或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来看的话,则不太好理解为什么“救”和“灭”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这里,“救”的意义,也是古汉语意义的沿用,在《说文解字》中有注释:救,止也。这样理解就说得通了。

笔者对汉语中的同义现象给出了自己粗浅的见解,然而,汉语是博大精深的,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语言是一种神奇的现象,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作用[3]。就同义现象而言,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找到解释和分析,也有很多语用的方式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的研究不光要靠语法来进行,也要结合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就像吕叔湘和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提到的一个“习惯语”概念: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4]。站在语法的立场上,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汉语里的同义现象也是汉语丰富内涵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汉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