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 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刘 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这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性,其深度融合也具有可行性,深入研究两者的融合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和沟通媒介得到快速发展,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正以一种强劲的姿态渗入到校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成为新时代校园与传统校园最显著的区别。当代学生无可回避地要在媒介作为环境要素的校园中学习和成长,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和生活方式,多元、庞杂的网络信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大学生虽然易于接受新鲜的网络信息,但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的鉴别、分析和批判能力明显不足,这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1]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多元化、表现方式多样化、信息发布即时性、信息内容包罗万象等特点,这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与较高的文化水平,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对于新媒体的运用非常普遍,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新媒体的快捷性、多元性、丰富性相比,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教育主体不再具备信息优势。在过去信息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环境较为开放,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得以广泛传播,大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迅速获得各类信息,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次,教育载体滞后于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获得各类资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传统教育载体逐渐满足不了当今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尽管当前有各类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与一些娱乐、影视网站相比,大学生浏览思想教育网络信息的次数显然较少。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新媒体时代,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新媒体渠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化且缺乏针对性,没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普遍关注,也产生不了共鸣,必须及时调整才能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讯息的能力。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延伸着我们的感官,许多不同形态的媒介正在崛起,因此,要确保媒介发挥正向功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即媒介素养。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辨识庞杂信息的能力却不高,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一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明显不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已经成为公民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将获得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很多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与之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明显不足,目前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而且选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大多是新闻类专业的学生,非新闻类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较为陌生。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大学生运用和驾驭媒介能力有限,尤其容易被网络媒介所“绑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据相关调查,75%的大学生不能对新闻报道的真假做出正确判断,73%的大学生对媒体基本信任,15%的学生对媒体完全信任,对媒体不信任的人数占3%,态度不明确的人数占9%。[2]三是对媒介信息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但是新媒体信息环境错综复杂,一些偏激、低俗、虚假的观念未经过滤径直进入大学生的视线。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很多大学生只是相对盲目的信息受众,而非成熟理智的信息公民,这显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相符合。为了使大学生适应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范围。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3]现代社会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各种信息真假难辨、纷繁复杂,媒介素养教育更显紧迫。我国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于媒介的发展速度,国内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尽管个别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是选修的也大多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受众面较窄。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不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整体有待提升,对媒介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加入媒介素养内容,有助于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高校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课程上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整体上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范围,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其次,有助于提高网络信息教育的理论高度。当今大学生更多地是从技术层面接受网络信息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这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敏感度。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容易从思想的高度培养具有独立判断思考能力的大学生。理论性和思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将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教育的方向,使网络信息教育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和理论层面,从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宽度。
再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大于启发,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达不到理智生活方面的自知和情绪生活方面的自胜,无法实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境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解读媒介信息的控制力,这需要独立、自主、理性等优秀品格做基础。媒介素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公民意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掌握一定的传播学知识和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更加有效的传播技巧,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受众对信息的批判反思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即主体的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应对当前复杂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经历批判、接受、理解、参与等模式变迁,有文化保护、思想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其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4]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相似。无论是媒介素养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政治性等特点。在内容上,媒介素养教育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多种理论,是传播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来丰富自身的理论框架,以提升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和宽度。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传播内容是开放性的,一直处于连续不断的进入与输出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同样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往往是符合某一政治集团或统治者的利益。
最后,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只不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是意识形态观念,传播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传播目的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是意在改变受众的思想观念,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与大众传媒的运作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大众传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受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参与者,既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信息的反馈源。只有充分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达到真正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方法等方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策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教育
繁复庞杂的网络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难度加大,这不仅要求高校政治工作者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体的运作机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变的社会背景,当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的“把关人”。首先,相关部门要对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定期培训,请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讲授新媒体运作的特点、人与传媒的关系、网络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传播背后的商业运作和权益关系等问题。由于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分类要素,因而要尽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全面、长期的培训。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学习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熟悉媒介讯息中使用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揭示新媒体的工作机制和传播特点,提高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敏感度和辨识批判能力,进而对解读媒介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善于利用新媒体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与大学生开展深入交流与指导,从而恢复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始终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重要方法。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尤其是在《形势与政策》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丰富的、鲜活的媒介素养案例,特别是针对由网络争议引起的热点事件,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引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网络舆情,进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着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和道德领域几个维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善的心理,真正做到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主体意识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目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新媒体的自由化和虚拟化特征则容易使大学生刻意放大自我,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人生观。鉴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上重教育、轻宣传,教育方法上重启发、轻灌输,教育主体上中重学生、轻教师,努力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实现从自顾自执、自小自私的“小我”到立人达人、成己成物的“大我”的真正跨越。
(四)充分发挥网络组织或社团的作用,加强对网络组织或社团的引导和管理
近年来,一些以网络为平台的学生组织或社团迅速窜红,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工作者对网络组织或社团的管理相对滞后。高校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组织或社团这块阵地,加强对网络组织或社团的规范管理,引导网络组织或社团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论坛和网上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鼓励学生成立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学生组织或社团,加强网络组织或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组织或社团负责人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网络组织或社团的使用和管理,了解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与运行机制,培养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营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传播环境。
(五)重视社会实践,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
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虚拟”,长期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网络媒介消费,通过网络建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认知,容易造成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等心理疾病,出现“沙发土豆”、“鼠标土豆”、“单向度人”等媒介依存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与互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接触和了解现实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改变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认识,真正做到让社会实践和亲身经验塑造大学生的态度、认知和信念。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让大学生走进电视台和网站工作室等场所,与媒介信息制作者近距离接触,了解传媒专业人员是如何选择传播材料以印刷、广播、网络等形式将内容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同时,高校工作者也可以邀请一些媒介专家、学者到高校作一些专题讲座,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让大学生了解信息选择、信息加工和信息传播背后的媒介机制,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媒介之中,是运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主力军。面对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很容易思想混乱、迷失自我。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改进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在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范围、提高网络信息教育的理论高度、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的、相似的特点,使得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结合的可能性。在具体的结合路径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充分发挥网络组织或社团的作用,加强对网络组织或社团的引导和管理,重视社会实践,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实践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2]生奇志,展 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4]聂竹明.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东南传播,2010,(7).
(责任编辑:余小江)
MediaLiteracyEducationtheNewField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NewMedia
LIU Se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Henan 450045,China)
In the new media age,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low media literacy,lacking recognition ability of media information,although they are the main users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ies,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raining overall-develope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urgent tas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how to integrat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judgment abilities.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commonality and integration feasibility.Accordingly,in-depth studying the fusion mechanism of them is helpful to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levels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media literacy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4-02-2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编号:2013-MYB-077);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32400411342)
刘 森(197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G41
A
1000-579(2014)03-0116-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