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何媛媛
(安徽三联学院 机器人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精准资助是高校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指导,对高校贫困学生开展资金扶助的重要举措。在科学的精准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程序对高校贫困学生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进而使帮扶更加高效与精准,将扶贫政策切实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其更好发展,体现教育资助的实效性。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剖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贫困学生的认定一直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广义层面的贫困生就是指家庭经济来源低于学生所在区域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而导致家庭无力承担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城乡经济收入差距较大[1]。当前,我国各高校贫困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基本经济保障,这类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经济困难精准认定,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材料进行认真审核,这些材料主要包括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调查表、学生经济困难申报表、学生所在地政府提供的贫困证明等。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调查表由学生填写,这就存在诸多的主观因素。有的学生为了取得资助资格,填写的家庭收入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地方政府提供的贫困证明,一方面,由于基层干部偏袒当地学生,尽量夸大学生的贫困状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基层干部在提供证明的过程中没有深入调查,没有具体掌握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导致这些材料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造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出现不客观、不真实等问题,对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及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目前贫困生认定存在较大的问题与不足,致使高校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难以真实有效地开展,这也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部分学生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并不能划入贫困学生范围,为了取得资助也提交了申报表格,也取得了贫困学生认定;还有部分学生本身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为了得到资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取得了贫困学生认定,这就出现了高校贫困学生超自身消费水平消费等不良现象。相反,有一部分真正的贫困学生,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在自尊心的影响下,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宁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找兼职也不去申报贫困学生认定,进而影响了学业。这就使高校的精准资助难以实现应助尽助,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2]。
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目的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由于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学习与生活困难,是要帮助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其树立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促进其更好发展。但许多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开展只注重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了对其思想引导。这就使许多贫困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的资助,却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从而影响了其学习和正常的社会交际;更多的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过程中缺乏诚信教育,许多并非真正的贫困学生弄虚作假取得了资助资金,并用于吃喝玩乐;有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即使自己有条件也不归还助学贷款;还有一些贫困学生获得了资助,完成了学业,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更缺乏对社会的积极回馈。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的关注,需要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贫困学生的精准认定缺乏必要的监督
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填写,由当地政府来认定,这种认定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而且各地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对学生贫困材料的认定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并存在诸多的利益输送和人情关系等不正之风,这就使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最重要的认定环节都存在更多的不真实性。
2.贫困学生认定材料不全面
当前,全国各高校对贫困学生认定的主要材料就是家庭情况调查表,而其他方面的材料几乎是空白,这就使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至关重要的贫困认定资料过于单一。贫困学生认定关乎资金扶持,牵涉到诸多的利益问题,因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需要汇总多方面的信息材料,应当多角度、多层次的审核。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贫困程度,才能对学生的贫困认定做出精准识别,仅仅只依靠现存的简单的材料显然是不够的。
3.贫困认定具体的工作方式单一
当前,各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主要表现为由学校的贫困认定小组结合学生的材料与申诉来做出评定,而贫困认定小组的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会、学生代表来组成,这种认定方式具有很强的民主性,也表现出了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学生贫困的原因虽然千差万别,但毕竟贫困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且许多学生的家庭贫困是由于一些特定的甚至是难以启齿的原因造成的,这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并不愿意让大范围的人群知道。在这样的贫困认定工作方式下,学生的一些真正致贫情况反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这种单一的贫困认定方式不仅制约了贫困学生与高校的互动交流,也制约了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深入了解,这就影响了贫困认定工作的真实性。
1.资助标准的影响
科学而合理地制定资助标准,能对贫困学生形成有效的资助,也才能产生良好的资助效果[3]。反之,资助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就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资助作用,效果就差强人意。因此,资助标准的确定对于精准效果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并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及各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例如,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悬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划定不同,这也导致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同。而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杂费也并不一致,有的高校一年只是四五千元,有的一年上万,更有一些艺术类专业一年需要好几万。资助标准的全国统一,使各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只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发放,这对于某些特别贫困的学生或者是某些花费巨大的专业的学生来说常常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其实际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助的精准效果。
2.资金发放的形式
目前,全国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在统一时间评定贫困学生、并且在统一的时间对这些学生发放资金。而许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表现为不确定性,许多学生在真正经济困难时难以得到学校及时的资助,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和学习,虽然资助资金会按照规定时间发放,但这个阶段其经济困难或已经度过或已经对其形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这就使精准资助资金的发放不能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使这种工作形式难以实现对学生资助的精准效果。
1.强化地方政府对贫困学生认定材料的审核
高校要改变以往由学生将家庭情况调查表在所在地区盖章认定的工作方式,改为由高校向学生所在地政府发函进行调查,并且制订相应的责任机制。这样就能改变以往学生拿着家庭情况调查表托人情、找关系盖章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才能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更加规范、更加严肃,也更加准确。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贫困认定工作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地区的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工作也都体现出了网络化运作,基本形成了网络协同互动平台。高校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开展也可以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在国家职能部门的主导下积极构建和这些部门协同合作的机制,从而从网络上获取与贫困学生有关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等信息资料,并且和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照核实,从而对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形成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校还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贫困学生的认定进行公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形成全社会监督的态势,从而强化高校贫困学生认定的多元化、多维度和全社会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增强贫困学生认定的精准性。
1. 合理制定资助标准
这就需要教育职能部门将贫困学生的资助标准制定权力下放高校,由各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学校的专业收费情况、贫困学生的人数等来自主确定本校的贫困学生资助标准、资助等级。并且要专门设立一个机动资助资金账户,以对特殊情况下的贫困学生进行及时的资助,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资助的精准效果。
2.根据申请的用途来使用资助资金
过去,由于对学生使用资助资金监督管理不严,导致学生获得资助资金之后往往乱用,有的甚至用于不必要的生活消费,使这些资金不能有效地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从而没有达到精准资助的目的。基于此,高校应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让学生在这方面做出书面承诺,并且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立帐,保证资助资金必须根据申请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坚决杜绝贫困学生滥用资助资金的现象[4]。而且,高校相关机构、班主任及学生会要定时抽查贫困学生资助资金使用情况,审核支出账目,从而对资助资金严格控制,以更好地呈现精准资助的效果。
1.要对学生进出贫困资助范围进行动态管理
贫困学生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其贫困状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当前,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各地区都在积极寻求经济发展新路径,有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会随着当地经济的改善而改善。而有的学生的家庭贫困则是由于一时的变故,随着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之后,家庭经济状况会逐步好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对这些学生持续资助显然就不合理了。高校要根据学生贫困档案及和贫困学生所在地政府相关机构的积极沟通交流,深入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在经过细致认真的核实之后,要及时解除对这部分学生的资助,从而转向资助新的贫困学生。
2.要建立学生自主申请脱贫机制
要求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改善、达到脱贫标准之后自动申请退出精准资助范围,并且在这方面要形成有效的档案、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要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违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以使其在条件好转或事业有成时积极回馈社会[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关键,高校的精准资助要体现公平与合理,以更好地呈现精准资助的效果。高校要秉承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认真实施国家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政策。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深刻认识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并要以创新意识积极拓展高校精准资助的新路径,不仅要从资金上资助贫困学生,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感恩社会、诚实守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年轻人的奉献精神,从而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