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同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时间:2024-09-03

郑惠明,姚钟华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共同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景观、绿化美化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浙江交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动员全体师生对浙江交院的文化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认同,强化教育教学目标、行为的一致,加强师生对学校的忠诚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教职员工的内聚力、执行力、贡献力;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创新力、竞争力。浙江交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使行、通、海、玉、道等关键价值观得到高度认同。

1 行:“励志力行”的行为作风

“励志力行”是浙江交院的校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追求。孔子说:“讷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朱熹坚持 “格物致知”,主张 “以知为本,力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王守仁说:“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王夫之强调行在知与行关系中的主导作用,“知行相资以为用”。“励志”就是磨练自己的心志,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和人民。“力行”就是注重行为实践,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探求科学真知。由 “励志力行”演绎出校风、教风、学风,其中 “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最具代表。

“行”的意义在于,学院文化中个人理想人格的追求与生命价值的秉赋是一致的。浙江交院要求每位师生都要自信、立即行动。产、学、研、思、知、事都与 “行”为一体,师生的道德水准、学风、课堂包围、师生教学生活、行为方式都与“行”紧密相联,处处展示出学校 “重行”的气质。“穿上鞋子才知道哪里夹脚”,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调整、完善、检验。行动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一旦行动起来,就会不断获取新知、实现目标,这样会大大激发斗志,超越自己、超越别人。

浙江交院“行”的文化,是通过50多年来上万名师生的行动相承传的。在这个校园里,综合教学楼大门两旁悬挂着 “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学风标语;连接新老校区有两座桥——“励行桥”和“致远桥”,师生每天都穿行过它们;学生 “励行队”每天协助维护学校安全。在这个校园里,涌现一批又一批的 “励志力行”者,他们是浙江交院办学的舵手、引路人,他们是交通运输行业的英雄、排头兵,他们就是传奇,他们的人生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交院人前行。这就是浙江交院 “行”的轨迹。

2 通:通达恒泰的内在德行

交通,是浙江交院的办学之源、兴校之基,象征交院发展愿景是通达恒泰。交通,《易经·泰》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亨通泰平,只有通达,才能太平,才能得到无穷的福气。要想通达,就要相互融合,上下团结,彼此了解;要想恒泰,就要泰平安定,持续不断,恒久长远。

“通”的意义在于,学院文化中要强调由内而外开放的能力,沟通能力要成为师生的核心能力。师生个人层面的沟通能力,是个人心理历练过程,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亲和力、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学校层面的沟通能力是学校对办学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能力,一般包括教育管理能力、授权、应急处理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等。个人、学校沟通能力的培养,深化个人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融通,开放自我,开放办学。

浙江交院 “通”的文化,是通过在校师生合作创新发展的项目中体现出来的。在校学生除了班级活动以外,还有社团节、科技文化节等,培养学生的沟通、积极主动、个性开放、协调、领导等能力;广大教职员工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以外,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创新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兴趣活动俱乐部等,培养教师的面向企业、行业、社会的沟通、积极钻研、独立自由、成长、奉献等精神。各种师生间互相合作完成的项目、课题、活动是浙江交院 “通”的渠道。

3 海:百川归海的目标趋向

“海”的意义在于,学院文化中要拥有虚怀若谷纵横四海的胸襟。人生许多时候处于无知无为的状态,如同置身于黑夜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那天光未明之际,多想在时隐时现、稀稀拉拉的星光中有一轮明月为自己领航,有一个火红的太阳升起于东方……远渡海洋,心际无穷。“百川归海”,每一个交院人要真正具有自身魅力,善于吸纳、获得成功,首先要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包容的特质、海纳的内涵,聚合素质、知识、技能、经验,传递思想、才干、造福于人的光芒。大学以兴办一流专业、造就专门人才而成为社会事业的建设者,专业就是大学远涉重洋的诺亚方舟。浙江交院对于专业建设的认识,众多的理念最终归于 “海”,既要具有深海远虑的危机意识,满怀对竞争对手的敬意,虚心向兄弟院校学习,准确定位,差异化发展;又要具有放眼全球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路,吸收海内外优秀专业建设经验,突显优势,创新性发展。

浙江交院 “海”的文化,反映学校走出国门、走向海外、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的专业建设目标。浙江交院校徽主体图案是大海。海的波浪,含义就是:浙江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浙江交通运输业正处于 “发展方式转型期、建设高潮持续期、港航强省加速期、现代物流提升期、综合交通推进期”。面对新形势,在涉海类专业院校中具有显著特色的今天,浙江交院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服务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港口与航运、公路运输、现代交通物流等特色专业,万众一心,信心百倍,建设好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专业。专业就是浙江交院人遨游之 “海”。

4 玉:琢玉成器的教育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 《礼记·学记》,玉不加工,不成器皿,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诗经·国风》中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对其解释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老子 《道德经》中有说 “如玉,珞珞如石”,意思是人要是以贵贱来论,玉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玉,具有灵气,自古以来都与品质优良、高贵纯厚之寓意相通;琢玉,与培养格物致志、大任于斯之士相通。

“玉”的意义在于,学院文化中坚守育人为本坚信教育的力量。浙江交院地处杭州良渚,沐浴着五千年良渚文化之光,“良与渚的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优美的诗,似一幅清丽的画……”良渚文化中的玉器,表明即使是毫不起眼的璞玉之胚,在经过匠师反复的雕琢、打磨,也可成为精美的玉器流名千古。“琢玉成器”,精品的玉器,不是指玉石本身多么的完美无暇,更多的是说在雕琢过程中匠师那巧夺天工的高超技巧。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琢玉是一样的,不是培养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高端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科学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让受教者和施教者志存高远,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建设意义的人。创新发明,做对国家、对文明进步做贡献的事。

浙江交院 “玉”的文化,是以学校典礼、集会为标记的。在浙江交院的校歌中,有一句是 “良渚曙光,悠悠千年盛世传春风”。玉器是良渚文化的标识,也可以作为学院文化的标识,用 “玉”将良渚文化与学院文化相通,因此,可以将 “玉”作为学校典礼的符号、奖状的底纹,印证学校对培养优秀人才态度,寄寓着教育的力量——琢玉的精神:培养人之信心、耐心、细心、审美观和兴趣。“玉”与浙江交院培养 “玉规格”的人相通。

5 道:“学道修路”的治学品格

“学道修路”,源于 《易经·乾》说的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是指增进德性、修治学业,是指人要自强不息、不懈磨砺、精进不已。《大学》开篇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阐明儒家思想的精义,大学就是培养大人的地方,就是培养一种普遍而崇高人格的地方;大学之道就是培养具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格的人才之道。

“道”的意义,在于学院文化中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品格。“学道修路”,“道”实有而虚无,使人的认识从有形的世界升华进入无形的领域;路是“道”之路,是有形的路,更是无形的路,是天理、是良知仁性、是指人生,是事业由创业而亨通而利己利人而壮大巩固的过程。诚心修炼、积善成德。“学道修路”,铺下的是路、架设的是桥、竖起的是航标,是道、是路、是心与心的连接,是恒久通达的财富。

浙江交院 “道”的文化,是以卓越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为代表的多种管理范式。从1998年开始学校实施培养卓越人才的质量管理体系,宣贯、培训、实施、受审等环节,就是负责任的、对培养人才各过程的内部自律性过程控制,在近乎苛刻的细节管理中,全院师生体会出 “学道修路”的艰辛;在收获一批批成为社会建设者的毕业生时,全院师生享受到 “学道修路”的快乐。与卓越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一样,“教授工程”、“四百行动计划”、产学研 “三层次一网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等,浙江交院教育教学管理范式是其治学之 “道”。

[1]郭剑彪,郑惠明,等.港航物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戚步云,姚钟华.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9-50.

[3]戚步云,姚钟华.内在的成功—交通,创造人生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戚步云,姚钟华.“学道修路”的哲学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66-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