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时间:2024-09-03

王正坤 庞 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一、理论基础

(一)智媒体的概念及其本质

智能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生态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与受众需求智能匹配媒体形态。其联动了多元感知维度,以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刻板、固化的模式,为受众提供充满象化的信息获知体验。智媒体本质上是“智能+智慧+智库”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人机互动,铺写传媒的全新产业链,加速信息的迭代更新[1]。在红色教育中以智媒体为载体,赋予内容层面的多维改革,实现以受众感知价值为维度、实质意义融合为形态、虚拟临场体验为主导的个性化、智慧化教育,智能分析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聚焦点,个性化地定制红色文化的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演化为接地气的形式,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供有效的传播方式和路径。

(二)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指的是由始以来能够推动历史进步的先进人物事迹、纪念物和承载精神……既可以是有形资源,也可以是无形资源;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畏艰难、努力奋斗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伟大精神和承载这些精神的实物综合,包括与革命旧址、纪念场所、先烈遗物、文献等相关的文化内容。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红色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导向

新时期下,培养“四有”新人需要通过多元的途径,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观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在其中相互碰撞交融,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准确的判断力尤为重要,而这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因此,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信仰,增强了政治鉴别能力,坚定了伟大的政治方向[2]。

2.红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体现在: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的可行性、产出良好结果的可靠性。红色文化是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与先进人物的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可以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文献资料等形式,来彰显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化抽象为具体,将革命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课堂由传统的“灌输—接受”转变为“活动—体验”,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升国旗、唱红歌、讲述革命故事、观看红色经典作品、重走革命道路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耳闻目睹中渐渐地汲取红色文化中所蕴藏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获得灵魂的洗涤与精神的信仰,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

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弘扬以团学课堂的开展为媒介,当前,我国开展团学课堂的高校半数有余,在团学课堂中关乎红色文化的内容大多超过半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实红色文化在高校中普遍受到重视。由于红色文化地域资源分布广泛,各地高校根据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对红色文化教育作形式上的科学调整,使红色文化教育彰显别具一格的区域特征。在团学课堂的开展中主要采取线上、线下、主题体验、社会实践等多元形式,有的高校根据地区的红色文化对思政教材做出适当调整,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课表、进思想。然而,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实践时采取“任务驱动式”,学生并没有在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基地中思考与感知。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红色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渗透,不利于红色文化真正地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

1.内容缺乏时代感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文化之间的沟通会产生偏颇。红色文化以固化的模式进行硬性地灌输往往不易于大学生所接受。董存瑞炸碉堡、刘胡兰不畏侧刀等红色历史,说来倒是具有十足的年代感,也因年代而产生了隔阂,听之更像是一个旧报纸上的陈年往事,很多经典的红色故事更是从小学带入大学,解读方式也极为雷同,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甚匹配,很难令大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描摹其中的精神色彩。

2.方式方法单一

当代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趋同、单一,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说教式”“灌输式”,运用“老三样”教学,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大多教育者站在了政治的高度阔谈价值观的输入,以空洞的理论作为说教主体,单向地进行信息的输出,将学生定位为教与学中“客体”角色,过分强调红色文化的理论性、知识性与系统性,而忽略了其实践性与应用性。

3.反馈机制缺失

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反馈机制相对不健全。学工办、教务处等各个部门在红色文化课程设置时或出现意见不一、课程重复等反馈缺失的结果。无独有偶,教学质量反馈的评价主体单一,致使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结构构成的困难性。反馈机制的缺失是双向的,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监测与反馈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文化的内化程度。除此之外,各个部门在设计与反馈红色文化课堂中难免产生观念分歧,导致课堂内容重复。反馈机制要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新方向,方能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与达成状态以及老师的教学实效。

三、新时代智媒体给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智媒体个性化推荐给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匹配及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沟通、交流的环节。但智媒体主导下的教育课堂为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智慧课堂的可操作性与互动性实现的契机。智媒体技术让教师可以深度把握数据的个性与共性,为红色教育资源选择及有效传播提供了契机。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智媒体技术,教师不仅能够全面掌控整体教学态势,也可针对学生个体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并以个性化的智能信息采集打造红色文化的资源数据库。因此,只有实现了教学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才能够真正地推动红色教育的开展深度与广度,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全面实现红色文化的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4]。

四、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探索

(一)紧跟时代脉搏,挖掘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

智媒体时代三架马车齐驱,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机互动是时代鲜活的血脉,在红色文化教育领域也能够绽放异彩。红色文化凝聚了历史性的精神与底蕴,但是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幅油墨未干的画,时代的着色能够赋予其愈加生动的表达。在发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引入智媒体这一新兴技术,能够使之更贴合新时代所需,为更多青年学子所接受。教师可以在智媒体视域下突破老旧教育观的束缚,在红色文化资源库中采集有效的素材资源、联合社会热点与红色文化,使课堂的呈现愈加多样化,向学生传播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知识与观念。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这一集合了海量、多样数据的工具采集学生对红色文化相关方面的“雁过留痕”,整合学生兴趣与关注所在,将其整合至红色文化课程中,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科学化、合理化。除此之外,智媒体中的VR技术能够带领学子走向历史、身临历史,去感知红色文化的真切表达。在时代驱动下,形成“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多维地表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对智媒体的体验感知逐步演化为行为导向的形成,更好地针对过去、揭示规律,面对未来、预测趋势,握紧时代脉搏、深化内涵感知。

(二)创新教育载体,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呈现

智媒体是教育的良好载体,承载着丰富的资源与信息,以智媒体作为红色文化弘扬的载体能够赋予其更加深远的传播动力。教与学的线上线下相交互,能够互为补充、互相融合,学生可更加深层次地体会红色文化内涵。利用VR技术能够支持高校红色文化的构建,实现学习资源补偿、体验维度延伸与实践层面激励。以VR为例,VR中的三维视角还原红色文化场景,刺激学生的生命感知。相较于文字、图片、音频等红色文化载体,VR能塑造全感官、可视化维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走进历史画卷,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历史情节再现,让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VR拓宽学生的红色文化感知框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感知层面走向行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红色文化从虚拟中引导出来,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传播,不仅做到明德于心、寓教于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数据资源库。

(三)完善反馈机制,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精细化管理

针对一些学校顶层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智媒体的新兴,可以通过优化反馈机制,协调好教务处、学工办、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有效衔接,优化高校的顶层设计,使得各个部门能够相互配合、多元互动,精细化地设置课程和教师的上课时间,对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提高各部门的沟通效率[5]。

学校通过运用智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信息录入,并和理论知识进行数据比对,形成红色文化课程的“第一次”理论。再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再通过智媒体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第一次”理论是否正确,得出“第二次”结论,并不断通过验证、反馈、改进的反复过程,将理论不断更新迭代,给予教师更多备课所需的素材,且形成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教师能够及时地将学前、学后的信息进行反馈与整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化。此外,红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这些环节组成了保证红色文化教育能落到实处的有效反馈机制。

总之,教师在红色文化教学中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但传统上对红色文化教学中采用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这对红色文化渗透的力量甚微,不能够形成对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有效评判与诊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力、赋予红色文化更加灵动的表达,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智媒体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加工与处理,充分研究教学现象与学习行为,提高甄别与筛选的能力,优化红色文化的教学策略,归纳与总结在其教学中的普遍性规律,推动教育走向智能化、精细化,真正适应当代的教育所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