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卢兆梅,罗巧花,章 颖,王玫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当前,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 “新型城镇化” 这一重大战略,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龙岩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 〔2021〕3号)强调了 “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 。[1]为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人应是具有高新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个性与创新相结合的个体,有先进的思想理念,能快速适应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大多立足于地方区域领域,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其主要生源和就业导向与地方产业息息相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为新型城镇化进程培养所需的人才,这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它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劳动力分工更加明确,城镇化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升级和调整。2021年龙岩市新型城镇化率为62.88%,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进一步拉动了城市内需,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转变了消费结构,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更为协调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产业机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人才需求类型和规格多元化、职业岗位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型城镇化人才的最佳场所,迫切需要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通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及时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的城镇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必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建立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全覆盖,由面向户籍人口转变到全部常住人口。近年来,农民工的户籍、就业、生活场所等虽然得到不断的改善,但是在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权益方面未能真正融入城市,而是成为被边缘化的城市边缘人。黄炎培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作用: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高职院校多渠道开展岗位职业技能、学历提升、市民素养、创业教育等培训,帮助进城农民工拥有稳定的职业和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城镇,成为城镇化真正的主人。这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迫切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新型城镇化是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2]。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掌握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化农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水平,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供大力支持。
龙岩市总面积为82 370平方千米,下辖2个区、1个地级市、5个县,共计8个区县。在国家战略定位上,龙岩市享有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和财政金融、用地倾斜支持老区苏区政策,这些有利于龙岩更好更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岩高质量发展助力。龙岩市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支撑、广大乡村为基础,具有龙岩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此战略下,龙岩市新型城镇化取得了一定发展。
1.城镇化效率、质量、水平逐年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业、服务业在城镇快速发展。近年来,龙岩市城镇化效率、质量、水平逐年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273万人,市域城镇化率62.88%,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00%,城镇第二、第三产业人数不断增加(见表1),大量聚集的人口改变了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促进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使城镇居民生活在管理、质量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表1 2017—2020年龙岩市城镇三大产业就业人口统计表
2.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是城镇化程度及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龙岩市按照 “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 宜居城市综合体目标,推进省、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及 “321” 特色乡镇创建,初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1]。近年来,龙岩市城市建成绿化覆盖率达到46.73%,建成区绿地率42.4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00%,城区空气质量优、非常适合人居住,满足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人与城镇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龙岩市现有保留建制高职院校1所,即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该校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200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2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
1.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分析。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人数从2019年8 128人增长至2021年11 090人,增长率为26.71%。学生数量增长快,部分专业学生人数布局集中,发展不均衡。根据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网统计数据,有些专业学生人数仅为个位数,但有些专业人数达到上百人,学生专业选择趋向一致,导致有些专业强者恒强,而部分专业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招不到学生停止招生现象。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完全匹配。截至2021年,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共计有41个高职专业,即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电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建筑室内设计、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助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学校招生专业基本符合龙岩市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龙岩市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不断变化,大部分从业人口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上呈现出 “三、二、一” 产业结构分布,城镇在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因此,其专业设置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要匹配。结合龙岩市产业结构数据及2020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二者的协调性与匹配度进行分析,龙岩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对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 0,24.39%,75.61%(见表 3),而城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11.10%,44.00%,44.90%。通过数据看出,学校专业设置与龙岩市产业结构匹配度有待提高,其中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学生较多,相关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供过于求,质量不高。随着国家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提出以及应对各类大型公共卫生管理危机的需要,新型城镇建设需要的农林牧渔、社区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将成为其重要支撑,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远远达不到发展要求。[3]
表3 龙岩市高职院校专业对应三大产业设置表
表2 2019—2021年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招生人数统计表
高职院校具有区域性及市场性的特征,其空间布局、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培养人才的类型结构受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龙岩市为积极对接产业强区、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发展层级、能级,持续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前瞻布局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力推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走出老区加速发展新路径,为区域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示范。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将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定位于龙岩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上,主动融入龙岩市建设的功能定位,依据战略定位目标,依托各区域产业业态的变化,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紧密衔接市场,确定办学方向,真正树立起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加强政校企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龙岩市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 目标,持续推进 “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 建设,大力发展 “5+N” 现代产业体系。这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发展方向,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主动适应龙岩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一是构建以服务新型城镇化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群)、专业链(群)与新型城镇化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按照 “以群建院” 的思路,改变传统的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典型产业领域,重构形成对接区域产业 “323” 的八大专业群布局。二是要强化高职院校对接企业进行知识培训。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对小企业家和大量产业工人进行企业知识技能培训,因此,学校要根据区域产业人才发展要求,创新 “二元制” “2+1” “2+0.5+0.5”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 “送教入企” 的方式,将课堂搬到企业当中,理实一体、工学结合, “边生产、边教学、边实践” 。目前,学校 “二元制” 人才培养与79家企业合作,开办专业9个,共计培养1 095人。软件工程学院校企 “双主体” 培养 1 062 人,实施 “2+1” “2+0.5+0.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办3个专业,共计培养150人。三是专业设置要准确定位新型城镇化新型产业需求。学校应及时掌握及预测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在设置新专业的同时,及时调整不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科学设立专业评估预警及退出机制。[4]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要重视对进城农民工的新市民教育,以进一步提升龙岩市农民工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更好服务龙岩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方面要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能,开展农民工 “求学圆梦行动计划” ;另一方面要探索新市民教育的实践。如通过校企合作、校舍联动、校校交流等开展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等教育内容培训,使农民工在思想观念、文化知识、行为方式、社会伦理等方面完全融入当地城市,同时借鉴在新市民教育上做得成功的典型城市和社区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打造属于当地特色的新市民教育。[5]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和科技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龙岩市应提升新型农民素养和农业科技发展服务水平,努力增强自身建设。一方面要结合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现代农业化发展需要及传统优势,建设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主体专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涉农专业应在现代农业技术、科技、规模化经营管理等方面承担起相应责任并作出新的贡献。[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