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龙岩市为例

时间:2024-09-03

陈 樱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福建 龙岩364021)

传统村落是古村落的正式称谓,是指形成年代较早且现存比较完整,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有较高价值的村落。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近年来,中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通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等形式落实。以“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为例,2012年5月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至2018年12月,共有五个批次6 819个列入传统村落名录[2]。

习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阶段,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带动下,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传统村落更是受益于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留存,成为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对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本课题通过对龙岩市众多传统村落的调研分析,重点挖掘其蕴含的特色文化资源,针对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龙岩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又称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现辖新罗区、漳平市2个闽南支系文化区域,以及永定区、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5个纯客家文化区域。龙岩是内陆邻海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枢纽与重要通道。据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龙岩就有先民聚居[3]。在唐宋时期,龙岩的人口和经济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龙岩的村落开发更趋成熟。闽西古村落的开发历史久远,最古老的村落肇基有1 000多年,大部分是宋、元、明、清之间开基落籍,距今有600~800年左右[4]。截至目前,龙岩共有五个批次69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见表1)。

表1 龙岩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

二、龙岩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

(一)底蕴深厚,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

龙岩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先秦时期,闽西地区归扬州管辖,居住着蛮夷、百越等先民。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始设新罗县,县治设在今长汀县境内,从此开始了北方的南迁汉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的历史,客家文化逐渐形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罗县城东翠屏山有一处溶洞因岩纹似龙而得名“龙岩洞”,新罗也因此改名为龙岩。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龙岩县改隶漳州。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以后,清政府颁布“迁海令”,令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于是大量闽南居民迁入邻近的龙岩。自此,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最终在龙岩交汇融合,孕育出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村落形态。从龙岩走出了“岭南画派”鼻祖上官周、“扬州八怪”黄慎、 喦华 等艺术名家,以及张鼎丞、邓子恢、刘亚楼、杨成武等革命先辈,留下了不少历史名人的足迹。比如,唐朝名相张九龄在汀州(今龙岩市长汀县)曾作诗一首《题谢公楼》:“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5]纪晓岚在此留下了“一菜、一联、一匾额”的典故,连城冠豸山的“追步东山”、培田村的“渤水蜚英”等匾额楹联的题词都是其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6]。

(二)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红色文化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后,龙岩的传统村落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存,给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连城县新泉镇新泉村是“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理论诞生地,著名的红四军“新泉整训”便发生在此,依托红四军新泉整训纪念馆和新泉革命旧址群等红色旅游资源,新泉已经成为了国防教育基地。长汀县四都镇是“红军入闽第一站”,群山中有不少“革命基点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四都镇汤屋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还保留有“中华苏维埃国度银行福建分行闽西工农银行原址——仪声祠”,“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原址”和“瞿秋白同志旧居——凝春晖”等红色遗迹。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岭阻击战”,并于9月30日在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松毛岭阻击战指挥部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红军战地医院旧址、抗日宣传漫画群等革命遗迹见证了这段非凡的革命史。

(三)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

龙岩传统村落的民俗活动,既传承了中原遗风,又融汇了闽越、畲、瑶等土著的文化和风俗,还与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原生态特征突出,生动地展现了村落居民古朴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民俗活动,包括连城的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芷溪花灯、新泉烧炮,永定的抚市花灯故事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连城林坊游大龙、北团下江拔龙,永定坎市打新婚、下洋闹花灯,长汀童坊闹春田、彭坊游刻纸龙灯、四都打石佛,新罗东肖庙会、万安竹贯花灯,漳平永福坐刀轿、双洋舞炮龙等,各地元宵民俗活动,无不各具特色,鲜活展现了闽西民俗风情,极具观赏性。同时,民间文艺表演往往与民俗活动相伴相随,十番音乐、闽西汉剧、提线木偶戏、打船灯等非遗艺术表演更进一步丰富了龙岩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兼容并蓄、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

龙岩传统村落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属于明清建筑,有些则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因为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兼容并蓄、各有千秋,主要有土楼、围龙屋、九厅十八井、庭院式民居、四合院民居、吊脚楼等。村落中古道、古桥、古井、古街巷、古戏台、宗祠、石桅杆、古书院等生活、娱乐、教化、旌表设施一应俱全,古民居建筑的内部功能规划全面。例如:永定客家土楼满足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防御的需要,还具有保温、调节空气湿度、防震、防火等特点;连城县培田村的“九厅十八井”建筑继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中原传统观念而设计,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此外,传统村落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突出,各种雕刻技法和彩绘、鎏金工艺被运用在石狮、石漏、门楣、屋檐、斗拱、窗格、屏风等部件上,花鸟虫鱼、猛禽走兽、八卦宝瓶等题材随处可见;楼名和楹联牌匾更是彰显厚重的中原文化气息,“务本堂”“继述堂”“恪持庶永”“居崇淳朴”等楼名,无不蕴含古意。永定土楼“数以万计的族规祖训、楹联牌匾、箴言警语,充分体现了土楼客家人耕读传家、勤俭崇廉、爱国爱乡、和谐包容、明德行善、敬祖睦宗、志存高远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深刻反映了土楼客家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7]。

(五)山珍丰厚、盛名远扬的饮食文化

龙岩饮食文化以客家菜为代表,食材以家养禽畜和山间珍菌野味为主,长汀河田鸡、武平象洞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等地理标志产品,构成了龙岩客家菜的优质食材基础。在“中国客家菜之乡”长汀,光是用豆腐就可以做出酿豆腐、豆腐饺、银荷包等近百种菜肴,长汀濯田美溪村的“添丁豆腐宴”尤负盛名。芋子包、 老 鼠粄 、灯盏糕、簸 箕粄 、 艾 叶粄 、 萝 卜粄 、薯包子等客家小吃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内涵。由于地处山区,村落生态环境优越,当地县志记载可供食用的野菜、野果、野味不计其数。中草药资源也十分丰富,当地人会根据季节时令变换,用不同的中草药入菜。例如:连城名菜“涮九门头”、牛奶根蒸猪脚、苦斋炖大肠汤等菜肴,风味独特、又兼具有养生保健功效。长汀豆腐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等闽西八大干,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等地理标志性家禽产品,客家米酒、山菌、中草药材等,均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特产。

三、龙岩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效手段,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开发能够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又可能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在市场需求的裹挟下发生改变,原真性遭到破坏。因此,只有尽力达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坚持“保护原真、活态传承、有效利用”的原则。在此结合龙岩市的实际情况,讨论具体策略。

(一)修旧如旧,保护原真

“保护原真”就是不改变原状、保护原件,用“最少的干预”实施“最大的保护”,同时做好资料的记录,为后续的原貌修缮和保护提供支撑。这种做法更多地是从静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以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价值和完整性评估结果,采取维护、修缮、重建、异地迁移等不同的保护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采取积极申报不同级别的非遗名录、划定保护区域、设立非遗传习所、建立文化博物馆等措施。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数字技术应用也成为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2018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开通上线,数字博物馆分总展馆、村落单馆及全景漫游手机客户端,其中村落单馆以全景漫游、三维实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该数字博物馆已成为目前中国研究传统村落资料最丰富、数据最权威的国家级在线数据库。

近年来,龙岩市积极实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申报工作,开展“闽西最美古村落”“最书香古书院”评选活动,还举办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和国家文物局“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现场会”。对列入规划保护的传统村落,要求编制好保护开发规划,并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报规划、住建、文物等部门审核后实施。对历史古迹等古建筑的维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要求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古建筑施工队伍。

(二)根植本土,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是指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主要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吴必虎[8]认为,传统村落要活化,要保留传统文化,要实现传统要素和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活化应是有效保护和积极保护。

龙岩市在非遗“活态传承”中进行了诸多实践,包括开展土楼营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带徒传艺活动、设立非遗传习所、推动非遗进景区和非遗进社区。通过开设中小学非遗课程、组织编写非遗乡土教材、开展非遗研学等方式,极大拓展非遗文化传承的群体规模。永定客家土楼的实践案例“福建龙岩: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更是入选“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

(三)创新创造,有效利用

1.依托在地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走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应该发展传统村落居民参与的在地服务产业,村落居民在延续和创新村落农耕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升生活品质[9]。光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维系传统村落生存的“输血”模式不能持久,传统村落自身的“造血”功能有待增强。在当前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呈现分散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因此,通过产业融合来创新产品形式、丰富产品内涵是必然的结果。

以长汀县中复村为例,其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推进“红军长征第一村”红色景区建设,先后完成松毛岭战役指挥部、红军战地医院、红军街、红军桥的修缮工程,开发建设了红军主题互动体验馆、红军红色生活特色体验营、《松毛岭之恋》沉浸式演艺厅、红军长征出发地VR体验馆、红军纪念工艺品店等旅游项目。借助红色旅游品牌的溢出效应,该村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等多业态,不仅建起了百亩百香果基地、百亩蔬菜基地,还通过电商直播等途径把百香果、槟榔芋、米粉、姜糖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吸引越来越多乡贤和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就业。

2.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主题文化旅游体验产品

近年来,“一村一品”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龙岩市按照产业富村、科技兴村、能人带村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少传统村落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但普遍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旅游产品体验性欠缺、游客回头率低的问题。现有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体现参与性、真实性、差异性、趣味性、挑战性,围绕体验的主题设计、氛围营造、活动项目等进行方案设计。如长汀县四都镇汤屋村,该村盛产优质菊花,又曾是革命基点村,可以打造“金丝皇菊文创村+红军入闽第一站+客家千年古村”主题文化乡村游产品,设计包括菊田景观文创、菊田农耕体验、菊玩菊品创意DIY、菊食菊餐体验等金丝皇菊系列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产品。游客可以参加红色交通线探秘闯关,听革命遗属讲红军故事,参与红色文创产品DIY;还可以听老乡讲村史、说汤姓族史,参与关帝庙信仰民俗活动等。结合汤屋村的村情村风村俗,将老房子进行特色改造,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总之,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应力求挖掘、传承本地文化基因,提升游客的参与感、融入感,满足游客的视听说等感官需求和爱炫爱晒圈的社交需求。3.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是中国村落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化优势,挖掘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自身定位,把餐饮、服饰、手工技艺、农作、节庆、典型人物等文化遗产内容,以产品、服务、活动和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下洋镇中川村,其隶属永定区,虽不乏各式土楼,它却抓住自身核心文化优势,另辟蹊径打造“天下第一侨乡”的文化旅游品牌。“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历史典故和“六个文化密码”“六字文化特质”“四位精神偶像”等胡氏家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川文化现象”,依托虎豹牌楼、胡文虎纪念馆、虎豹塔、胡氏家庙、中川古街巷、名人故居、富字楼、中川文化陈列馆等载体向游客们进行展示。此外,经典民俗活动“中川元宵迎花灯”、传统音乐非遗“中川大锣鼓吹”,以及以牛肉丸为代表的牛系列、 粄老鼠 、粄下洋发 等特色饮食文化,也都给中川村的旅游发展增添了别样的吸引力。

近年来,智慧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和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和营销理念,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在村落整体形象定位、产品体系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积极适应、努力创新。挖掘特色,塑造品牌,丰富内涵,突出文化创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