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宋丽丽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中国高校开始由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办学规模因此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高校改革与治理的整体性特征,要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以迎合未来发展势态,需要从长远视角出发,通过统一的战略管理来推进综合办学水平的提升。德、法、英等发达国家高校历经百余年发展,已构建了十分成熟系统的管理体制。如:德国模式强调 “学术自由” ,以此为出发点形成 “教授治校” 的战略管理模式,但这一模式造成了政府权力和师生权力的冲突,其后经过系列调整和改革,学校利益和政府利益协同并存的成熟模式得以建立,让德国高校得以稳定和谐发展;法国高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直至1984年方取得相对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英国也推行了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战略管理方案。通过对其中经验、得失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战略” 一词最初的词义是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主要应用于战争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战略” 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商业、教育等领域,战略管理成为各行业谋求效益、获取发展契机的重要手段,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等。自20世纪80年代起,高等教育战略管理被部分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布鲁塞尔成立了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正式奠定高校战略管理基础[1]。发展至今,高校战略管理的概念不断丰富,其主要是指高校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来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付诸于实际,在实践中进行实时评价与控制,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使高校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竞争优势与短板,明确未来建设思路,从而促成发展目标的有序实现。
1.外部挑战。战略管理实施中,需要充分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应对挑战、化解威胁、顺应趋势来达成预期成效。目前,高校战略管理中面临的外部挑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当下社会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当前,地区、国家经济都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走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转型升级,高校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如何快速抓住发展契机成为一大挑战。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受通信技术、交通技术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驱动力量影响,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奠定了有利基础。譬如,科研技术、高校生源、高校师资在各国间的流动加快,各高校在战略管理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使之更易适应合作与竞争氛围,避免因优胜劣汰而处于下风。
2.内部挑战。第一,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生源竞争状态因此加剧。同时,诸多高校在科研经费、人才梯队等方面的资源上也面临着短缺问题,甚至部分高校可能存在破产危机[2]。在此趋势下,高校在复杂的教育体系中更难找准自身定位,需要通过合理的战略管理来创造新的优势,更好地彰显办学特色,方能实现优质生源引流。第二,当前中国高校战略管理存在自觉性缺失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为高校发展受到上级部门严格的计划管理,高校缺乏制定战略规划的主动权。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战略管理缺乏严谨性,很少对内部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战略规划时间节点确定随意性比较大。此外,高校战略管理基本由学校领导层主导,战略规划由发展规划处起草,征求各部门意见后由党委会讨论决定,很难做到全体人员参与,这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战略管理的实效性。
欧洲高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十分完善、成熟的战略管理体制,对提升高校育人质量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德国高校现行的战略管理模式,通过强化院校、系的决策权,将政府利益和学校利益结合在一起,在一些选择性决策问题上政策有权介入参与管理,这种战略管理模式既能够保证学术自由,又能保证高校获得政策资金的支持;法国通过推行高校战略管理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促使高校课程更广泛地面向市场;英国高校则坚持走高质量教育之路,在教育管理层面,英国政府通过成立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教育质量保障部等,切实实现对教育的管理和监督。下面将总结欧洲发达国家高校战略管理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困境。
欧洲发达国家在高校战略管理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形成了相对鲜明的特点。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与高校管理层均在发展规划、内部治理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自治趋势的出现,战略管理实权逐渐更多地掌握在高校管理层手中,在具体的政策落实问题上,也多由高校内部自主确定方案与细则[3]。二是传统模式中的集体商讨、共同决策特征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被不断弱化。欧洲许多国家更倾向于将高校办学理念转向 “新公共管理” 层面,认为高校战略管理应当朝着市场化方向转变,通过采取竞争性市场手段,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使得管理工作更为专业化。但这一特征的出现导致原先的高校权力制衡局面被打破,学术自由受到一定威胁。三是欧洲发达国家在高校战略管理中总体规模扩大,致力于搭建公开化、透明化的管理平台,并鼓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战略管理决策。第四,欧洲发达国家高校战略管理的开展基于欧盟框架之下,虽因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呈现一定不同,但总体上朝着欧盟政策靠拢,力求在步调上保持一致性,与欧盟官方组织及非政府组织也多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作。
结合欧洲发达国家高校战略管理现状来看,目前取得的成就大致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治理结构变革速度加快。欧洲发达国家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此制定了新的学位制度与资格认证制度,开设了更多的国际化课程,使之规模化、专业化,具有 “欧洲维度” 的课程体系就此形成[4]。外语教学比例增加,各种高科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高校课程教学中,开放教学、在线教学的空间愈加广阔。同时,高校中的两级学位制度也得以大范围普及,诸如西班牙、德国、爱尔兰等国家均已确立并巩固两级学位体系,为欧洲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2.欧洲范围内高等教育人员流动效率提升。通过学位体系、学分转换系统等制度的落实,欧洲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自由流动行为受限较小,其可进入不同国家、不同院校进行专业交流学习,进而也带动了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同时,先进科技得以传播、个体跨文化能力不断增强,为欧洲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更多机遇。
3.高校自主性得以增强。欧洲一体化背景下,欧洲各个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发展自主权,随着经济部门参与程度的加深,高校在决策制定中拥有的自由度不断提升,其参与高校战略管理的动力被进一步激活,在专业设置中也能够更多地结合市场经济信息,拟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战略方向[5]。同时,高度自主环境下,欧洲高校治理中的资金来源也朝着多样化方向转变,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还可通过筹集企业资金、社会资金作为驱动力量,从而满足与经济部门之间的合作办学需求,推动教育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欧洲发达国家在高校战略管理方面虽取得可观成就,但受权责分配不明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对立关系,发展困境仍然存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高校机构的掌握发生异化。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的权力运行结构中,市场竞争机制已基本被引入落实,高校机构自由度高,但政府机构在利益导向下将权力进行再集中,反而容易导致权力的失衡。譬如,院校管理的权责性增强,以往属于学者共同决策的权力重新回归于管理阶层,行政管理阶层与学者层级界限愈为明显,权力过度集中于行为管理部门的现象也更加突出。
2.高校自治程度的无限扩张使得学术领域受到的压制更大。在高度自治的情况下,高校校长所掌握的权力一再放大、膨胀,一些不了解高校事务的相关利益者也借机参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术质量的把控。当校长成为高校内部信息对外披露的唯一控制者时,高校行政阶层与高校基层完全断裂,这将导致战略管理决策制定中存在许多信息盲区,不利于良性学术环境的构建。
3.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学术行为肆意干涉。引入市场机制后,欧洲发达国家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随之凸显,为解决政府投资减少后产生的经费匮乏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将部分战略管理权限让渡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支持。在高等教育商业化趋势下,政府、企业、学者、教师、学生及其他社会相关人员作为相关主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碰撞,加上商业化运作本质上与高校学术自由精神存在一些相悖之处,便容易导致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效应产生。
考虑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的影响,高校战略管理应紧密围绕 “知识经济” 这一核心,将高校教育作为培养知识型劳动人才、占据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渠道,积极主动地迎合全球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应对新的国际竞争风险。从欧洲发达国家的高校战略管理诉求来看,这些国家高校战略管理的表层目标是与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抗争,抢占世界高等教育市场,本质目标在于吸引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优秀人才,打造欧洲一体化高等教育体系,从而夯实整体发展根基。中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可以此为参考,密切关注欧洲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进程,由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全方位深度参与到国际教育市场当中,力求把握发展先机。一方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高校战略管理的根本任务,在接受、引入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的同时,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在联合培养举措下各取所长,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精尖人才。同时,还可主动开放国内教育服务,利用世贸组织相关条款,向国外输入教育资源,占领国外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可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有序的国际交流与协作,总结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先进经验,重新审视现有战略管理观念、模式以及评估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完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环节,稳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形式也可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如中国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便是以 “引进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 为办学特色,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使输出的人才既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能力,又能够在国内岗位发展中紧密贴合实际,真正做到 “一流学术成就一流国际化人才” 。
一是充分协调高校、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欧洲发达国家高校体系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化,因此高校拥有强大的资金及资源支持,但当各主体之间因利益争夺而失衡时,便容易导致 “反效果” 的产生。因此,中国高校应摆脱附属机构的定位,通过增加自主权、巩固法人地位,来形成独立治理结构。同时,应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推动力量,在跨国合作、校企合作、管办分离的多措并举下,吸纳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建立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促进高校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二是在政府适当放权的前提下,必要的引导、监督体系也仍然不可或缺。应稳抓高校的财政评估工作,通过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合同拨款制度,规避权力过度倾斜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三是重新调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基于当前中国高校行政化局面,有必要参考欧洲发达国家高校战略管理经验,通过加强学术权威、去行政化来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严谨性。同时,提升高校校长选拔的公开度、透明度,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并以此为起点,稳步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防止行政权力过度侵占学术资源。四是可适当增强学生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自治权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学生可通过选出社团代表、参与校董会等形式,来行使参与权,体现学生群体在高校事务中的参与性质。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这些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实践中要进一步凸显学生组织的地位。
从欧洲发达国家高校战略管理经验可知,现代办学制度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战略整体方向与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契合,对于明确高校权责、义务与规范办学行为都具有深远意义。譬如,即便学院联合体处于组织松散的状态,但在统一的高校制度、章程下,各学院仍然能够按照既定标准实现高度自治,确保管理工作方向不会发生根本性偏移。目前,中国在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仍未实现全面覆盖,部分高校仍未设置科学的管理章程,或在设置的过程中无法紧跟社会发展趋势,致使程序不规范、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应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制定学校章程,对高校校长权利与义务、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校内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群众参与管理的具体形式进行界定,才能确保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增设管理章程的过程中,不应以高校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简单的合编统筹,而应切实结合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将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在充分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为师生在教研学习方面的自主权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从而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
目前,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点在于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渠道,应当不断强化竞争意识,从根源上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优质生源外流现象突出,出国留学人数增多,这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有一定关联。因此可以认为,要减少优势生源外流,深挖高等教育市场、提高教育资源吸引力度是一大关键,只有在夯实国家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提高优质人才黏着度,削弱部分发达国家滥发文凭而导致的 “凡勃伦效应” 影响,扭转中国高校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不利地位。针对国外高校侵占中国教育市场的现象,一方面,应主动反思中国高校在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在国际教育合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严格防范恶性竞争行为的产生,避免合作双方产生不必要的分歧。同时应注意,虽然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是提升中国高校管理效能的必经之路,但也应充分正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由部分重点高校承担开拓国际市场职责,而不是要求所有高校均参与到市场开拓中。
综上所述,欧洲发达国家在高校战略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目前已形成明显的战略特征,且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结合国情来看,欧洲国家与中国的高校战略管理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已有的经验成果也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国高校治理,但通过分析其中利弊,仍可为中国高校战略管理提供借鉴、参考,由成就中总结经验,由困境中提炼警示,最终找到符合中国发展趋势的高校战略管理道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