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武 珺,刘 婷,孙继胜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51)
随着教育部提出 “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现代学徒制已然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重要切入点。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工学交替的特殊性,学生身份呈现出 “学生→准学徒→学徒→准员工→员工”的渐进变化[1]。他们在身份上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角色双重性,如何理顺师徒关系,找出师徒之间在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成为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全新课题。我们选取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进行了调研。该校作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早于2014年与华东冶金局测绘总队签订协议,开展“现代学徒制测绘工程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的教改试点。本次调查分别对合作企业的师傅、学徒制下的学生、学校教师进行分类问卷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200份,收回有效卷192份,有效率均达96%。通过对施行现代学徒制的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测量专业学生的观察、调研,分析现阶段师徒之间的状况,找出师徒之间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并富有针对性地提出学徒期间教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调研结果显示,师徒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师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27.6%)、参与生产的深入度(26.8%)以及工作氛围(17.1%)三个方面(见表1)。故而在针对师徒关系状况进行问卷设计时,笔者着重从开始时师徒双方身份界定、学徒期间教学效力因素、学徒期结束后师徒关系的维系程度、企业文化的影响等四个部分展开调查,力求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现代学徒制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徒双方的关系状况。
学徒期开始时,师徒双方首要任务是进行身份的确立与界定。传统师徒关系一般界定为师徒如父子,师傅作为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有着极强的身份性。故而有研究者认为模仿血亲传承之相关仪式或祀礼(拜师)能确立师生之间的伦理地位,拜师礼等相关仪式会成为维系伦理规范的外在约束力[2]。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合作单位并未安排拜师礼或相关仪式。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调查中有41%的受访者认为,学徒期前很有必要引入传统拜师仪式;2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服从学校安排、参加传统拜师仪式;35%的受访者表明,对参加传统拜师礼仪式持可有可无的无所谓态度。由此可见,在学徒期开始前加入传统拜师礼仪式是很有必要的。
表1 实习效果影响因子表(多选)
与传统职业教育不同,学徒期间学生将会跟随师傅全程参与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学徒期间想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19.8%)这一显性知识,更愿意跟随师傅学习工作中的隐性知识 (操作经验24.4%)和职场生存(人际沟通16.3%)等技能。大部分受访者期望学习到师傅的经验、判断、思想等隐性知识(见表2)。
表2 实习期望调查表(多选)
调查结果表明,2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徒期结束后会主动跟师傅联系,问候其生活近况、咨询相关专业知识;49%的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偶尔联系下师傅,但不太会去咨询工作问题;14%的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在节假日给师傅发个短信或电话,平时不会联系;1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徒期结束后就再没有跟师傅联系过。
由此可见学生在学徒期结束后,能主动与师傅联系的学生占少数(21%),学徒期一旦结束,师徒之间鲜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保持凝聚力主要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由与纪律、竞争与协作等职业关系[3]。
调查结果表明,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所在学徒单位的企业文化完全不了解,学徒期间没有接受过相关内容的培训;65%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一点学徒单位的企业文化,学徒期间师傅在日常交谈中偶尔会提到;1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学徒单位的企业文化了解较多,虽然没有接受相关培训,但在日常工作中师傅、同事及单位领导会经常提及并作教育;6%的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了解学徒单位的企业文化,主要是在入职时单位作过相关的介绍或培训。由此可见大部分单位并未将学徒视作正式员工,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文化去激励学徒完成生产劳动。
随着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日益增多,如何在现代学徒制中合理搭配师傅,如何处理好学生及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对保持学生学习动力以及在培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都影响甚大。结合此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由于师傅的经济收入是企业方提供的,学生在岗工作到学徒期结束就算完成实习任务,彼此间难以达成强烈的认同感。特别是学徒都是在校高职生,没有传统学徒那种敬师意识,他们彼此间大都不过是“哥俩好”的关系,或是纯工作关系[1]。传统师徒文化的缺失,师徒文化中荣辱与共的道德激励性也日渐流失,师徒关系无法有效规范师生之间的相互行为[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或单位安排拜师礼并不排斥,因此可以吸收传统文化,制定基本的礼仪规范帮助学生完成心理上社会角色的转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徒期间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跟随师傅学习工作中的工作操作经验及职场交往技能等隐性知识。依据SECI模型,“现代学徒制”中知识技能转移的过程可以划分为: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四个阶段[4]。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过程中师傅应将自己取得的经验、技能通过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手段传递给学生并协助学生实践、检验、修正从而完成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和影响因素除了主观(师傅)因素、客观(学徒)因素还受师徒关系及企业文化的影响[3]。学徒在生产实践中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对师傅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师徒关系,甚至会对生产实践的安排产生抵触情绪。
在实际工作中,师傅的讲解大多是即时性的口头讲解。虽然简单易懂的讲解便于学徒对信息进行即时理解和即时交流,但是口头讲解会因缺乏规范性和全面性而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大部分企业师傅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口头讲解容易产生歧义性的词语及句式,作为唯一解释人的师傅就必须协助学生反复进行实践、检验、修正知识概念[1]。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徒完成回校后师徒之间既没有作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也没有对即时性讲解的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回顾和解释,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教育工作是一个开放式的现代化、职业化的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参与各方的付出与回报都需要被考虑在内,尤其是缺乏话语权的学生权益的保护问题。只有建立公平的权益分配机制,现代学徒制才可能长期开展下去[5]。在具体工作中需要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四个层面相互协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引入企业文化,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德育工作必须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去。一是在校内按照企业、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以及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中心,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测评工作,构建校企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二是要在学徒期前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安全的教育,同时引入拜师仪式。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行业礼仪规范,使学生做好入职心理准备。三是学徒期间组织德育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挂职锻炼,协助师傅做学生的德育工作。
依托行业标准、国家专业认证体系制定针对与现代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课程考核标准。学校应积极邀请企业参与考核标准的设计,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学徒期间对学生以过程考核为主,即重视考核学徒期间的训练态度、出勤率、工作纪律遵守、项目完成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制订学徒考核评价方案,规范学生在企业的行为,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薪酬待遇,形成一套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考核标准。
企业首先应选择有较好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当师傅。随后由学校有针对性对师傅进行教育教学培训,全面提升师傅个人的综合能力。一是要加强师傅的师德建设,将技能培养与育人进行结合。使师傅在做好学徒技能培养的同时能以人格魅力来教育、管理学徒,将学徒培养成企业的有力人才。二是培训师傅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教学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师傅应当积极主动与学徒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学徒与师傅之间的友谊,在学徒与师傅间建立一种互信互利的关系,构建一种具有“人情味”的师徒关系。校方还应积极组织师傅与学校教师沟通、切磋共同制定教学任务。
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专业技能大赛、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张贴安全作业规程、生产操作流程等形式在校内实训场所营造企业气息,使师生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6]。
通过调查可知,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平台,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学生的德育工作贯穿整个学徒期间;同时,要联合企业共同规范对学徒和师傅的考评机制。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四个层面相互协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现代生产技术技能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018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作出解释,再次明确: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岗位成才为路径,推广现代学徒制,重点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职教领域改革热点与主要方向。政府有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但是由于校企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并没有明确构建起来,企业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学徒期间的教育质量以及良好师徒关系的构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师徒关系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隐性知识转移中企业文化的缺失、师傅指导工作中缺乏延续性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需正确引导校企双方处理好企业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关系,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四个层面的相互协作,建立公平的权益分配机制,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德育内容、规范学徒考核标准、提高师傅个人综合能力、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为抓手,最终起到促进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